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汝窑三足奁专题之「收藏物语」2 汝窑三足奁:看见古董,听见故事

故宫博物院将宋汝尧、三族石、南宋改为《武林旧事》,改为:’绍兴21年10月,高宗云、清河君帝。张俊真峰3360多妖术瓶一对,打折、香炉1、香1、香1、香1、杯4、中秋节1、香

这是大比德的大演出。

北宋吕辽三族路,高15.3厘米

北宋吕辽三族席(故宫博物院所长)

故宫博物院北宋吕辽三族席高12.9厘米,口径18厘米,下径17.8厘米。

一日看了这段文字,灵感涌现,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小文:北宋汝窑三足奁(故宫博物院藏)汝窑三足奁:玛瑙为釉古相传,千峰碧波翠色来 看见古董,听见故事

端坐台前,就有了瓷心。练土、成型、拉坯、蘸釉、入窑,骤雨初歇,芭蕉青翠欲滴,天青色等烟雨,我在等着梦。谁写了喝火令?谁练就了女儿心?那都是炽热的句子。与我却没关系,我安之若素,静心修炼,火淬炼出了釉色之美,冷却即是庄严,无华美之雕饰,只展现其型,无彩绘之涂抹,天然去雕饰,浑然天成,色泽柔和,玉质清润,宝光莹莹,形为一只奁,我为大奁、妹为小奁,有人奉我为御前,皇视之许久,把花酿盛满,奉与佛前,醒又如何,醉又如何?我只在禅前奉着,妹离我很远,不知无忧无虑亦?只记得为泥时,我泥中有她,她泥中有我悲喜愈情恨风雨,谁在感叹人生的无奈,谁在倾诉暮鼓晨钟?见性,无性,有心,无心,红尘中全然不由己,武林旧事淹没于烟云里,究竟涅槃,一千多年了,妹依然不在我的身边,也许全然不记得我否?是否还记得我是汝窑,我来自宋朝?

知识点链接:北宋汝窑代表器汝窑三足奁的前世今生

宋代金石学的诞生、对古代青铜器的研究使宋瓷出现了不少仿古造型。北宋时,特别是徽宗朝仿古制作更是成为一代风尚,汝、官、哥、钧等官窑瓷器,尤为盛行烧造仿古铜和玉器的陈设瓷和祭器。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汝窑三足奁”就是仿自汉代盛酒用的青铜樽(宋人称其为奁)形制烧制的。它的造型为:直口、器身呈直筒状、平底、口底相若、下承三足。器之外壁近口沿处及近底处各有两道凸起的平行弦纹、腹中部也有三道凸起的弦纹,底部留有5个细小、状如芝麻的支钉

汝窑三足樽名称的两种不同叫法,即"樽"或"奁",以此来说明汝窑三足樽为模仿商、周、秦、汉时的青铜器,是一件非实用器。这件器物在宋代金石学发展的背景下在宋代的陶瓷艺术中留下了青铜艺术的深深印记。印证了宋代陶瓷模仿铜器造型和装饰的普遍性。

"汝窑三足樽"这件器物也有资料称其为"汝窑三足奁",外国人则称它为"三只矮足的大圆筒瓷器"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描述为"汝窑三足樽”高12.9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17.8厘米。此樽仿汉代铜器造型直口,平底口、足径度相若。外口及足上各凸起弦纹两道,中部凸起弦纹3道下承以三足。底部有5个小支钉痕。里外满施淡天青釉釉面开细碎纹片,莹润光洁。"而在《中国陶瓷全集》里的描述为“汝窑三足奁,宋,故宫博物院藏传世汝窑器的造型有盘、碗、碟、洗、瓶、盖托、水仙盆、三足奁等。三足奁存世仅有两件这是其中一件,另一件现存于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斐西瓦乐大卫德中国美术馆。其造型仿汉代铜奁式样,属温酒用器。奁之胎体较薄,里外满施天青色釉,外底有五粒芝麻粒大小的支钉痕釉层开细碎冰裂纹,外壁凸起七道弦纹,使光素的形体产生韵律美。此夜是代表汝窑烧造水平的杰作。"这两个较权威的描述使笔者对这件器物产生了一些疑问。这件器物准确的名称是什么? "樽"和"奁"有什么区别?这件歸物又是做什么用的?它仿造的到底是哪个朝代什么器物的造型?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樽"、什么是奁""?

据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解释,"樽"亦称尊,初为青铜礼器的共名。1962年在山西省右玉县大川村出土的铜器中就有两件铜樽,都有铭文称“铜温酒樽" ,并有"西汉成帝河平三年" (公元前26年)的字样。宋代也将一种盛酒器或温洒器称为樽。玉樽则为清代陈设玉器中仿古类的一种。


西汉鎏金铜温酒樽


通过对照1962年山西省右玉县大川村出土的“西汉鎏金铜温酒樽”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东汉鎏金镶宝石熊足铜樽”,宋汝窑三足奁的器身与上述二器如出一辙。但细观两器,像大川村出土的鎏金铜温酒樽,樽体“有一凸起的饰带,将纹饰分为上下两层,每层中的动物禽鸟纹又基本按照上下两行交相错列”。樽底三足为立雕熊状,其蹲坐之态,憨态可掬。这一装饰异常富丽的鎏金铜温酒樽,配上光彩夺目的黄灿灿的通体鎏金,显得非常豪华富贵。


东汉鎏金熊足铜樽(原名鎏金奁)


