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类的地方就有酒,甚至在人类出现之前,世界上就有酒。
而人类出现后,便运用自己的智慧,将酿酒文化发挥到淋漓尽致。法国人用葡萄酿葡萄酒,英国人用麦芽酿啤酒,古巴人用甘蔗酿出朗姆酒,这些酒流传到全世界,深受大家喜爱。而对于中国人来说,他们最开始酿造的酒,不是如今普及率极高的白酒,而是用谷物酿造的米酒。
米酒和西方酿造的酒都不一样,酿造过程更复杂。谷物里富含淀粉,必须先转化成糖,才能转化成酒。先人们创造性的发明了中国酒独有的发酵物:“酒曲”。它能让谷物,一边糖化、一边酒化。自此,中华酿酒文化,就在米酒的带领下越来越丰富了。
古人喝的米酒
我们常常在一些诗句中找到古人喝酒的影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绿蚁新醅酒”,而这些诗句里面说的,都是指的米酒。
神奇的是,你会发现这些米酒的颜色不一。这是因为一开始古人的酿酒水平低下,因此酿出来的酒有绿的、白的,是浑浊不堪、区区几度的“浊酒”。喝的时候,还要把酒用布过滤一遍去除浑浊物,这一过程,就是古文中常见的“筛酒”。
比如魏晋时的陶渊明,就喜欢拿自己的头巾筛酒(额,不知道为什么能喝下去……)。那时候的米酒度数也不高,跟现在啤酒差不多,因此我们看古人喝酒经常喝几百斤都不带醉的,又或者喝酒喝一整天都不醉,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米酒的辉煌时期
后来,,米酒的酿造技术越来越稳定和发达。比如酒的颜色变得清澈光亮、琥珀色油润,如李贺说的“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度数也变高了,能达到十几度,也就有李白喝醉的大诗人了。
到了宋代,米酒的技术稳定下来,颜色变成了黄色。更厉害的是,当时的酿酒匠人们已经早于西方,能熟练使用西方800年后才出现的巴氏消毒法,也就是“低温加热消毒法”,将酿得的酒杀菌,这能让只有酒精度十几度的酒,封存在酒坛内好多年不坏!从此,陈年老酒的口感才变得更好了起来。
就这样,随着朝代更迭,米酒一直是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首选,直到后来白酒从元朝成型,到清朝后期盛行,反超米酒。
米酒的衰落
米酒在中国流行了千年,可为什么后来渐渐衰落了呢?
这是因为上好的米酒,其实要比白酒珍贵,生产难度也非常大。它用的是主粮:小米、黍米、大米酿造,且只有冬季酿的才好,储存条件也十分苛刻。严格按照一冬一酿的规律,经浸米、蒸饭、落缸、发酵、开耙、压榨、煎酒、封缸、陈藏等一系列漫长而严苛的工艺,才能酿出好米酒。
另一个原因,是酒精度低,酒劲儿不够白酒大。因此,在近代战乱时期,粮食紧缺,人们开始转向了更加廉价、劲大的蒸馏酒(白酒),而精心酿制的上好米酒,就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如今,米酒虽然不如白酒的受众广,但是其物美价廉、容易入口的口感也让不少人爱上了米酒。只可惜,很多人为了利润,更愿意生产高价的高端白酒,而越来越少生产米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