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菊花白酒翠微百货北京仁和酒业,干货看这篇!豆瓣日记: 重找古十七城门 | 下半城

这篇文章来自豆瓣网友: Morgan

更多帮助和启发的好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豆瓣”

欢迎来到朝天门,大码头,圣(开);

清美文、色坛、五彩鲜明(关闭);

千钟门、花饺子、银一样白的眼睛(张开);

洪崖门,射线开放,鸡虔诚(封闭);

临江门,粪便码头,肥沃的田地(开放);

泰安文、泰平昌、秋谷利民(关闭);

远处,锣鼓喧天,埋葬死者。

金汤门,木管,大小整齐(关闭);

南大门,菜篮子,涌出来。

凤凰门、四川路转弯、牛羊群(关闭);

储存牙文、帮助药材、治疗慢性病(打开);

金文文,正好,邑大学衙门(开放);

太平文、高鲁、施保俊(开放);

人和门、炮兵戒指、主人巡逻(关闭);

定远门、场坝、舞刀棍(关闭);

西水门,滑马,快云(闭);

东水门(East Waters)有一口面向陈茂山的方形井,鲤鱼跳到龙门。

——《重庆歌》

这首明清编篡成形的《重庆歌》,很生动的反应了古重庆城十七城门的各自功用,以及周边的行业分布。当然,其中也难免有牵强附会的地方。比如,川道拐是在南纪门至金汤门外悬崖下方沙坝上,而并非正对着凤凰门。再比如,定远门与较场坝,两者相距少说也有一二里之遥,完全搭不上关系……

随着时代的变迁,十七城门相继消陨,民谚中所传唱的各项功能、标志建筑也退出历史舞台,不到百年的风云变幻,今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重庆以他中央直辖市、超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身份及定位奋力前行,成为三个月就需要换一次地图的地方。

包括我在内,若不是因为偶然跟老重庆搭上了关系,我们以及比我们更年轻的一代年轻人,根本不会了解、关注到这座城市的传奇过往……在独自考察中,在一遍又一遍带领不同的人去亲身行走时,各个时期的地产开发、建筑建设叠加错落,名称更迭,使旧址遗迹难以找寻,更别说识得山城昨日面孔。

写完上篇重庆母城演变后,发现所有线路中没有对于十七城门的总体梳理,而传统的对于十七城门的介绍前辈们亦已详尽至极,毋需我再班门弄斧,但在变迁中去寻找十七城门原址今何处的资料却资料鲜有,凭着这几年的典籍查阅、实地行走,索骥古地图,做一个浅薄对比研究,仅供参考。

乾隆《巴县志》由重庆知县王尔鉴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1年)修纂,书内《重庆城图》清晰的标注了当时十七城门的情况,以及城内各大官署的相应位置。这是九开八闭格局成形390年后的状况。

重庆城图(1761年) [图片来自清乾隆《巴县志》]

该图系刘子如绘制,以《重庆府治全图》为基础扩充而成。该图绘制于重庆开埠之后,图中已有“重庆关”、“邮政所”等机构名称,还分别用中、英文标注出了英、法、美、日等国领事馆。在该图完成后27年,重庆城被打破拆毁。

增广重庆地舆全图(1898~1900年) [图片来自《重庆

自开始拆城13年后,当时地图上所反应的重庆城墙的状况。可以看出,到1940年城墙连续性就已不存,城门更是消失不见,图中仅存留一些与城门城墙相关的地名。不过,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这期间的重庆地图都对古十七城门进行了轮廓标注,这为现在寻找古十七城门的位置提供了宝贵依据。

最新重庆街道详图(局部)(1940年) [图片来自《重庆历

朝天门

建造时间及功用:

公元前314年,秦灭巴,秦国大夫张仪修筑土城,作为港埠形成雏形。隋唐时是蜀棉、川茶集散地。明洪武初,重庆府指挥使戴鼎在宋旧城上大规模修筑石城,形成“九开八闭”格局,是十七城门中规模最大、气势最雄伟的城门。明建朝天门是一座瓮城,有内外两座城门和门楼,城墙围合成半圆形,大大增强防守能力,内城门洞上横书“古渝雄关”四字。

