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只来自智者,偏偏很多人不是智者。在诗坛也总是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误会。
比如女诗人扎西拉姆·多多的“你见,或者不见,我就在那里”,多年来一直被当成是仓央嘉措的名句,甚至多家知名杂志都是这么登的,气得她不得不去打官司夺回所有权。无独有偶,在网络上还有一首诗,也是被误传了多年。这首诗的名字叫《液体之火》,几乎每一年高考结束,都会有人把它拿出来说事。称这是某年高考满分作文,而且编得煞有其事,称高考作文题要求以酒为内容写文,一位特别有才的考生便写了这长诗,拿下了当年的满分,甚至被保送清华。就是这样的传言,让这首诗做了2017年、2018年、2019年等多年的“高考满分作文”。
但事实上,大家只要细想一下,就会知道这种传言肯定是有问题,高考作文怎么可能让孩子们写酒呢?而且从诗的内容来看,也完全不是一位高中生能写得出来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谣传,现在已经找不到缘由了,但这也证明这首诗本身确实是很有魅力的,不然它很难在网络上走红这么多年。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它到底有何厉害之处:
这首诗的作者名叫刘德亮,是《新乡日报》的一位工作人员,曾在当地文联工作。刘先生很爱写诗,曾出版过不少诗集,也曾多次获省级及全国级的文学创作奖,现在已经加入了作协,所以他其实是一位诗人,而不是什么高考考生。目前这首诗在网络上有多个改编版,有的是网友们自己加了一些段落进去的。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在于,通篇没有没有用一个“酒”字,但却句句都在写酒,算得上是一首很有特点的咏酒诗。
首先,从结构上来看,这首长诗看起来长短句相接,写得很随意,但诗人其实是精心安排了的。他先他抛出“把人类历史浇灌的跌宕起伏,将琴棋书画熏染的色彩斑斓”,这是对酒的作用的总结。接下来的每一句,其实都是对这两句的诠释。最后的收尾,也呼应了开头和题目,属于看起来杂乱,但整体结构上其实是一气呵成的。
其次,从对历史片段和人物的选取来看,这位诗人是有较深的文化积淀的。比如“湿了清明杏花雨”说的是杜牧的《清明》,一个“湿”字暗合了“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句,一语双关既指雨打湿了行人,也指酒让人伤怀,湿了人心。而“瘦了海棠李易安”这一句说的是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把“瘦”字当成动词用,暗合了李清照借酒消愁,憔悴而瘦。
其实写酒的诗词不少,古代的李白、苏轼都是高手,相对比来说,现代咏酒诗能被人记住的就很少了。这首诗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原因就在于它通篇都在说酒,有对它正面的歌咏,也有对喝酒误事的质疑,总体上写得是比较客观的,而且用的历史事件也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这也是它能引起很多网友共鸣的原因。
不过,喜欢的这首诗的人多,质疑的人其实也并不少。部分网友认为,这首诗整体谈不上什么意境,就是一畅顺口溜式的话,如果加上标点其实就是一则散文。而且语言上,也过于浅白了些,少了一些诗的韵味。
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品诗是见仁见智的事,特别是没有经过时间考验的现代诗,要想让所有人喜欢确实是有难度的。所以或许对于现代诗,我们可以放低一些要求,鼓励大家都尝试创作一些自己能力所及的作品。这个事就像要想振兴足球,就得让普通人也加入这个运动项目,足球人口够多了,它才会有更扎实的未来。我相信如今的诗歌,也是如此。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