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体育运动

【蚌埠回旋】到了安徽,我蚌埠住了

阿无从广州回到家乡,发的第一个朋友圈就是:蚌埠住了。

他配了一张夜幕下火车站的照片。

定位是,安徽省蚌埠市。

如果你要问一个蚌埠人,怎么理解火爆全网的「蚌埠住了」,上面就是他的答案。

△当下火爆网络用语梗。因为和“绷不住了”同音,蚌埠很巧合地成为代名词。截图/B站

“芜湖起飞”“蚌埠住了”,这两年,堪称流量之王的两座城市。

都是安徽的。

△芜湖 图/ 城市纪录片《芜湖创造》

对于常年盘踞在“最没存在感省份和省会”前三甲的安徽来说,又多了一个退出“竞争”的筹码。

△ 图/ 城市纪录片《芜湖创造》

芜湖、蚌埠,两座城一南一北,一江一淮,一水一陆,恰似安徽的南北两极。

如果说长江穿芜湖城而过,是皖南的C位。

那么淮河穿蚌埠而过,何尝不是曾经皖北的C位。

△供图/ 呼研共禹

蚌埠,简称蚌,又称珠城,是淮河文化发祥地之一。

距今7300年前的双墩文化遗址,还回荡着大禹劈山导淮,召回诸侯的上古之音。

垓下古战场,留下了“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

如今提到蚌埠,除了刷屏的网络梗。

有人或许还能想起,20年前的那个“大蚌埠帝国”。

△一个叫李毅的蚌埠男人,和他的“蚌埠回旋”之技。

我第一次读到蚌埠,是在当代作家王安忆的文字里。

她写道:火车从蚌埠的心脏穿过,车轮撞击铁轨,哐当哐当响,内燃机车头喷着黑烟.......

车从沉睡的城市开过,震动着人们的睡眠。

就像一股强劲、粗粝的狂风掠过。

△蚌埠张公山公园景区珍珠玉女雕像

那是曾经的蚌埠,刮起过经济腾飞的强风。

“今天的蚌埠,比网络梗更有趣的是,它是一座南北通吃,名副其实的美食之城.....能从7点的早餐铺,吃到第二天凌晨5点的夜宵摊......美食分布在蚌埠的大街小巷......”

在和城君的电话里,说起蚌埠,呼研共禹侃侃而谈。

△ 蚌埠 供图/呼研共禹

他是95后,土生土长的蚌埠人,出生于蚌埠唯一姓呼的家族。

今年,他从合肥回到了家乡。

“说是三线(城市),实际上已经半只脚踏进了四线......”,言语中透着一丝惋惜,但骨子里,却是满满的骄傲。

没有了几十年前直冲省会的霸气,没有了蚂虾街的热闹。小城的慢和安逸,蔓延在蚌埠的每条街道。

△ 蚌埠 供图/呼研共禹

01

蚌(bèng)埠(bù)

安徽的「珍珠港」

蚌埠,也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

在中国的城市版图里,火车拉来的城市,像郑州、石家庄、哈尔滨、长春都跻身省会之列。

民国时期,蚌埠有过成为省会的机会和潜力。单从“淮海战役”在台湾的历史教科书里,被称为“徐蚌会战”便可见一斑。

然而,普铁时代过去,高铁时代下,蚌埠稍许黯然了。

△ 图/微博@ 蚌埠市文化和旅游局

百年前的蚌埠,是淮河边上,一座采珠的小村庄。

和这突然天降的流量一样,小小渔村本就天然自带不凡。

图/ 微博@ 蚌埠市文化和旅游局

地理位置上,从东西走向看,蚌埠和黄河、长江都搭不上边,但它有一条大名鼎鼎的母亲河——淮河。

这条河,将祖国的南北分的明明白白,也贯穿了蚌埠的城市灵魂。

蚌埠人有句口头禅:“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供图/ 呼研共禹

曾经,千百年前,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这里。

千百年后,站在龙子湖边,可以将南北的分界一览无余。

往北惊叹于黄淮海平原的辽阔,往南被江淮丘陵的婀娜多姿所折服。

一日之内,还可以看到何谓“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的神奇。

淮河穿城而过,浸润着这座城市,孕育了独一无二的淮河味道。

同时,兼顾着南北的大汇聚与文化融合。

△ 蚌埠市区 供图/ 呼研共禹

南北走向看,有一条最重要的铁路之一京沪线,稳稳当当的穿过蚌埠。

每个从上海经京沪线去北京的人,都会在蚌埠站停留几分钟。

或许,脑海里会浮现王安忆在短篇小说《蚌埠》里描绘的情景:

喧闹的渡口,嘈杂的火车站,干净的“人民浴池”,整齐、温和、安宁的街道......