古时朝天门为地方官员恭迎皇上圣旨和钦差大臣之地,邻近朝天门有接圣街(今信义街)、圣旨街(今新华路下段),码头建有“接官厅”。官府在朝天门过街楼之上的字水街(今新华路下口)设立朝天驿。故民间有“朝天门,大码头,迎官接圣”的谚语,“朝天门”也因此得名。

1891年重庆辟为商埠,朝天门始设海关。1927年2月,重庆商埠督办公署决定拆除朝天门城门和左右城墙各一段,以整修扩建朝天门码头(今四码头)和嘉陵码头(今三码头)。重庆市商埠督办公署工务局局长傅啸主持该项工程。1927年3月16日,傅啸拍摄了朝天门城门最后的照片,此照片至今还留存在傅骑后人之手。

渝城图(局部)(约1860~1886年) [图片来自网络/

现状况及对应区:

1998年,重庆修建朝天门广场,原港航监督站下方的残存老城墙全部消失。由此往后,重庆人也好,游客也好,晓得的朝天门即是后来建城的朝天门广场了。下图是朝天门广场建成前旧貌,弧形公路(长滨路)外侧均为河滩,从今天的重庆市规划展览馆一直到江岸阶梯一带,皆是在这些河滩上建起了来的,系古朝天门门外。

朝天门旧貌 [图片来自《重庆老城》]

2015年6月,朝天门某楼盘开发发掘出朝天门宋、明城墙,城墙临近江岸,在今三码头对应区域。对比1929年地图的码头标注,可以得出原城门的大致区域。

朝天门宋、明城墙(2016年2月) [图片来自Morgan

朝天门宋、明城墙及古城门大致区域 [图片来自Morgan]

重庆市区地形图(局部)(1929年) [图片来自《重庆历史

翠微门

建造时间及功用:

明洪武初,重庆府指挥使戴鼎修筑,地处朝天门与东水门之间,《清乾隆古城重庆图》标示,翠微门依山而建紧邻大江边,坐北朝南,面对长江,是道闭门。《尔雅·释山》注解:“未及上翠微”。这句话的意思是,未及山顶,只在旁陂陀之处,似这样的小山岗,名之曰“翠微”。

翠微门码头是丝绸、绸缎及绢帛的出入港口,那时四川境内的重庆、阆中、合川等地都盛产丝绸,川丝也是全国市场上的俏货,翠微门附近也就集聚了川内各大绸缎帮,是全川最大的丝绸市场。当年曾盛极一时的“宝圆通”商号在翠微门外就是以经营布匹、棉纱最为出名。翠微门内的陕西街,明清至民国初年向为陕西籍商人汇聚地,这条街上商号林立,沿街接铺,蜀锦、苏缎、丝绸、花布、洋布……五颜六色,随风飘荡,好一派斑斓色彩,煞是好看。

重庆府治全图(局部)(1886-1891年) [图片来自《

现状况及对应区:

翠微门现已不存,按《重庆府治全图》标注,可看出其正对曹家巷,而今天的曹家巷对出来,其位置大致在陕西路六巷,距离东水门仅200米左右的距离,两座城门间隔如此近?个人认为,古人的作图方式以及现今的街区变化导致一定误差,但翠微门的位置在今陕西路二巷至陕西路六巷区间,这一点可以肯定。如今门已不存,但其作为面料市场的功能却遗留至今。今天,这一带仍然是繁忙的朝天门面料、服装等纺织产品的批发市场。

翠微门大致区域 [图片来自Morgan]

东水门

建造时间及功用:

南宋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重庆知府彭大雅改土墙为砖墙,重庆城区西移北拓至今较场口、临江门一带,范围扩大近两倍,开通了千厮、洪崖、薰风、镇西四道门。其中,千厮门、洪崖门临嘉陵江,薰风门临长江,镇西门应在重庆城西,具体位置在较场口还是通远门还有待考证。“薰风”意指东南风、和风,薰风门应为东南方向的城门,从相对方向来看,东水门正好在宋重庆城的东南方,因此,薰风门大致就在现东水门处。