比照这件出土的“铜温酒樽”我们可以看出, "汝窑三足樽”少了盖子和耳环装饰上更简化去掉了上面的纹饰。还有一件"彩绘几何纹铜箍三蹄足漆樽" ,于1978年在河南泌阳官庄北岗3号秦墓出土,其直径10厘米,高14.9厘米,这件器物与汝窑三足樽也有相似之处,只是它是一件漆器时间也早,制于秦朝。

“奁” ,据田自秉先生的《中国工艺美术史》解释为"园型体深多层有盖盖上有活环便于提启,并装饰有三个动物。圆腹旁有两个铺手(即兽面活环)。漆夜是盛化装品用的。铜夜又称酒樽仿制漆夜是盛酒和温酒的器具。东汉许慎《说文》释作“镜奁”。是利用两个口径大小不等的有底托的圆形器套合而成。可以分层存放梳妆巾、镜等用具。汉墓出土之内常放有铜镜陪葬品中也常放有陶奁。"这又是个不同的解释,那我们来看看"奁"是什么。 "彩绘铺首衔环三蹄足漆奁” ,盥器,西汉晚期江苏扬州西湖乡胡场1号汉墓出土,高21.5厘米口径23厘米,木、铜、银箔,江苏省扬州博物馆藏。这件器物的造型和制作年代大约"铜温酒樽"差不多,验证了田自秉先生的解释。我们再来看一件更早一点的器物,秦代的"漆凤鸟纹奁” ,盛梳妆品器具,木胎,挖、卷并制,高8.1厘米,口径18.1厘米,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7号墓出土现藏云梦县博物馆。这件器物则验证了《中国美术辞典》的解释。

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件"建武二十一年斛"通高41厘米高33厘米,口径33.5厘米,盘径57.厘米。器分上斛下盘两部分,通体銮金。斛为量器,铜斛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目前所知以战国秦、汉器物为多。此器的上半部分,以前有学者称为奁,认为其已失去了量谷物的本义。其实)种桶形的斛,在新莽时就已出现从器型发展的连贯性来看,建武二十一年仍采用桶形斛实不足奇。造型上汝窑三足樽几乎和这个斛的上部一样,只是没有盖,形体比它小,并且这应当是一件世器,这是否就是汝窑仿制的原型呢?

从以上的对"樽”和"奁”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同样的一个造型在秦汉时期有两个不同的叫法其中用于盛酒和温酒的称之为"樽" ,而用于梳装和盛食的称之为"奁";在中国素汉时其多为漆器制作,槽多为铜器。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中一直用樽盛酒。汉代人们饮酒一般是席地而坐,酒樽放在席地中间,里面放着挹酒的勺,饮酒器具也置于地上,故形体较矮胖。而到了宋人们已经不再席地而坐了,但还是经常使用樽来温酒吗?亦或有别的用途?据周密《武林旧事》的记载, "高宗皇帝幸清河郡王第,供进御.….张俊进奉汝窑酒瓶一对 洗一 香炉一 香合一 香球一 盏四只 盂子二 出香一对 大奁一 小奁一 "这里说的奁是用来温酒的吗?还是作为供奉... 用的呢?

假如是用作温酒,那么汝窑就应当还有盛酒用的注子,或其它装酒的容器与之配套,就像宋代一种专门的温酒具注子和注碗配套组合一样。使用时将盛有酒的注子置于注碗中,往注碗中注入热水,可以温酒。这是由于宋代人喜欢将黄酒温热后饮用的习惯而形成的陶瓷产品造型。注子和注碗配套的这种组合,可见于安徽宿松出土的"宋代影青酒壶及温酒",而这种形式的酒具在宋代最为流行,许多窑厂都有生产,汝窑也有一件现藏于台北故官博物院的"宋汝窑的莲花式温碗" ,原器应与一执壶配套,为温酒用器,这说明汝密也生产过这类产品,那汝窑三足樽也是温酒的吗?我们可以发现三足樽这种造型宋代在定窑、官窑都有生产。从这两件器物可以看出,这个造型在南北宋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被宫廷所喜欢的,而且制作的地域也是较广的,而汝窑三足樽这件器物是北宋末年作为宫廷用品的汝官瓷。这种造型在宋代也是珍贵的供品,没有人用它来温酒,在汝窑、定窑以及官窑都没有发现与之相配的注子,因此我们可以判断三足樽这种造型在宋代不是用来温酒的。

"那么"奁”和"樽"就是一种造型吗?再看看《中国美术辞典》的解释: "奁一种盛放梳妆巾、镜等物件的器具。 与汉代以满饰为美的鎏金铜温酒樽相比,汝窑三足奁却展现着一种朴实无华的材料美。在传统的史学家心目中,宋代是有名的文治盛世。所谓文治盛世,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宋人崇尚典章制度。有宋一代十分重视恢复旧有传统,“仿虞周汉唐之旧”,这种复古思潮对瓷器生产产生不小的影响,但宋瓷仿古不完全遵其旧制。从三足奁的造型可看出它不是刻意的拟古、泥古,而是从仿制品中吸取营养,在仿古中有它自己的追求和新的艺术探索。

三足奁的基本形制虽仿自汉铜鎏金温酒樽,却略去了隆顶的樽盖和卸环的双耳,器身仅以三组平和、简素的弦纹为饰。其弦线清晰利落,非常干练有力,奁的器底所承三足,与同时代的三足器一样,变动物形的熊状而为简练的蹄形足。总之,形制以单纯古雅取胜,反应出宋瓷造型简洁、洗练的时代风格。

作为一种审美理想和工艺装饰风格,汉鎏金铜温酒樽纹饰布满全器,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美。而汝窑三足奁基本上无雕饰的无华之美,它追求的是一种平淡、自然的美学风格,表现出一种新的审美境界,将审美导向引入更深的层面上。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