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都因好玩而有趣,不知道“玩”是一种缺陷,现在有趣逐渐成为人类的稀缺品质。
哲人曾说,既然命中注定收藏能够带来乐趣,就要把一亲芳泽的趣味散发到极致。这也是为收藏和鉴赏者能够融入历史认同感之初衷。一件藏品如果所有人都看得懂,那它会普通成什么样?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得懂,老瓷如新为精品。所以鉴赏不仅是一种审美、更是一种发现、一种知识、一种眼力的独具之道。懂瓷者势必是由眼力、藏品、知识作为支撑的基础。
对于古瓷收藏爱好者来说:皆因自身乐趣而藏,但往往被一些或某种出土器物所困扰。那就是痕迹,痕迹是出土古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收藏的一种内在的鉴赏,因为这种自然痕迹的产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恰恰是我们探索和掌握真知的重要领域之一。
判断一件出土陶瓷的真伪,痕迹鉴定不可能是唯一的,但他一定是首要的。
世间万物皆有痕迹,年轮是时间标榜树木的过往,皱纹是岁月留给记忆的沧桑,时间的消磨使万物痕迹逃不脱的定律——凡有接触,必留痕迹。
踏着千载窑址崎岖的路,抚摸着一件宋人烧造的器物,相约若给我一个羁绊,算不算一种与古人的重逢呢?
上期浅谈了对出土瓷器的土沁、水沁及窑锈的一些认识,今天再浅谈一下出土汝瓷痕迹的共性、即“雪花”痕迹的同一性。
我国是地下文物大国,不但文物品种众多且历史年代久远,就陶瓷而言,在考古鉴赏、鉴定收藏领域,要达到并体现出他的朝代和年限认定,对某一件古陶瓷达到共识,就离不开陶瓷形制及痕迹的鉴定,就地下陶瓷痕迹而言包括了窑址、窖藏、水下、随葬等多种遗留形式,但不论何种方式遗存下来的陶瓷都会留下因环境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痕迹,其形制就是他的出身、痕迹就是它续命的烙印。
就汝瓷出土痕迹而言,即抽象,又直观,说它抽象,就似一些收藏爱好者描述汝瓷气泡一样;无气泡说,有气泡说、气泡密集说,气泡稀疏说,像极了盲人摸象,诸不知:他们说的都对,即便宋汝瓷在不同的器皿上存在着不同的气泡表现形式,一是;因为在釉水调至过程中矿物质比例稍有差别它产生的气泡表现形式就会不同。二是;同一件瓷器上几道釉密切相关,三是;不同瓷器匣钵在窑内不同位置的窑温有关。四是;不同器物形制不同,如:盘碗类与立件淌釉速度及薄厚不同而气泡表现形式也会有所不同等等,综上所述都是产生和影响气泡微观下有所不同。
说它直观;是因为凡是出土的汝瓷均有一种共性痕迹,——即“雪花”痕迹又称挂霜。“雪花”痕迹顾名思义就是白色点状侵蚀状态。
一: 这种汝瓷“雪花”痕迹的产生,微观上是一种不规则的分散性喷射状的白点,细碎点状晶体,对这种“雪花”痕迹,如果我们用手指尖触摸感觉不到什么,如同釉质未侵蚀一样,但如果我们用指甲轻抠或划过,就会显现一种涩感阻力,它又同未侵蚀釉面截然不同,这是因为“雪花”状侵蚀痕迹是穿透釉层的一种局部钙化使然,所谓“挂霜”:是相比“雪花”状痕迹更为严重的侵蚀状态,他基本失去了雪花状态,成为器物片、块失光少釉的状态,这就是出土汝瓷“雪花”痕迹的共性,大多出土汝瓷的沁痕均由不规则的喷射状“雪花”状白点组成,这种点状物的沁痕的外围和边缘表现比较稀疏,越接近沁痕中心,点状物就越密集,侵蚀最严重的中心部位,可使白点喷射状痕形成不规则白色片、块、即失釉现象。
