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讲明代大刘林光,从小聪明,勤奋学习,中了日考。遗憾的是,星火五年,也就是1469年,林光没有通过。
可也正是这一年,林光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 “白沙先生”——陈献章。
- 得遇圣儒,拜入陈门
成化五年,正当林光失落地步出试场,正打算回到落脚处收拾行囊;不期然,在路上遇到同乡好友,此时好友正与一位身穿水墨衣衫、头戴一片毡巾,虽年近四十,却倜傥潇洒的男子倾谈;林光上前一番叨扰,经朋友介绍,方知对方是陈白沙先生。此时的陈白沙先生早已学业有成并开班讲学,在岭南闻名遐迩;
陈先生此番乃受友人邀约,本欲再次赴京城应征,却奈何权臣构陷,最终唯有黯然离开。
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经过一番简单认识交流,两人一见如故,相邀同船回粤;这也是林光命运改变的开始。
在船中相处的时日里,随着两人交浅言深,林光越发觉得陈白沙先生学识渊博,不同凡响,一扫自己往日在学业上肤浅的认知,简直是相逢恨晚;
船不疾不徐地在水中行驶着,经过连番相处,林光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决定。
终于,船到达东莞了。
然而,林光并没就此留在家里,而是遵从着自己的决定,跟家里交代好后,择日便继续乘船南下。母亲还没来得及为见到归来的儿子而高兴,转身便又要含泪送别。
这一行,林光的目的地直指新会白沙乡,他决意拜陈白沙先生为师,向其讨教学问。
- 廿载研学,心无旁骛
这一学,便学了将近20年。
20年时间里,林光心无旁骛,除偶然回家看望一下,一直跟着陈白沙先生学习,就连当时的两广总督朱英多番来信相邀,本人甚至亲自来到林光面前,只为劝其出仕为官,林光都以学无所成为由推辞掉。
勤奋与悟性,是林光的不二法宝;
他亦因此尽得白沙先生倾囊相授,尽得陈门的心学主张“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以道为本,以自然为宗”的精髓。
这段日子里,更是时刻跟随白沙先生四处游历讲学,深受先生“先静坐,后读书;多自学,少灌输;勤思考,取精义;重疑问,求真知;思引教,哲入诗。”的治学理念影响。
无论是陈门的心学主张,还是治学理念,都为林光日后成为明朝儒学大师之一打下坚实基础。
也是在这段时期,林光认识了陈白沙先生两位好友——宋儒经学大师“一峰先生”罗伦与“刘禹锡二十世孙”刘素彬,并结成深交。
- 再入考场,一举入仕
学有所成后,林光本想效仿陈白沙先生,一心专注于教书育人,不愿踏入仕途;但毕竟百行孝为先,在母亲的再三规劝和要求下,林光也考虑到,自己父亲早逝,母亲一手抚养自己长大,养育之恩未报,非人子所为;最终理想抵不过亲恩,林光决定再次一试。
于是他拜别恩师,再次赴京赶考。
只是这一次,接受过一代岭南圣儒悉心指导的林光,并且自身浸淫陈门心学十数年,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只会背诵八股、应付科举的呆板书生。
成化20年,即1484年,林光再次赴京参加会试,并成功考中副榜。虽然只是个储备干部,但也有了为官的可能。如此,林光终于在光宗耀祖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同年,朝廷获悉林光曾拜名师研习儒学、理学,于是派遣他前往浙江平湖县担任教谕,专门负责当地秀才们的教育。在平湖任教的9年时间里,林光先后担任福建,湖南和广东等地方乡试的主考官,并担任过京城会试考场的同考官(即阅卷官);并且协同修订《嘉兴县志》等地方史料。
弘治6年至1493年,林光供职期满,欲侍奉母亲,于是告假归家,过了两年闲暇日子。
- 母丧丁休,陈师愤责
弘治8年即1495年,林光再次入朝为官,只是这次要到京城赴任。本想借此机会将母亲接到大城市养老,但林光还没来得及向朝廷提出申请,便又被外调到山东兖州担任儒学教授。于是便向上级奏请,希望能换个近一点的地方赴任,以便照顾老母,只可惜申请被吏部驳回。林光只能先行前往赴任。
然而刚调职未满一年,母亲就因急病而离世。林光只得离职休假,回乡奔丧,并守孝三年。
居丧期间,外出散心,前往探访久未相见的老师陈白沙先生,一诉丧母之痛。白沙先生听罢,勃然大怒,训了他一顿,说:“看你这个人像什么样子,为了那点微薄的薪水,就放着母亲在家,独自远去;而且居然还敢存有私心,一方面希望朝廷能为自己开方便之门,另一方面还想着让年近古稀的老母长途跋涉,到你任职地方,就为了能让你就近尽孝?!就因为你这么不知进退,不分事情缓急轻重,才导致这番悲痛和悔恨;这一切全因你心中不够光明磊落的缘故。”
陈白沙先生的一番话,使得林光深感羞愧;归家后,径自闭门反省,居丧期内,再不与人应酬。
未及行孝,母亲便离世,使林光深受打击,他会就此一蹶不振吗?
请继续收看——中国圣儒陈白沙得意门生,一生以母亲为重,林光生平录(下)
- 关注我,一起阅读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