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为什么24节气那么准时?

作者:夫人

立秋过后,你发现天气很快就清爽多了吗?

虽说接下来可能还有秋老虎出现,但整体炎热趋势已是强弩之末。正如惊蛰节气一过,蛰伏的虫鸟开始出没,第一声春雷也准时应和。不禁感慨,作为古代中国的创新性发明,节气与时令现象对应,为何那么准时?

要了解节气的准确性

就要知道节气是怎样演化出来的?

中国传统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所谓阴阳合历,就是每个月以月相的圆缺为一个周期,二十九或三十天,这样一年十二个月就只有354或355天,但与太阳轮回一年出入很大。

智慧的古人又设置了闰月,平均每十九年设置七个闰月,这样有闰月的一年就会有383天或384天,通过平年与闰年的搭配,就可以和太阳回归年保持了一致,阴阳历在体现古人智慧的同时,也贯穿了传统阴阳和谐的观点。

众所周知

四季变化由太阳决定

但日期与太阳对应位置不固定,无法反应四季变化

还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怎样将四季变化与固定的日期相结合呢?

必须有个具有阳历性质的,能够与太阳回归年保持一致的节点。《尚书·尧典》根据天文现象已出现如“日中”、 “日永”、 “宵中”和 “日短”等时节,即最初的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到了春秋时代,人们已经区分了“分至启闭”,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八个阳历节气;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体系是在战国时代创立的,《管子》中将一年细分为三十个时节,部分时节的名称与后来的二十四节气相同或相似,但三十个时节不能与每月固定一致,也不能按照四季平均分配;沿用至今的二十四节气体系是在西汉《淮南子》最后确定的,而且记录了与之对应的天文现象。

二十四节气以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季节的更替(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温度的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及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所以说,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的经验总结。其准确性在于它的产生与每个自然年,对应的气象更迭、物候变化密切相关。

《淮南子》立秋的物候是 “凉风至”,河北邢台谚语说: “立了秋,凉飕飕。”继续向南,河南洛阳地区的谚语也是 “早晨立了秋,晚上凉飕飕。” 湖北、湖南、四川关于立秋的谚语也如此。全国各地如此一致,因为秋季风力较强,能够以较快的速度横扫全国大部地区,这也就是各地对于立秋的描述比较一致的原因。

不过,中国国土辽阔,南北东西的跨度都在五千公里之上,各地四时物候千差万别,使得人们不得不根据各地实际物候来描述二十四节气。比如《淮南子》中立春的物候为“阳冻解”,即地表解冻,河北保定虽也是:“立春一日,水暖三分”,但是当地谚语却说要到三十天之后的惊蛰才能化冰。其中主要原因应该是《淮南子》描述的物候是根据中原地区的情况,到了河北,自然晚一些。

从传统阴阳哲学诞生出来的节气,

对中医学也有指导意义

中医学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可以追溯到 《黄帝内经》,如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曰: “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明确指出一年二十四节气,一节主半月。二十四节气是气候变化的节点,高度总结了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较之四时能更精准地阐述自然界气候演变规律。“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中医学向来重视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由于节气的更变,万物方能生、长、化、收、藏,机体脏腑功能活动亦随之影响。二十四节气与现代提出的“时间医学”周节律高度吻合,因而在因时制宜治则基础上,辨证选方用药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重视六气(风木、寒水、湿土、燥金、君火、相火)转化的时机。六气分主于二十四节气,各经历四个月,显示一年季节的不同变化规律,六气互相转变之时最需重视养生。善养生者可以应时而养生,大病重病之人,于节气交替之时往往易出现不适,或病情反复,或症状加重。患者则需注意养生,于节气之交静养正气,减少消耗,以平稳度过;无病之人也不可过度消耗,在节气更替时休养原气,有益无损。

依节气采收药材

因为动物、植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药用部位所含的有效成分呈差异化。在药材性能最佳时节适宜取收,此时其气味、色泽、质地更佳。如端午蕲艾叶精油的质量分数较之其他月份最高,气味浓郁芬香,较之其他采收期,蕲艾有着无法比拟的自然馨香。怀地黄收于寒露至霜降,质柔软,体重,不易折断,断面平坦,呈浅黑带紫色或灰黄色;鹿茸在春季清明前后雄鹿所生幼角尚未骨化时采质量最佳。《重订本草徵要》有云,“桑叶,……经霜为上,气质尤纯”,桑叶经霜后,其色黄橙,叶肥大,其味更甘寒,若春夏采收其叶自然属升散,若秋末之桑树原本即将叶落,此时采收桑叶则其性当属沉降而非升浮。

依时令选取方药

《伤寒论》最先记载了方剂运用的时间禁忌,“伤寒若吐若下后,热结在里,表里俱热”,用白虎加人参汤,方后指明:

“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韩祗和更是于《伤寒微旨论》中将因节气选方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其将四季分为三阶段,立春至清明,清明至芒种,芒种至立秋。

治疗伤寒用汗法,立春至清明宜调脉汤,清明至芒种宜葛根柴胡汤,芒种至立秋宜人参桔梗汤。而对阴盛阳虚、阳盛阴虚、阴阳有余患者使用汗法时,则考虑节气的不同而对处方进行更改。韩祗和根据节气处方临证即遵从中医“时不可违”的含义,将四时节气的寒热与病性结合,以人为本,选择适宜的处方,方能药到病除。

来源:医界书生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