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部门应提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周大地
(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
为落实“3060”目标,促进电力行业低碳转型,在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为我国能源发展建言献策,近日,中国能源研究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中国电力圆桌”2021年年中会议。“中国电力圆桌”成员、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从电力系统安全、高效、经济、低碳运行等角度发表了自己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一些观点。
一、安全运行是新型电力系统亟需应对的挑战
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供应,理顺价格是关键,应通过市场传递正确的价格信号。长期低电价造成了电力系统内部大量的市场扭曲现象。部分地区在出现拉闸限电的紧急情况下,仍有很大比例的火电设备报修报停,其原因就在于煤价大涨导致发电成本增加,而电价并未随之增加,这就造成发电越多、企业亏损越多,发电企业缺乏保供的动力和积极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长期低电价和电价结构不合理引起的市场扭曲问题,以确保新型电力系统能够及时进行技术和运行规则的调整,适应不同发电能源带来的新特性,更好地保障可靠的电力供应。
二、新型电力系统应以节电、高效为特征
从需求侧来看,要始终坚持节约用电,新型电力系统应以高效用电、节约用电为重要特征。近年来我国三次产业的电力需求增长非常快,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电力需求增加被视作经济增长的指标,导致出现低电价鼓励用电,甚至鼓励高耗能产业多用电,超出国内市场实际需求,出口大量能源产品和高耗能原材料产品等现象。这也是近些年普遍忽视节能降耗、许多地方能源强度反弹的经济因素。中国应避免建设浪费型的新型电力系统。因此,电力系统的安全供应一定要考虑需求侧管理政策,鼓励合理使用电力资源。
三、新型电力系统的经济性优势正在逐渐凸显
随着可再生能源、非化石能源发电大规模发展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不断提高,电力系统最具备加快低碳转型、带头退出化石燃料的条件。相比于其他化石能源,电能的终端利用效率高,未来也可以做到碳强度最低,因此,工业零碳化要以高度电气化为基础。工业真正低碳化、大规模、高度电气化转型的过程必须建立在电力系统零碳化的基础上。如果仍然以火电为主,工业锅炉窑炉改为用电,则会造成能源系统效率降低,碳排放总量反而升高。因此电力系统提前实现低碳化是整个能源系统低碳化的前提。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成本已经迅速下降,国内最便宜光伏上网报价已经降低到每度电一毛五分钱,风电成本也下降到类似水平。随着风能、太阳能发电技术的持续进步,光伏和风电价格的进一步下降仍是趋势所在,未来进入“一毛钱时代”是完全可能的。同时,储能技术的发展和储能成本的明显下降,也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建设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因此,加快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速度、更快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不但必要,而且可行。
四、新型电力系统的零碳化道路十分艰巨
新型电力系统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力,未来甚至可能实现百分百的非化石能源发电。当前应首先实现电力和能源增量需求的零碳化。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步伐,建立有源电网,发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风光水储加核电,逐步实现独立稳定供电,解决相关电力运行的技术问题。储能是有源电网的关键,应推出政策和体制机制,在电力上网端实现分时上网价格改革,为储电上网提供经济条件,并对电网建设储电设施保障电力系统安全,提供价格和经济运行支撑。支持储能投资得到应有的经济效益。其次应逐步实施存量需求的减碳化,放开有源电网、调整价格,推动火电的高效利用和分步骤平稳退出。
总的来说,双碳目标的实现必须要以电力行业的零碳化为先行。而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应从顶层设计开始,明确战略方向,层层协调,上下结合、逐步推进。战略和政策的具体实施要鼓励自下而上、由局部分布式电源到区域分布式电源再到更大的范围,推动电力体系改革和最终实现零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