二:这种喷射状白点沁痕的部位,一是出现在出土汝瓷的薄釉处,二是出现在出土瓷器的内外口沿、折沿或弦纹凸起处及紧挨支钉部位,若仔细观察这些部位或多或少多会呈现“雪花”痕迹,正是因为这些部位极易受窑温张力的影响,张力使这些部位釉水拉薄,继而易于造成侵蚀。
三:汝瓷出土痕迹要比同期其它出土器皿易于腐蚀,这是因为汝瓷烧成温度一般都较低,均在1100—1250摄氏度之间,其胎含氧化铝成分高达百分百之二十七,地层化学物质就更易侵蚀,其声发哑,闻之木吶声,实际属于生烧或微生烧,
四是:中原地区盐碱地较为广袤且盐碱度较高,而地下盐碱的腐蚀相当强,盐碱成分不仅能融雪,也能腐蚀埋入地下的万物,中原的土壤盐碱化程度高于其他地区,土壤表层含盐量过高处于地下的汝瓷受到盐碱的腐蚀而逐渐形成不规则的“雪花”状白色喷点,其实这种白点状痕迹的密集处,就是器物釉层及气泡破裂并直接侵入到胎骨表层,亦是被侵蚀后的一种钙化机理表象。
五:通过以下与清凉寺周边出土汝瓷比对,清凉寺有些出土的汝瓷腐蚀的面积更大、更为严重,但他们或多或少都具有这种不规则“雪花”痕迹的共性。
据考古相关资料记载:出土陶瓷的釉面较薄处形成的腐蚀点状斑块,呈现结晶状,开片中可见白色盐碱晶体颗粒,一般要经过400年以上才能形成。出土陶瓷在土壤中受到盐碱腐蚀,在陶瓷表面形成的腐蚀呈现的不规则的坑点,一般200年以上才能形成。出土陶瓷内开片的胎土与盐碱起化学反应,被钙化,一般500年以上才能形成。釉面老化脱落,一般1000年左右才能形成。但汝瓷胎质较为疏松,中原盐碱成分较高,这就使地下环境不同造成汝瓷地下亲和力位置、角度有所不同、沁痕部位不确定性也会有所改变。
下面就几件不同器形的出土汝瓷喷雪花痕迹展示给如下:
图一:莲花碗:高9:2cm、口径17cm、足墙7:8cm
(内外口沿及足墙折沿处斑痕的呈现状况)
图二:水仙盆:高5cm、口径长23cm、宽16cm、底径19;5cm、宽12:5cm
(内外口沿及足墙折沿处斑痕的呈现状况)
图三:三足奁:高13:5cm、口径18cm、底径17cm、内高10:5cm
(三足奁内外口沿及足根弯凹处斑痕的呈现)
图四:八瓣葵口盘:高2cm、口径20cm、足径13:5cm
(八楞葵口盘内外口沿及內外足墙折沿处斑痕的呈现状况)
图五:纸槌瓶:高23cm、口径9cm、足径9cm
(纸槌瓶肩部、盘口正反折沿、盘口折沿及底部白色点状斑痕的呈现状况)
当然,关于釉面上的“雪花”斑痕不仅仅出现在汝瓷上,其他出土的瓷器釉面也会出现,但由于其他窑口的瓷器胎骨、釉质的不同,其共性痕迹就不足而论了。
图六:下图资料关于出土的莲花碗、砚滴、水仙盆等汝瓷实物和痕迹也证实了汝瓷痕迹的同一性。
(“莲花碗、砚滴、水仙盆”资料显示均为出土器物、并呈现出雪花状痕迹的共性)
汝瓷上的这种“雪花”痕迹最为难仿,因为越是不规则的部位出现“雪花”,若仿制起来就会出现人为的” 规则”感,所以它也是不可复制的重要原因。
这种“雪花”痕迹从理论上讲:可以说是一种瑕疵,但瑕不掩瑜,从出土自然规律讲他更是一种韵味、这韵味就如同青铜器的红斑绿绣,缺了它就失去了灵魂、少了鉴赏的韵味,又缺少了一份去伪存真乐趣。
202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