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雷克萨斯集团农场。
摄影/白华兵秋日暖阳洒落,湖水荡漾,山野间色彩斑斓,工人开始采收红辣椒,红彤彤的苹果还挂在枝头上。
这幅景象,来自山西吕梁山。
在外界印象中,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吕梁山是落后、贫困、荒凉的代名词,如今,这里生态得以修复,农业庄园星罗棋布,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得以发展,并形成数十个驰名远近的农业品牌。
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让山西人“又爱又恨”的黑金——煤炭。10年来,吕梁当地很多煤炭企业转型做起了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
近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走进吕梁山,在田间地头、场棚圈舍间还原当地煤企的转型之路。
在双碳路线发布的大背景下,吕梁这一煤炭“重镇”的特色农业之路,或可为资源城市的转型提供镜鉴。
十年转型 煤企干农业渐渐做出品牌
据吕梁市柳林县公开资料显示:近十年来,柳林县累计造林面积超过66万亩,其中包括28万亩红枣基地和25万亩核桃基地,全县森林覆盖率超过34%。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营小煤窑起家,到后来煤矿生产一线的带班技师、生产矿长,再到煤企凌志集团农业园区的负责人,如今,柳林县的邓文杰从农民又重新做回了农民。
这一个来回就是30年。邓文杰告诉记者,30年前,成天为吃饭的事发愁。而今,他也愁,愁的是如何抓住煤企支持农业的机会,把这个产业发展好。
创建邓文杰所在农业园区的正是曾经风口浪尖的凌志集团。如今,凌志集团已经并入国企离柳集团。眼下,其正在为吕梁市的供暖进行保供。
而吕梁市地处晋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2012年9月,吕梁市委牵头针对该市农业弱、农民多、农民穷的问题进行了5个多月的调研,并于2013年提出计划:大力发展杂粮、核桃、红枣、食用菌、林下中药材、马铃薯、设施蔬菜、畜牧等八大特色产业,狠抓加工龙头和品牌市场两个关键环节,力争三年形成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格局。这就是吕梁市农业“8+2”行动计划。
吕梁市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全面推动“8+2”农业产业化工作,吕梁市成立了市、县两级工作组,市、县、乡三级共抽调农口系统干部科技人员2000多人包乡镇、包村、包重点产业。吕梁市财政设立了1亿元的专项扶持资金,对基地建设、合作社组建、龙头企业发展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补助,每个县市区也配套相应的资金扶持产业发展。
据山西省和吕梁市统计局数据,2020年,吕梁市生产原煤14134.4万吨,约占山西全省原煤产量106306.8万吨的13.3%,比2010年9076.77万吨增加55.72%。2020年,吕梁市第二产业占比高达59.6%,而农业和服务业的占比仅仅为4.9%和35.6%。2020年,吕梁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6.41亿元,同比增长3.7%。虽然,工业较重,农业薄弱,但与10年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改观,工业的增加值占比下降10个百分点。
十年的转型一方面加速当地煤炭产业优化发展,另一方面也加速农业项目的崛起。
一名吕梁政府部门长期研究地方经济的官员告诉记者,吕梁市之所以很多人更愿意转型农业,不是因为农业有多少利润,而是他们本来就是农民出身,回去做农业轻车熟路。煤企的投资还增加了其他企业深耕农业的信心。
和柳林县一样,为了推动经济转型,吕梁市多个县开始引导煤企从事农业或者其他非煤产业的发展。十年时间,吕梁市生猪、杂粮、名小吃、核桃、大枣等数十个农业品牌已经走向全国,每年特色农业大约创造数百亿元的销售额度。
邓文杰向记者展示温室大棚里快成熟的哈密瓜。摄影/白华兵
山里有了职业农民
