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267年的历史,10帝后,大多数皇帝都很诚实,硬币方面也多种多样,比较精致。
我对康熙、乾隆、咸丰三代的钱币兴趣大一些,此三帝钱币,存世量大、钱文精美、种类较多。清朝铜钱,背面往往有满文纪局,也就是用满文标注是哪个地方发行的。最多的为宝泉局(户部发行),宝源局(工部发行)。其它各地发行的相对少些,例如宝川局(四川发行),宝桂局(广西发行),不一而举了。
乾隆通宝的铜质不错,黄铜明亮,币重、大小、厚度规范。乾隆年间,无大的通货膨胀,经济繁荣,不需要减少铜币中的铜来盘剥百姓,所以传世下来的乾隆通宝很多。在以前的算卦摊上,算卦者摆弄的铜钱大多为乾隆通宝,就是这个原因。
到了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内忧,外强入侵,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此时,就开始在钱币的重量、大小上做文章了。出现了在普通小平钱重量、大小的基础上,变重、变大几倍,而面值却增大几十、几百倍。出现了背面文字“当五十”、“当五百”、“当千”(当,即相当于)的咸丰大钱。此类咸丰大钱图文精美、钱币厚重、铜质也不错。成为收藏领域的宠儿,帅哥。咸丰币中还有一种叫“戴书咸丰”(戴熙书写的钱文)的币,很精美。
咸丰大钱早些年常见,近些年价格一路看涨,现在假的较多,应格外留意。
清朝钱币背面的满文纪局,其实也就和蒙文写法一样(我这样认为),此说法个人意见,估计是瞎说。满文。蒙文区别至今我也搞不懂。
在90年代中期,一枚乾隆通宝小平钱也就2角钱。咸丰当十贵些,2、3元吧,咸丰当千较少些。康熙普通背字的也就5角到1元,随便挑。那时在古钱币方面捡个小漏很容易,没多少人懂嘛。
宣统年间,出现了机制币,也就那么几种,钱币倒是挺漂亮,就是太单薄,国库穷的厉害。
以前铜钱收藏者大多不为盈利,因为没有“量”,价格也炒作不起来。这些年随着收藏热,古钱币也水涨船高。
欢迎喜欢收藏的朋友关注、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