酒文化经过千年的历史沉淀,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但酒商文化是现代中国文化的渣滓,是官场和职场文化的附属品。
酒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李白诗云: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或者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借酒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再或者是曹操《短歌行》中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文化承载着中国人民最为朴实的情感。时过境迁,现在酒桌文化十分盛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酒桌文化展现出排斥的情绪。
这里必须要明确的一点是,酒文化和酒桌文化是大相径庭的。酒桌文化是PUA文化,是佯装文化的代表。酒文化的核心并不是真正的“酒”,而是“礼”。酒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乡饮酒礼”。在当时,喝酒并不是品酒,而是通过饮酒来加强社会教化的功能,同时巩固贵族权力,促进社会和谐。
前茅台董事长季克良曾在一档电视采访节目中提到,“年轻人不喝茅台,是他们没长大”。“年轻人不喝茅台”,这个观点不仅适合茅台,几乎是全部的白酒。因为白酒的消费群体年龄一直都偏大,从这个角度讲,季克良说的不算错。不仅年轻人不喝白酒,年轻人对文玩手串、字画、古董等传统文化也都不感兴趣。但是年轻人大多对碳酸饮料感兴趣,很多老年人都不喝这种饮料,那么年轻人是否可以得出“老年人不喝可乐,是他们太老了”。
前茅台董事长季克良
改革开放以后,年轻一代的思想逐渐变得开放起来。当代年轻人对部分老旧、繁琐的“社会规矩”表现得十分嗤之以鼻。这番话在当时就已经引发了很多议论,网友反对声中呼喊最高的尤其出自于认为这番言论在进行“居高临下的指教”。现在的90后、00后,以及逐渐占据中坚力量的80后消费群们,都是有着自主意识的一批人。 以前社交礼仪上陈规旧说,现在被广大的年轻群体所接受。反对说教、反对权威成了现下的主流,没有人可以用自己的价值观和经历来“雕刻”另一个人。
现在在职场之中,不少年轻职员或者是生意人无法回避大量的聚餐。此时为“领导”敬酒,陪酒就成了应酬中重要的社交礼仪。在较长的一段时间中,人们对酒桌文化都避之不及,但是却又无法与酒桌文化分道扬镳,因为人际关系相当重要,它就像一个筐,把人不分年龄的往里面装。
截图显示,在名为“2020年校园招聘新员工”的微信群聊中,杨某表示其来自某银行中关村支行,因个人原因无法喝酒,未来也没有打算喝酒。在第一次聚餐时,因为没喝“领导”敬的酒,某领导走到杨某面前,扇着其巴掌并用粗口指责。涉事的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发布“说明”表示,确系存在领导酒后失态而对员工杨某做出言语及行为失当等举动,“对此我们深表歉意”。银行决定对该领导董某给予严重警告处分,扣罚二个季度绩效工资;对支行负责人罗某给予警告处分,扣罚一个季度绩效工资。
厦门一员工因不喝酒被领导扇耳光
南方周末锐评
规矩正是酒桌文化的究极代表。有时候规矩的多少,角度等等正是决定酒桌的丑与美。酒桌上规矩很多。在古时,古人讲究时间,顺序,敬酒。因为当时的社会性质决定了酒桌上必然的阶级次序。但是如果在今天还借用前人的规矩当然是非常丑陋的。今天的酒桌规矩当然是根据古时的规矩发展而来,所以是有好有坏,参差不齐的。虚伪,势力,浪费,拼酒的丑陋酒场比比皆是。丝毫没有文化可言。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是空穴来风,年轻人对酒桌文化的排斥也是十分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