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介绍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专题之早卧晚起 潜藏阳气——二十四节气之立冬养生

资料来源:咸宁日报

文晓芳

主治医生

咸宁院子中医医院病房主任。

第一,入冬节气的由来

立冬是农历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时间点是阳历每年11月7日至8日之间。

今年11月7日是“立冬”节气。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进入这一时节,天地万物活动都趋向休止,准备蛰伏过冬。在我国古代,立冬不仅是收获祭祀与丰年宴会隆重举行的时间,也是寒风乍起的季节,有“十月朔”、“秦岁首”、“寒衣节”、“丰收节”等习俗活动。此时,北方正是“水结冰,地始冻”的孟冬之月,南方却是小阳春的天气。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

二、立冬节气的气候特点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初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意思是说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表层也开始冻结;“雉”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不多见了,海边可以看到很多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野鸡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立冬时节,太阳位于黄经225 °,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我们所处的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随着冷空气的加强,气温下降的趋势会加快。由于我国幅员辽阔,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在立冬日同时开始的。北方的降温,大家习以为常,从10月下旬开始先后供暖。而对于此时处于深秋“小阳春”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5℃,如果强冷空气迅速南下,有时不到一天时间,降温可接近8-10℃,甚至更多。但寒风过后,阳光照耀,冷气团很快变性,气温回升较快,气温的回升与热量的积聚,促使下一轮冷空气带来较强的降温。此时令人惬意的深秋天气接近尾声,于11月底陆续入冬。

三、立冬节气的民间习俗

吃饺子。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北京、天津一带有立冬吃饺子的习俗。为什么立冬要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代人延续着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好吃不过饺子”,在秋冬之交,饺子当然是最不可少的美食了。立冬吃饺子馅料有讲究,因为目前天气总体干冷,大部分朋友可能选用牛羊肉这类温补驱寒的食材做饺子馅,还可以适当放些萝卜、芹菜或木耳等清淡去燥的食材来进行营养均衡。

冬泳。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会以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冬泳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都是冬季人们喜爱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但因为天冷时人体的肌肉、关节组织活动性降低,具有一定惰性,因此锻炼时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循序渐进。要选择熟悉水岸情况的地点冬泳,如果不熟悉水中及岸边的情况,就不要轻易下水,以免发生意外,另外,要结伴同行,以便互相照顾。

补冬。立冬后,就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人们会吃些滋阴补阳、热量较高的食物,如鸡鸭鱼肉等,有的还会加当归、川芎、芍药、生地等一些中药来增加药补的功效。冬令进补吃膏滋也逐渐变成了立冬节气的老传统,每到立冬季节,各大中医院都会专门开设进补门诊、膏方门诊,为市民煎熬膏药,销售冬令滋补保健品。

拜师。冬季里,好多村庄都举行拜师活动,是学生拜望老师的季节。入冬后城镇乡村学校的管理人员,领上家长和学生,端上方盘(盘中放四碟菜、一壶酒、一只酒杯),提着果品和点心到学校去慰问老师,叫做“拜师”。有些老师人家,在立冬这天,像过大事一样,设宴招待前来拜师的学生,在孔子像前行拜师礼,礼毕,学生分头在老师家中做一些家务活。

冬学。冬天夜里最长,又是农闲季节,在这个季节办“冬学”是最好的时间。冬学非正规教育,有各种性质:如“识字班”,招收成年男女,目的在于扫盲;“训练班”招收有一定专长的人,进行专业知识训练,培养人才。冬学的校址,多设在庙宇或公房里,教员主要聘请本村或外村人承担,适当的给予报酬。

四、立冬节气的养生

起居养生。宜早睡晚起。《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指出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chè),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因此,立冬时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早睡可养人体阳气,晚起能养人体阴气,但晚起并非赖床不起,而应以太阳升起的时间为度。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同时,宜防寒保暖。立冬后气候寒冷,着衣应注意薄厚适度,因衣着过少过薄即易感受寒邪而耗损阳气;而衣着过多过厚则使人体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也会易于侵入,故穿衣应做到薄厚适度。

饮食调养。中医学认为,立冬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养精蓄锐以待来春的时候。除了防寒保暖,饮食调养也十分重要。冬天应少食生冷,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来御寒,比如牛肉、羊肉、韭菜、肉桂等,但也不宜过于燥热,同时补充甘润生津的果蔬来避免维生素缺乏,多吃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乌鸡、豆浆、牛奶、萝卜、青菜、木耳、豆腐、芹菜、白萝卜、土豆、大白菜、菠菜、苹果、桂圆等都是立冬后比较适宜的饮食。此外,冬季养生可以多吃坚果,坚果是指油脂多的种子类食物,如花生、核桃、板栗、榛子、杏仁等。同时,要少吃海鲜等寒性食物,不宜吃肥腻或过咸的食品,少吃脂肪、糖含量多的食品。冬天可适量多吃点辣椒,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增进食欲。

精神调养。《遵生八笺》曰:“冬三月,六气十八侯皆正养脏之令,人当闭精塞神,以厚敛藏。”意思是说,冬天这三个月,正是修养脏腑的好时间,人的精神应该也有所敛藏。冬季万物凋零,常会使人触景生情,保持情志恬淡安静,寡欲少求便可使人神气内收,利于养藏。所以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一定要学会调控不良情绪,对于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可通过适当方式发泄出来,以保持心态平和。同时,要多晒太阳,冬季日照短,容易出现抑郁或烦躁易怒,因此平时要注意心胸开阔,保持平稳情绪,避免烦扰妄动,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

运动调养。冬天运动锻炼需遵循“秋冬养阴”的原则,适量的运动可增强身体抵抗力来抵挡疾病的侵袭。一般提倡有氧运动,如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太极拳等等。冬天寒冷,人的四肢较为僵硬,锻炼前热身活动很重要,如伸展肢体、慢跑、轻器械的适量练习,使身体微微出汗后,再进行高强度的健身运动。衣着要根据天气情况而定,以保暖防感冒为主。运动后要及时穿上衣服,以免着凉。此外,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应禁止做剧烈运动,如打球、登山等。

五、冬季进补禁忌

俗话说“冬令进补,来春打虎”,立冬补冬,除了食补外,药补首选膏方。膏方是有丰富经验的中医师利用自然规律和人体生理特点,根据各人体质、病情,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处方,如同量体裁衣一样,因人而异,一人一方,制成完全适合于患者的特点的补膏。一般开个膏方一次能够用上两三个月,在冬天进补非常合适,是“治未病”的好方法,对于增强体质、抗衰延年、纠正亚健康状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膏方也不可盲目“进补”。

忌乱进补。首先,应该了解自己要不要补,属于何种体质,属于何脏何腑有虚。中医的原则是“有虚才要补”。一般而言,中年人以补益脾胃为主,老年人以补益肾气为主。但具体到个人,又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血阴阳共虚等不同,要认真分析,最好在有经验的中医师辩证诊治后,根据自己的体质来补。

外感忌补。在患有感冒、咳嗽、发热等外感病症时,不要进补,以免留邪为寇,后患无穷。

补而忌偏。中医认为,气与血、阴与阳虽然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但是又互为生长。冬令进补时也要注意兼顾气血阴阳,不可一味偏补,防止过偏反而引发它疾。

补而忌腻。对于身体状态不太好,脾胃消化不良者来说,首先是要恢复脾胃的功能,否则服再多的补药也是无用。因此,冬令进补不要过于滋腻厚味,以易于消化为准则。

忌以贵贱论英雄。对于如何进补,一定要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对于补药,不要抱着越贵越好、越贵越有效的想法。

责编:张欢

本文来自【咸宁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