东水门与长江南岸的龙门浩相对,是出城渡江到南岸的要道,过去人流来往密集,繁华热闹。1945年望龙门缆车站建成后,从东水门进出的人流开始减少,这里才冷落下来。

渝城图(局部)(约1860~1886年) [图片来自网络/

东水门及城墙 [图片来自《重庆旧影》]

现状况及对应区:

东水门与七星岗的通远门是重庆仅存的两座古城门,现存的城门以及城墙是明洪武四年所建,由于年代久远,门上城楼已不复存在。

东水门现状(2014年) [图片来自Morgan]

太安门

建造时间及功用:

明洪武四年所建,是道闭门。旧时,重庆城的城门从东水门蜿蜒过来,山势向城里弯了一个弯,形成一个凹形,在凹形处设有一个城门,就是太安门。

太安门是旧时重庆城粮仓所在地,从外面运来的粮食及要运出去的谷米都是囤积在太安门,于是形成了浩大的粮食交易市场。城内的粮仓,接邻成排,米谷库满,“民以食为天”乡人为求吉祥平安,把米粮仓呼为“太平仓”。因是,此处的城门定名为“太安门”。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现在此处地名“望龙门”,很多人把其误认为重庆古十七城门之一,其实并不是。望龙门不是城门,仅是一条以“望龙门”命名的街巷。因在此可观对岸龙门浩的“龙门”巨石,故得此名。

重庆府治全图(局部)(1886-1891年) [图片来自《

望龙门附近城墙(约1900-1940年) [图片来自《重庆

现状况及对应区:

太安门现已不存,其位置大概位于今望龙门缆车站原缆车房地基下。2014年11月,本人因配合《重庆发现》节目拍摄下到原缆车房下方,发现该处有一拱洞,洞中有一老人,据老人介绍,该洞系防空洞,他们在此从事豆芽生产,洞子很长,原先可一直通行至菜园坝……因为战时陪都大轰炸的缘故,重庆当时挖有许多人防工事,几乎贯穿整个重庆城地下世界,但这里的具体情况是否属实还有待考证。

去年,因为房地产开发,该地区发掘出了一段石砌城墙,对比古地图、旧照,以及这几年行走在该区域所见的未被棚户房屋掩盖暴露在外的条石,个人认为该段应是古重庆城太安门至东水门的城墙。

望龙门缆车原缆车房位置俯视缆车轨道(2012年) [图片来

望龙门缆车原缆车房下方拱洞(2014年) [图片来自Mor

望龙门巷未被遮挡掩埋的条石(2012年) [图片来自Mor

太平门

建造时间及功用:

南宋嘉熙四年彭大雅所筑,城门上书“拥卫蜀东”四字。旧时重庆府、巴县衙以及府县的下属机构大多设立在太平门内,太平门亦被列为诸城门之首。太平内设有鼓楼,做报时用。城外是竹木集散地,为起到水上运输平安到达,得名“太平门”。

渝城图(局部)(约1860~1886年) [图片来自网络/

太平门(外城门) [图片来自网络]

现状况及对应区:

2013年,因拆迁太平门遗址被发现。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4年10月至今,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太平门遗址开展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已实施考古发掘800平方米。

目前已揭露宋至清代遗迹13处,包括城门1座、城墙1段、道路2条、蓄水池1座、井1口、排水沟6条及护坡墙1段。城门保存状况较好,为条石砌筑,拱形门洞,内高5.1、宽4.4米。城墙呈东北-西南走向,两侧包石,中部以粘土、细砂土及石块层层夯筑而成,揭露部分通长25.9-34.8、宽6.2、高3.15-9.5米。发掘结果显示,城门西部城墙系在宋元时期堆积上挖出基槽砌筑而成,并且西部明清时期城墙路面下亦叠压有高约1.8米的宋元时期堆积,初步推测可能为宋元时期城墙内部堆积。结合文献记载及发掘情况分析,该遗址可能保留有部分宋代城墙旧址,城门及城墙主体部分应为明初重庆卫指挥使戴鼎“因旧址砌石城”时所建,清代沿用并有多次修葺的迹象。

