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特别授权“倪波老师”头条号独家网络发布本文,转发分享请注明出处)
作者:桂世勋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老龄协会老龄科研基地主任)
桂世勋教授八十大寿生日庆祝会上发言
【作者按语】我于2019年9月撰写的《精准构建高龄体弱独居老人的全天候多重应急呼叫网络》(《华东师大专报》2019年第10期,由《高校智库专刊》华东师范大学文化传承编辑室、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编辑出版),获时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殷一璀批示。上海市彭沉雷副市长又将该《专报》批给上海市民政局朱勤浩局长和蒋蕊副局长。在2019年11月19日上海市民政局印发的《上海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工作指引》中,专门规定了“急救援助服务。依托智慧养老平台及呼叫中心、终端设备,为居家老年人提供24小时紧急呼叫救援服务。”2020年6月3日,上海市民政局又印发了《关于在本市实施经济困难的高龄独居老人应急呼叫项目全覆盖的通知》,其中还提出“鼓励各区将服务范围扩大到所有高龄独居老人和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 最近我看到我国财政部原部长金人庆独居家中半夜不幸去世的信息,感到有必要在网上公开发表我的这个专报,供国家民政部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决策参考,并引起全社会广泛重视。
【《专报》正文】
在2017年2月28日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国发[2017]13号)中专门提出了关爱城乡独居老人问题,要求“支持城乡社区定期上门巡访独居、空巢老年人家庭,帮助老年人解决实际困难。”由笔者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未来十年我国城市老年人口居家养老保障体系研究》在对成都市、呼和浩特市、大连市、广州市、上海市的城区70岁及以上独居老人状况和需求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感到我国应针对独居老人担心突发危及生命及有可能导致重残时无人在第一时间知晓的实际困难,积极创造条件逐步精准构建高龄体弱独居老人的全天候多重应急呼叫网络,建议上海市政府或市民政局在今年(2019)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老年节”发布启动精准构建覆盖全市城乡高龄体弱独居老人的全天候多重应急呼叫网络工程,在2020年末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为每位常住上海并有需求的高龄体弱独居老人配置2-3项全天候应急呼叫设施及产品,确保他们突发危及生命或有可能导致重残时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关爱。
一、高龄独居老人对突发危及生命时应急求助的迫切需求
笔者在本世纪初主持的上海市户籍老年人口变动趋势预测中,曾指出2010-2020年间上海市由于在户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高的前提下,受上世纪50年代户籍出生人口数高峰期的人口惯性作用影响,将处于空前绝后的户籍老年人口数的高速增长期。现在事实表明当时的判断是正确的。据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 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从2010年末的331.02万人迅速增加到2015年末的435.95万人、2018年末的503.28万人,在过去的8年内增长52.0%。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同期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独居老年人数,竟从2010年末的19.32万人迅速增加到2015年末的26.39万人、2018年末的31.01万人;在过去的8年内增长60.5%,超过了同期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的增长速度。
2013年11月至2015年5月,由笔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未来十年我国城市老年人口居家养老保障体系研究”课题组,在民政部及有关省厅、高校支持下,开展了成都市、呼和浩特市、大连市、广州市、上海市的城区70岁及以上独居老人广义居家养老保障(收入保障、医疗保障、服务保障、参与保障、环境保障)状况和需求问卷调查。课题组将调查时居住在本地区的70岁及以上独居老人(以晚间睡觉仅1位老年人为准)作为调查对象,采取四阶段随机抽样方法,经过数据清理和补调查,获得有效问卷3363份。在被调查的独居老人明确回答比较担心因居住条件或设施差而引起的哪些安全问题(最多选3项)时,比例最高的是担心突发疾病无法告知别人(占55.7%) ;认为如果对自己的住宅楼进行改造,最需改造内容(最多选3项)中比例最高的是安装监控与求助设备(占21.9%)。从本次调查的上海市774名独居老人中发现,家中没有安装紧急求助设施的占77.4%;他们认为与居住有关的安全问题主要有:突发疾病无法告知(55.2%)、突然滑倒或绊倒(12.6%)、入室盗窃等安全问题(10.6%)。