学中文的贾宇云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大学毕业后会成为一个农民。2006年贾宇云进入昌盛农场,从一名农家乐管理员开始,到现在已经是这个农场的总经理了。而农场也从一开始的400亩坡耕地起步,发展成今天拥有2000亩面积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贾宇云是一名职业农民,除了精通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外,他还要谋划农场的投资建设、整体经营。
农场现有固定工人12人,长期雇工20多人。“如果光靠农业本身,养活工人,还可以略有盈余,但是要算上持续不断的基础投资,农场的收入就是杯水车薪了。”贾宇云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到目前昌盛农场已经累计投入资金1.8亿元,形成了农旅融合发展格局。这是煤企汇丰兴业集团投资控股后的变化。早在2010年,当地著名煤企汇丰兴业集团介入前,已经创办4年的昌盛农场正陷于困境。
柳林县也是全国优质主焦煤生产基地。这个县10年前就因为每年产煤2000多万吨而声名远播。2020年,柳林县煤炭产量更是达到3730万吨。
在这个因煤而兴的山区县,10年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很落后,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仅为3630元。如何让工业反哺农业成为当地政府的一个课题。
2008年,山西开启史无前例的煤炭资源大整合,到2011年基本完成。山西省矿井数量由2005年的4278座减至1053座,办矿主体由2200个减少到130个左右。退出煤炭的资金也在寻找出路。
2011年,柳林县出台“1+2”策略,要求煤企转型——煤炭主体企业和驻地大型企业上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转型项目,同时领办或扶持一个农业园区项目。
“策略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也迎合了企业的内在需要,”柳林县新闻办主任牛华清告诉记者,“当时有很多煤企已经自发转型,支持农业的发展。原因一方面是煤企在2008年前后煤炭的黄金期积累了一定资金,另一方面,企业家都是当地的农民出身。”牛华清认为,这些企业家的土地情结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2013年,柳林县的凌志集团开始平山填沟,高标准发展设施农业项目。到目前,已经累计投入资金2亿元,形成了1280亩集温室大棚蔬菜、花卉、水果种植、养驴、养鸡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园区。园区内的固定工人达到151人,每年工资大约需要650万元。
据柳林县有关部门统计,该县当时10家煤企共领办了9个农业园区,涉及8个乡镇的35个行政村,而规划总投资超116亿元。同时,当地煤企还兴办教育,发展物流、新材料、宾馆服务等产业。
吕梁山第一代农业产业工人就这样在煤企转型的大环境里诞生了。
2011年,吕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仅为3426元,而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656元(人均纯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不同时期不同的统计方法产生的结果)。
“农民收入的增加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煤企转型起到了带动作用。”从华中农业大学一毕业就到凌志集团农场工作的杜强,已经搞养殖10年,从养猪到养驴、养鸡。现如今除了一副眼镜和偶尔开口说话时的专业涵养,很难把他和普通的农业工人分开。
投入大利润薄,“黑金农业”仍在寻出路
2021年4月22日,吕梁市再次出台《关于支持农业高质量高速度发展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了35条支持政策措施。该市“一盘棋”规划布局,以县布局特色产业,以“链条化、规模化、科技化、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联盟化、集团化”为根本路径,推动“生猪、肉牛、食用菌、杂粮、马铃薯、药茶、红枣、核桃”八大产业优质高效发展,力争“十四五”末,农业产业销售收入达600亿以上。
