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砚台】砚林双葩——安徽博物院藏唐宋歙砚端砚精品赏析

风筝或研究是我国传统的书写工具之一,可用于颜色、墨水研究、舔笔等。

它的发展史与其所需研磨之物紧密联系。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实物是距今5000 多年前的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块石砚,同时出土的还有石盖、石质磨棒、黑色颜料和水盂等。由此可以看出早期的砚和磨棒(或称研石)一起使用,这主要因为所磨的颜料形状不规则,多为零散的片状或颗粒状,需要研石协助研磨。东汉时,墨模已出现,墨的形制渐规整,人们能够手持墨锭直接研磨,研石逐渐因失去作用而被淘汰,从而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砚。

安徽博物院藏有砚台300 余方,时代上起汉唐,下至当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及鲜明的地域特色。本文遴选唐宋数方,就其造型、文化内涵、题铭、艺术特色等逐一进行赏析。

一、唐代砚台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文化艺术灿烂夺目,不过对于实用工艺品端砚、歙砚来说,由于尚处初采阶段,主要偏重于实用,因此储墨量较大的箕形砚成为主流。箕形砚线条坚实有力,形式简洁素雅,体现出大唐盛世在砚台制作上务实、尚简的精神取向。端砚、歙砚虽各据南北,但盛唐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相对便利的交通使两者得以走向全国,带来文化高度融合,两者在形制上也基本保持了高度统一。从安徽博物院藏的唐代歙砚和端砚来看,歙砚的雕工更加坚挺有力,层次感强烈,端砚的雕刻则更显圆润丰满,一气呵成。

唐 箕形歙砚

1. 唐 箕形歙砚

长19.3、宽13.5、高3.1 厘米。砚色淡青, 石质细润。因形似长方形簸箕,故得名。箕形砚没有砚堂和砚池的区分,砚面平而倾斜,便于聚墨和舔笔。砚额部位落地,砚尾一端以双足支撑。雕刻线条方正,硬朗有力。砚面上的道道划痕是它身经千年、饱经风霜的无声诉说,是为知识输出和传播做出贡献的证明。

唐 箕形端砚

2.唐 箕形端砚

长15.3、宽10.4、高2.6厘米。石色灰中透紫,造型小巧。砚面前低后高、前深后浅,砚尾设有稳定的方形双足。平滑宽大的砚堂,不仅容易养护,而且推研舒畅,实用的器形与大唐的时代风尚完美结合。雕刻线条圆润流畅,浑然一体,不着痕迹。砚边的缺口是其沧桑经历的象征,引人无限遐想,似乎隐藏着许多秘密,欲说还休。

二、宋代砚台

宋代是歙砚、端砚发展的辉煌期,不仅开采的砚坑和收获的石品数量众多,而且备受文人雅士的关注,各类研究书籍纷纷问世。米芾的《砚史》、欧阳修的《砚谱》、唐积的《歙州砚谱》、唐询的《砚录》、叶樾的《端溪砚谱》等,为砚的研究注入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同时,对砚的发展也起到了指导作用。

唐代流行的箕形砚在这一时期逐渐减少,演化为更为实用的抄手砚。抄手砚峻拔挺直的线条和内敛端庄的风尚,体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理”性情怀,成为砚史上又一座丰碑。除此之外,圆形、方形、随形等砚台在宋代也十分普遍,可见其发展的多元化。

宋 长方形抄手歙砚

1.宋 长方形抄手歙砚

长19.4、宽8.8、高4.5厘米。歙石,色泽灰中泛红,乍看似铁质,石质致密。砚堂平整宽大,可缩短磨墨时间,实用功能强。砚面起双边,砚堂下斜成砚池,背为抄手式,方便拿取。造型平直规整,简洁大方。雕刻手法洗练明快,毫不拖泥带水。线条挺拔俊朗,铮铮似有剑锋。

宋 抄手端砚

2.宋 抄手端砚

长9、宽6.2、高1.5厘米。端石,色泽黑中泛紫,石质细腻平滑,保存完好,品相极佳。此砚平面整体呈梯形,砚首比砚尾稍窄,砚面成弧形伸向上沿形成砚池。造型简洁,刀法娴熟圆润,砚面的弧线尤其优美,犹如划过天空中的一道彩虹。抚拭之间,审视之际,古韵浮现眼前,令人感慨万千,文思涌动。

宋 枣心眉纹歙砚

3.宋 枣心眉纹歙砚

长21.2、宽12、高2.7厘米。此砚为长方形,平底,石质细腻平滑。椭圆形砚堂内嵌有活动眉子石一片,既可以作盖,又可作研磨面,因这种眉纹两头细中间粗,像枣核,故称为“枣心眉纹”。此砚构思奇巧,石片嵌入砚身,新月形砚池形成,别有意趣。在宋代,歙砚备受推崇和喜爱。欧阳修、蔡襄、黄庭坚、苏轼等大文豪都曾为歙砚撰文写诗。蔡襄的《赞歙砚诗》“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将歙砚与和氏玉相媲美,体现出歙砚的无价和珍贵。苏轼的《偶于龙井辨才处得歙砚甚奇作小诗》:“罗细无纹角浪平,半丸犀璧浦云泓。午窗睡起人初静,时听西风拉瑟声。”将研墨声比作娓娓动听的琴瑟声,足见作者之雅趣及对歙砚的喜爱。

宋 箕形端砚

4.宋 箕形端砚

长13、宽7.7、高1.6厘米。色青灰,乍看似陶质。造型小巧,呈风字形。砚堂光滑平整,下斜成砚池。砚额中间下凹成弧线,起装饰作用。线条平直规整,简洁古朴。箕形砚为唐代较为流行的砚式,宋代也有行世。此砚与唐代箕形砚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无足,底部及尾部平直无弧线。

收藏家202108期封面

文章来源:《收藏家》

202108期《砚林双葩——安徽博物院藏歙砚端砚精品赏析》

作者:李宁

责任编辑:秦佳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