笔者认为在《“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出“支持城乡社区定期上门巡访独居老年人”是重要的,但还远不能满足独居老人特别是高龄体弱独居老人遇到危及生命的突发事件的需要。现在上海市在全面实施“老伙伴计划”时,要求社区低龄老人对结对关爱的高龄老人特别是高龄独居老人“每天一次问候”,虽然比平时没有人问候要好,避免了独居老人不幸去世几天都无人知晓的情况发生,但仍无法对独居老人突发危及生命或有可能导致重残时给予紧急救助。笔者在去年指导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关工委结对的人口研究所硕士生党支部学生开展“孝亲敬老”活动中,曾在师大一村居委和学校老龄办协助下,召开部分已纳入本市“老伙伴计划”结对关爱的80岁及以上独居离退休教职工座谈会,结果发现他们最大的担忧是当自己在家中突发意外时,往往无法及时向外界求助,从而错过最佳的抢救时机。
二、构建高龄体弱独居老人全天候多重应急呼叫网络的建议
1、在社区层面尽快建立“需要全天候多重应急呼叫网络关爱的高龄体弱独居老人信息库”。早在2004年初,上海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开展独居老人结对关心工作调查的通知》,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全市“纯老家庭户”中老年人的全面调查,在各区(县)、街道(镇)、居(村)委会全部建立了“一人一表(卡)”的包括独居老人在内的纯老家庭户老年人信息库;其中包括这些老人是否有“紧急援助服务”的需求及落实信息。同时上海市政府从2012年起组织实施了“低龄老年志愿者为高龄老年人提供家庭互助服务项目”(简称“老伙伴计划”),在2018年组织全市4万名低龄老年志愿者为20万名高龄老年人提供家庭互助服务;并从中筛选出1%的“特殊”高龄老人(即“高风险老人”) ,接受“核心志愿者”“一对一”的特殊服务。笔者建议本市各个街道(镇)应以每年末更新一次的“纯老家庭户信息库”和“‘老伙伴计划’关爱对象信息库”为基础,在保障网络安全前提下与“老年人健康档案信息库”“享受养老服务补贴人员信息库” “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信息库” “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员失能等级评估信息库”“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对象信息库”等相关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从中筛选建立每个社区“需要全天候多重应急呼叫网络关爱的高龄体弱独居老人信息库”。对于那些年龄不满80岁的独居老人,如果存在明显的突发危及生命或有可能导致重残风险的,也应列入该信息库,便于社区为他们精准构建和落实全天候多重应急呼叫网络。
2、根据高龄体弱独居老人的实际情况和意愿,建立应急保障微信群。在“老伙伴计划”座谈会调查中,我们发现一部分跨代结对的高龄离退休老人有智能手机并且会使用微信。笔者建议可以按照老人使用微信的实际情况和建立微信群的意愿,为高龄体弱独居老人“少而精”地建立1个或几个应急保障微信群,将老人的子女孙辈(特别是就近居住的亲属)、在本市“老伙伴计划”中与老人结对的低龄老人、其他熟悉的邻居和朋友、街道(镇)和居(村)委工作人员、小区保安人员、驻社区单位志愿者、“时间银行”的服务提供者加入群中。这不仅可经常与高龄体弱独居老人联络感情,及时给予精神慰籍,分享预防突发危及生命或有可能导致重残风险的科普知识,又能使群内人员迅速便捷地获知被关爱老人的应急求助信息。
3、充分发挥“安康通”“一键通” “为老服务热线”等人工智能设施及产品的报警功能。现在本市已经有许多比较完善的针对老人设计的应急呼叫设备,例如“安康通”“一键通”“为老服务热线” 及实时视频、人工智能手表、人工智能手杖等,笔者建议应根据高龄体弱独居老人的不同需求和喜好,落实其中的1、2项价廉物美、使用方便、少花甚至不花服务费的设施及产品,充分发挥这些人工智能设施及产品的即时报警功能,在独居老人突发事件时尽快告知包括他们就近居住的子女孙辈、邻居、朋友、小区保安人员值班室和其他志愿者,或者直接由有关信息服务机构呼叫“120”。
4、通过安装“无线门铃”求助结对邻居采取应急关爱措施。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曾借鉴日本山形市政府福利部为120位单身独居老人安装“充满爱的电铃”经验,提出为本市有需求的独居老人免费安装有线的“求助电铃”建议。当时被上海市政府采纳并列入1992年和1993年市政府的实事项目,全市共为3000多位独居老人安装了“求助电铃”。《解放日报》曾在1992年4月4日专门发了“求助电铃真管用,救了孤老一条命”的消息,报道了上海市虹口区虹镇街道一位89岁孤老太陈美英因烤火取暖不慎内衣着火,靠求助电铃及时告诉邻居赶来抢救一事。现在本市的无线门铃已取代了有线门铃,其最远接收距离可达280米。笔者建议可扩展无线门铃的功能,将应急门铃的底座安在结对的邻居家中,独居老人可以将应急无线门铃的发射器放在枕边或挂在身上,当他们在家突发危及生命或有可能导致重残的亊件时就能通过无线门铃及时向结对邻居呼救求助,请他们在第一时间拨打“120”。当然,结对的邻居因外出探亲、购物、旅游等不能及时收到高龄体弱独居老人的求助电铃,因此要确保全天候应急呼叫求助的有效性,就必须建立多重应急呼叫网络。
5、广泛发动、多措并举高质量推进本市构建高龄体弱独居老人全天候多重应急呼叫网络工程。为了高质量实施和推进本市城乡高龄体弱独居老人全天候多重应急呼叫网络工程,需要市和区的民政、老龄、卫健、宣传、教育、财政、工青妇、残联、志愿者协会、慈善基金会等部门和社会团体的通力合作,需要依靠街道(镇)、居(村)委深入了解社区内每位高龄体弱独居老人对建立全天候多重应急呼叫网络的真实需求和落实结对关爱措施,需要有关科研机构和生产商进一步研发生产符合城乡大部分中低收入高龄体弱独居老人有效需求的应急呼叫设施和产品,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在“老年节”、春节慰问经济困难的高龄体弱独居老人时由以往给他们赠送食品水果等礼品改为赠送符合老人个性化需求的具有报警功能的人工智能设施、产品或服务费补贴,需要年轻人在为高龄体弱独居的长辈生日祝寿、春节拜年时由以往给他们赠送“礼金”改为赠送符合长辈个性化需求的具有报警功能的人工智能设施、产品或服务费,需要动员全社会成员满腔热情给予高龄体弱独居老人在突发危及生命或有可能导致重残时的应急呼叫关爱。
华东师大人口所领导和桂门弟子庆祝桂老师八十大寿生日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