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长达几十年之久的冷战,不仅仅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弈,更是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间的匹敌。
不同阵营之间都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仿佛稍有不慎,下一秒就会引发世界大战。
彼此间也是尽量保持着严格的距离,全长155公里的柏林墙,就是双方无法沟通、矛盾难以调和的缩影。
(一)、风声鹤唳,剑拔弩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被一分为二。
苏联在自己的占领区,建立了“民主德国”也叫作东德;而美国、英国和法国的占领区,则成立了联邦德国,也叫西德。
至于德国的首都柏林,也在此期间被一分为二。
随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峙愈发激烈,苏联决定在自己的领土上,修建一座包绕着混凝土、铁丝网、石块的围墙,并在己方一侧建立瞭望塔与战壕。
此举意在断绝东德与西德之间的联系,不让东德人前往西德。
彼时东德虽然靠着苏联的援助,也不算落后,可是比之西德而言,还是难以望其项背。
因此,知识分子和上层阶级纷纷往西德流窜。
到了50年代初期,甚至连底层的工人和卡车司机,都想方设法的西逃。
长此以往,东德恐将变成一座空国。
而且,这还关乎到了苏联的尊严与社会制度。
当时美苏间叫着劲,拼命的证明自己的社会制度独步天下,可是越来越多的东德人前往西德,而几乎没有西德人去往东德,岂不是在暗示苏联不如美国?
修筑起来的墙壁又高又厚,还布满荆棘,普通人难以翻越。
何况,柏林墙周围五步一岗,十步一哨,只要他们敢翻墙,士兵们就敢开枪。
如此一来,有效地防止了国民流失,而柏林墙也成为了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
它象征着美苏两大阵营之间,那个不可逾越的鸿沟。
当然,彼此间要想完全不交流是办不到的。
美苏一商量,设立了查理检查站,此地既是东西柏林间盟军军人唯一的出入检查站,也是所有外国人在东西柏林间唯一的一条市内通路。
查理检查站的敏感性自不必多言,这里的擦枪走火,都可能引发世纪之战。
1961年是柏林墙拔地而起的年份,也是查理检查站正式投入使用的时间。
在那年10月的某一天,刚刚入秋的柏林,已经有了几丝寒意。
一个身穿黑色西装,戴着墨镜的男人,坐着汽车好他美艳动人的妻子,来到了查理检查站。
原来,他是美国驻扎在联邦德国的外交官,现在要去东柏林观看戏剧表演。
东柏林的边防警察要求他按照规定出示自己的证件还有夫人的证件,才能放行。
可这个外交官平日里趾高气昂早已习惯,现在又不想在爱人这里丢了颜面,连忙摆手拒绝,还大喊大叫道:“你们知道我是谁吗?”
没有证件不符合规定,东德这面自然不愿放行。可美国的那名外交官顿时火冒三丈。
他用手拍打着驾驶座,告诉司机:“往前走!往前走!往前走!”
这名司机尽管很不情愿,可上司的命令他哪敢不从,径直踩下油门,意图冲关。
还没等出了查理检查站,东德方面就设下了路障,坚决不允许其通过。
这个外交官气势汹汹的下车,准备大闹一番,不过看了一眼正要围上来的东德警察,还是悻悻地回了车里。
(二)、一而再,再而三
此事发生以后不久,又有一位美国派往柏林的官员,来到了查理检查站。
这次,他刚开始的态度倒是没有那么蛮横,先是交代了自己文职官员的身份,接着告诉东德警察,自己要过去拿份文件。
警察按照规矩,让这名官员出示自己的相关证件,可他却声称自己没带。
既然拿不出可靠的证明,东德这边自然也无法让他通关。
毕竟这不符合规定,且谁也不知道他究竟是什么来头,是过来扰乱秩序的特务,间谍也是极有可能。
这位文官与那名外交官一样,在交涉无果以后决定武力强闯。
查理检查站附近全都是东德的警察,他们各种路障一应俱全,就是为了提防这样的“闯关客”。不用说,这名文官又是无功而返。
这难免引发人们的遐想,美国官员接二连三的不带证件就要过关,是否是美国方面有意为之,想着找借口,故意挑起争端还是想证明自己不仅在西德耀武扬威,在东德也照样享有特权。
