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绛色是清末釉中彩瓷创新陶瓷的一种,浅绛艺人大多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同时兼具山水、人物、花鸟的艺术很多,因此很快就会风靡陶瓷收藏家和文人。
浅绛彩瓷器直接将淡矾红、水绿等彩直接画上瓷胎,经低温(650—700℃)烧成的一种特有的低温彩釉。浅绛则多借宋元以来的文人画稿。其文化气息更加浓郁。从同治、光绪到民国初约50年之间,将中国书画艺术的“三绝”——诗、书、画,在瓷器上表现,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结合,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晚期也出现了一大批浅绛彩瓷器大家,不仅是浅绛彩瓷器,也擅长瓷版画,比如晚清浅绛四大家”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王凤池。他们的浅绛彩瓷器简约,清丽,秀美。王少维
王少维(1817年——约1887年),名廷佐,以字行,安徽泾县人,,约活跃于同治至光绪年间,擅作浅绛山水与人物,能在瓷板上写肖像,又以画猴著称。他与金诰均曾在御窑供职。有“御厂两支笔”之称。
王少维 浅绛彩文人瓷画.
王凤池
王凤池(1824-1898),享年74岁,他有自己独立创作的浅绛彩瓷画。王凤池字兆木,号丹臣、敬庵,别号福云小樵,斋名福云堂、福云山房、兰亭后轩、观棋后樵等。湖北兴国州丰叶里王志村(今湖北阳新县浮屠镇王志村)人。他赋性聪慧、才思敏捷,17岁即府试夺冠,35岁乡试中举,41岁中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47岁授翰林院编修。1875年,51岁时以知府分发江右。江右即江西饶州府,辖景德镇、上饶、鄱阳等地。后又署南康府事、九江知府。他任内勤于政事,不留遗案,深得民心。擅诗画,通文史,经常到白鹿洞书院讲史传经,曾续修《兴国州志》,著有《福云堂诗稿》。正是在知府任上,他与景德镇御窑厂画师金品卿、王少维相识,并过从甚密,其间创作了大量瓷绘作品。而今留下来的,有他自己独立创作的,也有和金品卿、王少维合作的,《昌江日对黄山图》则是他的独立之作。《昌江日对黄山图》瓷板作于光绪三年(1877年),高42厘米,宽31.5厘米,瓷质细腻,背板平滑,是典型的金品卿、王少难作品中常见的御窑厂专供瓷板。画面上水岸隔湖,近峰高耸,远山如黛。傍岸一舟,舟上竹蒿插水。岸边乔木参天,绿荫匝地,树丛中隐一院落。近景处,一蓝袍高士正拄杖沿岸向山中而行。画面左上书法题七言绝句:“桑落村中酒一觥,八年未见米颠兄。昌江日对黄山谷,画里诗间说曼卿。”诗后题跋:“丁丑夏日临匡庐盆浦之谱,以奉小鸿仁兄大人映正。丹臣弟王凤池寄意。”题款长形引首章,阳文“恩水画”。款后为阴文“王氏”章和阳文“丹臣”章。这件瓷板不仅尺幅阔大,且画得精致而文气十足,层层绿意,鲜活轻倩;青山秀嶂,怡神悦目,整个画面构图清晰明快,生动而活脱,于随意处显功夫,颇得文人山水画之神韵。尤其是近景之树,画得极为简净,枝干老道,树叶以方形墨彩点染,神完气足。更为难得的是瓷板上的题诗写得灵动而呈才情,书法也自然飘逸,可谓诗书画俱佳,从中不难见出翰林才情。当是王凤池浅绛彩瓷画的代表作。
王凤池《桑落村中访友图》浅绛瓷板局部,可谓诗书俱佳
金品卿
金品卿,(1862—1908年),名诰,号品卿居士、寒峰山人。安徽黟县人。供职景德镇御窑厂,是光绪初年浅绛彩绘名家.他创作生涯的活跃期在清同治元年至清光绪三十四年间。也就是1862到1908年。经研究,创作浅绛彩瓷器活跃期应当为1855到1900年。他曾在景德镇御窑厂专为同治、光绪两朝绘制御瓷,其瓷艺也深得同、光两朝皇帝和西太后的赏识。与当时同在御窑厂供职的王少维并称“御厂两只笔”,而金品卿为“巨笔”。他擅长绘浅绛山水及花鸟人物,亦工行书,宗法二王。山水仿明沈周、文征明,花鸟则学蒋庭锡、邹一桂。他画秋虫能毫发毕现,弯须健肢,俱见画家笔底功力。花、叶则用点厾之法为之,行笔干净利落。他的图画色彩鲜丽,构图优美,雅致脱俗。由于他在御窑厂任职,因此其作品受宫廷工细风格影响也就不奇怪了,《秋葵麻雀图》是其代表浅绛彩瓷器。
金品卿浅绛山水温锅里的水仙.jpg
程门
程门(1833—1908年前),原名增培。字松生,号雪笠、笠道人,安徽黟县五都田段村人,是浅绛彩绘艺术的集大成者。“程门工书善画,作行书随意为之,有不衫不履游行自如之致。画尤精妙绝伦,凡山水、人物、花卉以至鸟、鱼、虫、兽兼擅其长。其得力于唐宋元明及国初诸大家者甚深。
晚清程门《雨过山水图》瓷板插屏,清时为此板所制原屏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