事实上,吕梁煤企的转型一开始就暗藏拍脑袋决策问题。因为一开始的转型大多数企业选择小而全、投资大、带有回报社会性质的农场,平山填沟、修路拦坝,种地、栽树,发展生态田园。农场农产品生态、绿色的高品质需要煤炭企业的大投入,直到现在依旧超越市场需求太多,高品质的农产品只好低价进入普通消费市场。
“种植、养殖本来会有点利润的,但利润不大,需要精打细算,像农村人过日子一样,大手大脚就不挣钱了——遇到行情低谷和自然灾害则更加艰难。”杜强说。
从当地高校吕梁学院跳槽到这个农场工作的高艳斌已经是副总经理。他告诉记者,柳林县煤企领办的农业园区起点都很高,他所在的园区自动收集雨水能够满足一年的灌溉使用,而大棚和圈舍都有供暖、控湿、换气系统。凌志集团每年都要往农场“输血”上千万元,以满足农场的持续建设和日常运维。
这样的问题同样困扰着柳林县乃至整个吕梁市其他煤企农场。运维、劳动力成本偏高,分散经济产业化、品牌化艰难——回报社会式的情怀投资在经历十多年的艰难跋涉后,面临的诸多问题无法回避。
“吕梁转型最缺的是人才,是品牌的打造和运作能力。”被誉为“柳林现代碗团之父”的贾旭东坦言。
现代农业在试错中生长
凌志集团农场温室大棚内鲜花盛开。摄影/白华兵
2010年,立志要为柳林人在煤炭之外找一条生路的贾旭东,在当地传统名小吃的品牌化道路上,经过8年的摸爬滚打,这时再也坚持不下去,此时是煤企汇丰兴业集团的投资和贷款担保救活了他的公司——柳林县沟门前风味食品公司。
有了煤企的支持,贾旭东在品牌打造和生产自动化的道路上发力。记者在沟门前风味食品公司的生产车间看到,曾经纯手工的地方小吃,生产早已工业化。为了在自动化的同时保持手工的工艺优势,贾旭东对多个生产设备进行了反复研发和升级。贾旭东告诉记者,他们企业花在研发上的经费已经上千万元了。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执着,近年来“沟门前”碗团、“贾师傅”芝麻饼等产品走出山西,2020年销售突破了1800万元,而今年预计会突破3000万元。不仅如此,“沟门前”的绽放带动了柳林碗团的全行业崛起。紧随其后的荞歌、七狗、石勒、南河沿、金疙瘩、荞姑姑等一批碗团品牌加速产业化发展。据贾旭东预测,2021年柳林县的碗团产业将会突破1亿元。
“沟门前”碗团的流水生产线。摄影/白华兵
柳林碗团军团的崛起让柳林红枣、临县红枣、汾阳核桃、交城骏枣、离石空心挂面、兴县小米、岚县土豆等传统优势农业看到了希望。记者了解到,临县在对红枣深加工上获得成功,以红枣产品为依托“阳府井”让该县上万亩红枣有了更好的去处;兴县“山花烂漫”小米每年以订单农业的形式消化掉2万多亩优质谷子。
吕梁农业的整体崛起不仅源自特色农业品牌的成长、壮大,还源自有一批足够影响山西的大型农业公司的崛起。
2012年,在退出煤炭经营,并经过两年种植大棚之后,中阳县的高三元开始创办厚通科技养殖公司。“一开始只是想养上万头猪找个事情做,可到了后来经过几轮考察后,就觉得要干就干好,干别人不会轻易干的事。”厚通科技养殖公司的总经理张星星回忆,他本人原本是县农业系统的技术人员,是县里的领导特批他去帮助企业家做转型的。到了后来,竟然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这份事业,索性辞去公职,成了一名职业经理人。
经过三年创业,到2015年11月,一、二元猪进驻,并且到2019年发展成山西最大的种猪繁育企业,一、二元母猪数量超过7000头,年繁育小猪12万头,育肥生猪3万头。
张星星告诉记者,到目前他们已经投入资金2.5亿元。在他们的养殖场,进入需要隔离,怀孕母猪要做两次B超,园区供暖是拿猪粪做热源……满满的高科技。2018年,企业实现盈利800万元,2019年盈利达到2000多万元,而2020年盈利达到1亿元。今年虽然受到猪周期的影响,但是就算亏损,企业应该也能扛得住,而那些资金、技术薄弱的企业将面临出局。据了解,吕梁市今年夏天刚刚成立的国有农业发展公司润农科技公司将通过出资数亿元资金投资建设新的种猪繁育项目,并委托给厚通科技养殖公司运营,试图强化其龙头地位,带动吕梁生猪产业集群的发展。
山西吕梁煤企投资农业已悄然从简单的情怀投资向专业的现代农业升级,不过这仍需要长期的摸索和试错,这条升级之路或充满坎坷。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白华兵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