正当查理检查站的东德警察们,为美国人的行为疑惑不解之际,他们听见了轰隆作响的发动机,还感受到了天旋地转般地摇晃。
定睛一看,远处开来了十辆M-48坦克。只见美国大兵们坐在坦克之上,个个杀气逼人,嘴里还在不停地叫骂着。
凑近一看,坦克上还挂着前铲,这俨然是要将检查站夷为平地。
正当他们为美国人的兴师动众所惊讶时,天上又传来了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地上尘土飞扬,令人睁不开眼。
接着,数十辆美国军用吉普以飞快的速度蜂拥而至,美国大兵们甚至都不等汽车停稳和关上车门,就急忙地从车上跳下,按照队形分裂排开,将枪口瞄准查理检查站。
这些警察们,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
他们知道所处的地方非常危险,可没有想过美国人竟然疯狂到这种地步。
此时一名身着军装的人,缓缓走到了查理检查站前,用不太熟练的德语,问询谁是那里的负责人。
站长倒也是个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即使面对这种阵仗也丝毫不惧,大阔步地走上前去。
那名美军军官说了一句:“让他过去”。
而后用手指了指后边,站长定睛一看,正是那名文官。
站长知道敌强我弱,敌众我寡,此时去较劲争锋,没有一丝便宜可占。
便挥了挥手,让其他警察们悉数后退,那名文官则大摇大摆地过了查理检查站,顺利进入东德境内。
(三)、两军对垒,雌雄怎辨?
查理检查站的事情,很快传到了莫斯科。
克里姆林宫方面大发雷霆,美国有违规定在先,还又派遣军队气势汹汹的冲到检查站,这岂不是在全世界的面前打苏联的脸?
是日夜晚,时任苏联国防部长的马力诺夫斯基,马上给驻扎在东德的军队打去了电话。
既然美国人出动坦克,那苏联自然不能示弱。
他命令第68军3营的33辆T-55全部坦克,以最快的速度奔赴查理检查站。
在冷战时期,西欧国家为何惧怕苏联?
除了苏联拥有大规模的核武器外,就是因为苏联拥有数之不尽的“钢铁洪流”大军,这些坦克不日间就能踏破欧洲平原。
它们只能抱团取暖,而后寻求美国的帮助。
当时负责指挥这支坦克军队的是谢尔盖耶夫,他知道上级领导是一时震怒,而自己在处理这件事情时,必须慎之又慎,否则可能引发难以估量的灾难。
保险起见,谢尔盖耶夫让23辆坦克在距离检查站3公里处止步不前,静候消息,若是需要支援再立刻启程。
他本人则率领10辆坦克,杀气腾腾地开赴了查理检查站。
谢尔盖耶夫本以为美国会派人过来对峙,孰料它找来了一大帮记者,对着苏军的坦克好一顿拍照。
接着,满世界都传出了“苏联正在进行一场有预谋的挑衅”的新闻。
占据道德制高点的美国,开始动手修建反坦克阵地,接着又调来了10辆M-48,武装直升机还有装甲战车以及反坦克火箭炮,也是接踵而至。
彼此的坦克炮口,都已经瞄准了对方。
双方的战士目不转睛地盯着彼此,在场之人屏气凝神,仿佛下一秒战争就会降临。
苏军坦克与美军坦克对峙于查理检查站,令世界各国的目光也都聚焦在此,这肃杀的氛围让全世界也随之窒息。
一旦有一方克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就会在柏林开战。
而它们背后的阵营,也会开始互相攻伐,第三次世界大战,近在咫尺。
白宫方面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因为此地距离苏联本土较近,若是开战,它的援军顷刻间就能赶至。
美国在欧洲倒是也有不少的盟友,最强的英国和法国,无法与苏联较量。
一旦开火,美军胜算不大。
即使胜利,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肯尼迪先是给克莱致电,告诉他不要轻举妄动。
接着,又千方百计地与克里姆林宫取得联系,希望双方能就此作罢。最后,这场冲突才予以平息。
后来弗兰克·帝尔还在查理检查站,安置了一个苏联士兵和一个美国士兵的肖像,用以纪念这次事件。
其实真正令世界捏一把冷汗的,当属次年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
那时箭在弦上,只要一方稍微冲动,顷刻间人类又会陷入一场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