这座城,像淮河一样,平淡而漫长。

△ 蚌埠裕华大厦楼下的华盛街 供图/ 呼研共禹

说起来,蚌埠的铁路和城市一起,已经100多岁了。

1908年9月,蚌埠的夏天还没有结束。

茶棚子里的老板们突然发现,街上来了一位洋人。

他们还没来得及搞明白,为什么洋人会光顾这个小地方,工人和工程师们已经准备在这架桥、修铁路。

△ 图/微博@ 蚌埠市文化和旅游局

领头的洋人叫德纪,津浦铁路英方总工程师。

他从距离蚌埠50公里之外的临潼关赶过来,因为那里原是津浦铁路淮河大桥最初的选址。

但在德纪往返多次考察之后,发现淮河岸边的小集镇,才是建桥的最佳选择。

△ 图/微博@ 蚌埠市文化和旅游局

刹那间,小镇的宁静被打破。

蚌埠建桥,通火车,往北直达天津,往南直通南京。

茶馆老板和敏锐的乡绅们也意识到,蚌埠的未来,着实可期啊。

在德纪闯入蚌埠人民视线两年后,一辆辆轰鸣的火车从大桥霸气穿过,带着僻壤的小镇,走上了高速发展的未来。

△ 图/蚌埠市文化和旅游局

这条铁路,是后来京沪线的前身。

就在铁路通车那一年,大清亡了。

往后,历史的轨迹滚滚向前。武昌起义爆发第二年,袁世凯的得力干将倪嗣冲攻占了老家阜阳。

此时,蚌埠火车站已经运行了5个多月。铁路拉着蚌埠,跑在了岁月前头。

一时间,蚌埠的航运业、商业,乃至整个城市的风貌,都得到了空前发展与繁荣。

△ 蚌埠的港口。背景: 1907年,淮河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成立

同样,意识到蚌埠的重要地位,当时已是安徽都督倪嗣冲开始疯狂在蚌埠买地,并建立都督府。

他认定,都督府必须在未来城市经济政治中心。

后来,安徽省的行政中心,落在了蚌埠。

皖北最大的私盐集散地,向蚌埠聚集。1913年,蚌埠第一家银号诞生,钱庄银行在蚌埠扎堆。

1947年,蚌埠独立建市,这也是安徽省第一个地级市。

△ 蚌埠 供图/呼研共禹

自此,淮河岸边名不经传的小渔村,一跃蜕变成为了千里淮河第一港,安徽铁路第一站,皖北最重要的城市。

市民们给蚌埠取了另外一个名字,“小上海”。

02

没有南甜北咸之争

蚌埠,中国吃虾第一城

安徽的梗太多了。

鲜有人知道,中国的吃虾第一城是蚌埠。

上个世纪70年代,蚌埠人,就已经开始烹制小龙虾。

在蚌埠,小龙虾叫蚂虾。

有蚂虾的地方,就有江湖。

1979年,在南山路,诞生了第一家蚂虾铺子。

下岗职工石顺利为了生计,在街头支起摊子卖蚂虾,成为第一批个体经营户。每晚,他要煮三五斤大蚂虾,养家。

△ 图/纪录片《虾街十年》

在还没有盱眙、潜江的年代,这座皖北小城的蚂虾,才是王者。

而王者之中的王者之争,主要发生在石顺利,以及后来者阿亮、吴孝怀三人的身上。

南山路上,阿亮是第二个支起摊子的人。

虽然腿瘸了,但阿亮有着一股热情的霸蛮之风。眼神一盯,手一招呼,让你不来一口蚂虾,都有点不太好意思了。

△ 图/纪录片《虾街十年》

不出摊的时候,阿亮就去蚌埠火车站,劫虾。在原价上加两毛,他总能率先将最肥、最大的虾,揽下。

十多年后,石顺利的好友吴孝怀下岗,加入了南山路的卖虾阵营。

那是1997年,是南山路蚂虾最火爆的时候。

小小一条街,20多家蚂虾摊,都做着同一道拿手菜,油爆蚂虾。

在烟火和香油的淬炼中,南山路有了更响亮的名字——蚂虾街。

△ 图/纪录片《虾街十年》

蚂虾街上,石顺利是第一个注册“虾王”商标的人,以致于后来,虾圣、虾仙、虾霸们...相继出现,在街上各显神通。

到了1998年,蚂虾街已经是安徽最大的蚂虾集散地和消费市场,甚至,还能看到来自盱眙的龙虾。

从最初的三分天下,到“群雄争霸”,再到后来的没落。

蚂虾街几十年的沉浮,让蚌埠自己人都惊叹,怎么如此会吃的存在。

毕竟这条小街巷,诞生了安徽最早的小龙虾老板,曾经缔造了安徽小龙虾的最高水平。

同样,也让蚌埠人,深感惋惜。

如今的蚂虾街,干净整洁,与普通街道无异,那个石顺利、吴孝怀、阿亮的江湖,也已经成为了传说。

03

火车拉来了人和食客

这里的美食文化,南北通吃

在火车驶进这座小镇之前,朴实而勤劳的蚌埠人,过着自给自足,悠悠的渔民农夫日子。

直到火车划破天际,塑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蚌埠。

△ 供图/ 呼研共禹

商船从洪泽湖赶来,在蚌埠的港口汇聚集散;

