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吴刚伐桂的故事

我们不妨在传统节日中了解传说故事,从故事中看这个节日带给我们的文化内涵,而且故事会赋予节日神秘色彩,让节日民俗多一点神话色彩。那么,吴刚伐桂的故事是怎样的?吴刚伐桂与中秋节有关吗?和万年历小编一起去瞧瞧吧。

中秋节

吴刚伐桂的故事

月球上不适宜生物存活,在人们的传说中也人烟稀少。唐代以前的故事里,月亮上面主要有嫦娥、蟾蜍、玉兔,此外还有桂树。月中有桂树的说法汉代以前就有,不过当时桂树跟嫦娥、蟾蜍、玉兔并没有发生情节上的联系。

到了唐朝,桂树与一个男性仙人吴刚联系起来。在老百姓看来,嫦娥一个人待在月宫里,难免冷清寂寞。成双成对、热热闹闹的团圆式结局更合乎大众的胃口。于是月宫里再添上一个和嫦娥做伴的男性就是不可避免的事。

吴刚的事首见于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从前传说月亮中有一棵桂树,有一只蛤蟆,所以讲奇闻轶事的书里说桂树高五百丈,树下有一个人长期砍伐桂树,桂树被砍伤了又随即愈合。这人姓吴名刚,是西河县(山西汾阳)人。他学习仙术时犯了过错,被贬罚来砍桂树。这就是“吴刚伐桂”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桂树是株神树,总也砍不倒;吴刚则是修道学仙,有了过失才被罚到月亮上。至于吴刚犯了什么过失,古书上没有记载。

这里我们插入一个挺有意思的民间传说,其中说到吴刚的过失是由于同情帮助七仙女的孩子而触犯了天规,最后提出了一个关于月饼来历的说法:

相传,七仙女在人世间给董永留下一个儿子。某年旧历八月十五,董永的儿子被其他孩童嘲笑说:“你是个没有妈妈、没有教养的孩子。”这个小儿子便大哭着喊:“妈妈,你在哪里,快来接儿!”这哭声惊动了天神吴刚,吴刚扮成村夫来到村头,给七仙女的儿子穿上登云鞋,让他飞上天宫。

七仙女见了儿子,既悲又喜,又亲又抱,并用核桃仁、花生做成馅儿,按圆月的样子做成饼给儿子吃,众姐妹也迎上来欢迎小外甥。

中秋

谁知这件事传到玉皇大帝的耳朵里,他气得七窍生烟,马上下令把吴刚罚到月宫里去砍桂树,永世不得离开。又没收小孩儿的登云鞋,用麒麟把他送回人间。回到人间,小孩儿如同做了一场梦,只对母亲做的那个仙饼还记忆犹新。后来他做了官,就叫各州县的百姓在八月十五这一天,都来仿做这种饼,摆在月亮下面,表示对亲人的怀念。因为此饼像十五的明月,因而人们将它叫作月饼,是一种寄托思念的饼。

吴刚伐桂与中秋节有关吗

吴刚与嫦娥有点“同病相怜”的意思:在有些人讲的故事里,嫦娥是因为偷吃仙药而被罚到寒冷的月宫里遭受寂寞之苦的。看来在百姓的心目中,月宫虽然是美丽的仙境,还有富丽堂皇的宫殿,但是由于冷清,并不是一个幸福的处所。这种想法倒符合我们的民俗文化以人丁兴旺、和乐喜庆为美的观念。月宫的冷清,反衬出人间团聚的可贵。在中秋赏月时,人们由此更能鲜明地感受到人伦之乐。

月宫里出现了吴刚之后,民众对嫦娥冷清生活的同情心得到了一定补偿。虽然他们二人并没有发生家庭生活式的故事,但给人们的感觉是嫦娥有人做伴了。同时,人们在说起月亮的故事时,主要还是说嫦娥,多数情况下并不提吴刚,好像把吴刚忘掉了,吴刚也没成为月神。这是由于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月神应该是女神,月亮以嫦娥来代表最合适。同时也由于嫦娥的故事与吴刚的故事出现于不同的时代,各成体系,分头流传,二者没有发生交叉和融合,就是说,这两人并没有被编到一个故事里去,也就没有发生爱情的机会。在先秦就已存在的嫦娥奔月神话里,嫦娥本来是有丈夫的,属于离家出走,也没说她与后羿离婚了,她再跟别人有爱情关系或者再嫁也不符合老百姓的传统道德理念,这大概是两个故事没有被编到一起去的原因之一吧!

结语: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吴刚伐桂的故事,吴刚伐桂与中秋节有关吗”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