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会元和解元分别指的是什么 中国礼仪文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现代的考试有很多种,古代也是如此我们看科考的时候,会发现考生要经过重重考试才会到达殿士,才有机会中状元。那么,会元和解元分别指的是什么呢?贡生有哪几种呢?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

状元

“会元”和“解元”分别指的是什么

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举人”“秀才”分别指什么

举人原指被推举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称为“老爷”。

秀才又称“茂才”,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明太祖曾采取荐举的方法,举秀才数十人,任以知府等官。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习惯上也称为“相公”。

贡生有哪几种

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贡生有几种:

教书

岁贡:每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选送年资长久的廪生入国子监读书。

恩贡:逢国家庆典进贡的生员。

优贡:每三年各省学政就本省生员择优报送国子监。

拔贡:每十二年各省学政考选本省生员择优报送中央参加朝考合格的人。

副贡:乡试取入副榜直接送往国子监的。

“门生”是怎么回事

中国东汉称儒学宗师亲自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东汉中后期,门生逐渐与宗师形成私人依附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成为世族豪强地主的一种依附人口。

东汉入仕主要通过察举、征辟,又需官僚举荐,于是大批追求功名利禄之士纷纷投靠以儒学起家的官僚门下充当门生。门生投靠宗师举主者日多,对门阀大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充当门生,不仅要出财货,致赙赠,还要为主人奔走服役,甚至要为主人行不法之事。门生要以君臣父子之礼事宗师举主,主子死了要服3年之丧,并继续侍奉其后人,形成一种世袭的臣属关系。

唐代科举考试,考生得中进士后,对主考官亦称门生,虽有投靠援引之意,已非依附关系。后世门生,主要是指学术上的师承关系。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会元和解元分别指的是什么,贡生有哪几种”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