列车通南、通北,五湖四海说着不同口音的人们来到这里,将天南地北的文化和美食也一并带到了这里。

△ 蚌埠 供图/呼研共禹

“蚌埠,好吃的太多太多了!什么都有!”。

随便列一列,就是美食清单:

卷饼、阳春面、千扣面、车骨肉、皮包肉、锅贴、糯米团、牛肉汤、豆腐脑......

△ 图/珠城文旅

呼研共禹反复安利。

不管你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到了蚌埠,一定能找到你的偏好。

在这里,没有南甜北咸之争,什么辣的不辣的,什么面条一条街、烧饼一条街,火锅一条街,通通都有。

不管你是甜蜜的守护者,还是咸香的拥护者,抑或是辣味达人,酸味的推崇者,都能在蚌埠的铺子,找到你好的那一口。

△ 蚌埠 供图/呼研共禹

如果你爱油条,可以找到它的近亲——

面筋泡

同样是翻滚、油炸、膨胀的手法,面筋泡比油条短了那么几寸,肥了那么几圈。

关键的工序,不在于炸,而在于挑面。

△ 图/蚌埠发布

每一次勾挑,都是面糊变身的关键,从洁白的糊状变成金黄,从筋道变得疏松。等到面筋泡炸到尾声,然后以最快、最娴熟的手法,将鸡蛋液注入,这才成就了面筋泡,不同油条的灵魂所在。外酥脆,内有鸡蛋的鲜嫩。

炸出来的早餐元气,有一个不得不说的——

牛肉盒子

和我们熟悉的韭菜盒子估计是一个家族出来的,但它其实和天津的牛肉馅饼,更可能有着解不开的渊源。

△ 图/蚌埠发布

当你看到一个天津人用天津话和一个蚌埠人用蚌埠话,对答如流的时候,你就明白为什么了。

每每站在早餐摊前,都是一种享受。

牛肉粉丝满满当当地注入面皮,然后煎至半熟状态,最后打上一个鸭蛋。

香喷喷的牛肉盒子,来上一个,就着豇豆稀饭下肚,这也是蚌埠人元气一整天的秘诀。

△ 图/蚌埠发布

不过初到蚌埠,点早餐可能会吃瘪。

比如,当你想点这个早餐,叫不出名字的时候——

sa汤

sa这个字,输入法打不出来。

传说是为乾隆皇帝所造:月光为伴,天子在上,久(韭)等了。这碗让皇帝在月下就等的汤,此后名为(sa)汤。

△ 图/蚌埠发布

sa汤的版本,有很多种。

在山东,它叫“糁”;在江苏徐州,它叫“饣它汤”,古称“雉羹”,为我国“天下第一羹;在安徽宿州,不造字了,干脆就叫“啥汤”。

说到小吃,蚌埠最有代表的特色,必须是它——烧饼夹里脊。

△ 图/珠城文旅

它拥有最佳代言人,一个是歌手李荣浩,一个是演员马思纯。

别看名字平平无奇,可味道,唯有蚌埠独一份。

尤其在烧饼江湖里,只有烧饼夹里脊,才能抚慰所有蚌埠人那一颗浓浓的乡愁。

——

同为蚌埠人的李荣浩,在那首《老街》是这样唱的:

「巷尾老爷爷卖的热汤面 / 味道弥漫过旧旧的后院 / 流浪猫睡熟在摇晃秋千 / 夕阳照了一遍他眯着眼......也许那老街的腔调是属于我的忧伤」

在蚌埠,找不到对应的老街。

也许,它不过只是李荣浩心中温暖的符号罢了。

“可每每听起这首歌,我都能想起在蚌埠走过的岁月。”

20年前的茶棚没了踪影,蚂虾的王国,已是小龙虾的天下......

蚌埠,有过辉煌,有过落寞。

但这座城的新风貌,正在蜕变着。

△9月,蚌埠的湖上生明月,即将落成。450栋不同地区的传统古民居,将在龙子湖的主心岛上集体亮相。成龙的古民居收藏和被修复的明代建筑,都放进了蚌埠的博览园。图/ 微博@ 蚌埠市文化和旅游局

· END ·

【参考资料】

1. 纪录片《虾街十年》

2.《大蚌埠帝国发迹史》 作者:“文思豆腐”

【版权说明】

特别感谢:摄影作者@呼研共禹 供图

本文其他图片,来自纪录片《虾街十年》、图虫创意、蚌埠市文化和旅游局、珠城文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