太平门发掘现场 [图片来自网络]

太平门(内城门) [图片来自网络]

人和门

建造时间及功用:

明洪武四年所建,在太平、储奇二门之间,距储奇门较近,是道闭门。城内有人和湾,城外为人和湾街,两街隔一城垣。《增广重庆地舆全图》在东华观巷口标曰“仁和坊”,以后城内的人和湾并入邮政局巷,城外的人和湾街称人和湾。人和湾外为人和码头,规模甚大,有卷洞十一。卷洞上大书船“人和码头”四字,字大2米多见方,围以圆圈。人和门原有石板路向南转东,至人和码头。

重庆府治全图(局部)(1886-1891年) [图片来自《

人和湾旱桥式码头西端 [图片来自《重庆近现代建筑》欧阳桦]

人和湾旱桥式码头东端 [图片来自《重庆近现代建筑》欧阳桦]

现状况及对应区:

人和门,长期埋在街道的地下,嵌在堡坎当中,属邮政局巷41号江滨沙发厂范围。2012年1月,因拆迁发掘露出。

人和门现状(2012年) [图片来自Morgan]

储奇门

建造时间及功用:

明洪武四年所建,是道开门。旧时为山货、药才集散地,多山货药商字号、堆栈,民间俗谚称“药才行,百病治”。命名“储奇”,含有预兆城丰,祈愿昌盛之意。

储奇门现已不存,还剩一些相关的街道,如储奇门行街、储奇门顺城街等。根据古地图的比较,以及已发掘出的人和门城墙延伸走势,大致可以肯定储奇门的位置在今储奇门行街与储奇门顺城街交接处。

储奇门大致区域 [图片来自Morgan]

金紫门

建造时间及功用:

明洪武四年所建,因十七座城门因开门多一座,所以金紫和储奇两个开门挨在一起。城门对着江面,没有瓮城。城外江边是柑桔船集中地,城内是重庆镇署衙门,镇台衙门是重庆权势显赫的大衙门,衙门四周有轿铺、饭馆、茶馆、酒肆,繁华热闹。古民谣:“金紫门,正对着镇台衙门。”在传说中金紫门又叫金子门,因古时附近有一金紫寺而得名,另据记载,附近在过去还是官府金库所在地,或许特设此“开门”的目的与官府方便调遣军队及运输库藏金银相关。

金紫门现已不存,周边历史信息基本消失殆尽,本人行走,发现在长滨路靠崖壁内侧上方建筑中间能看到少量条石垒砌遗留,是否属于老城墙有待考证。

金紫门大致区域 [图片来自Morgan]

凤凰门

建造时间及功用:

明洪武四年所建,此处有凤凰台,依袭旧俗,因台设门,便在金紫门与南纪门之间设立了一道闭门,起名“凤凰门”。

凤凰门现已不存,周边历史信息基本消失殆尽,仅存凤凰台街名。

凤凰门大致区域 [图片来自Morgan]

南纪门

建造时间及功用:

明洪武四年所建,城门为瓮城,分内外两座城门,外城门朝西向开,旧时城门上书“南屏拥翠”。其得名,相传源于《诗经•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南纪门是水陆两通的城门,既通长江水码头,又接通远门管道,是木才集散地和屠宰场集中处。过去靠木船摆渡过江,南纪门与对岸南岸黄葛渡是航线,到1940年此渡口开始有轮渡。

南纪门现已不存,其位置大致位于今南区路立交下方。旧时城墙修砌至此,便沿天灯街(今山城巷)、雷家坡的天然崖壁向上延伸,一直到打枪坝、通远门。

链接中兴路与南纪门码头的梯道 [图片来自《重庆老城》]

南纪门大致区域 [图片来自Morgan]

更多有帮助和启发的好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豆瓣”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