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也是有着不少我们耳熟能详的的杰出女性存在,她们巾帼不让须眉,做出的事迹绝对让人刮目相看。拿军事领域来说,就有七位女性被国民政府军委会授予将军军衔,以表彰她们的功绩。
中将宋美龄(1897—2003)
宋氏三姐妹的小妹妹宋美龄,是蒋介石的最后一任妻子,也是蒋介石老婆中名气最大、魅力最大的一个。
宋美龄出生于1897年,比蒋介石小了10岁,是孙中山的好朋友、革命事业的大金主宋耀如的女儿,很小时候便赴美国留学,就读于马萨诸塞州韦尔斯利女子大学。1917年,宋美龄回到国内,后来在二姐宋庆龄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在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当英语教师的工作,之后她又凭借着优异表现进入了上海参议会。
1922年,宋美龄在一次哥哥宋子文举办的宴会上认识了蒋介石,至此,被蒋介石惊为天人的她,受到了来自蒋介石的强势追求。1927年,鉴于蒋介石将来的“光明前途”以及宋家未来的利益保障,宋家人最终默许了蒋介石对宋美龄的求婚。当年12月1日宋美龄与蒋介石按照基督教仪式正式结婚,宋美龄就此开始了她的“第一夫人”生涯。
在蒋介石当政期间,宋美龄这“第一夫人”当得还是比较称职的,尤其是西安事变中,在营救蒋介石过程中,宋美龄表现得极为抢眼。宋美龄还掌控住了国民政府空军的领导权,被誉为是“中国空军之母”,她曾多次出访美国,为国民政府争取美国的多项援助。
1949年,国民党败退,宋美龄跟着蒋介石去了台湾。在台湾期间,起初时宋美龄的权力还是很大,1975年随着蒋介石去世,宋美龄的权力逐步被削减,只得被迫前往美国过起了隐居生活,直到2003年在美国寓所逝世,享年为106岁。
中将奇俊峰(1915-1947)
奇俊峰,蒙古名色福勒玛,内蒙古阿拉善旗人,出身于蒙古贵族家庭。1934年,年仅19岁的奇俊峰嫁给了乌拉特西公旗札萨克(即旗长)石拉布多尔济(“石王”),婚后不久,1936年,石拉布多尔济不幸去世。1937年,在时任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的支持下,奇俊峰正式承袭丈夫的王位。
1938年,奇俊峰带着十多人,跑出日伪控制区来到国军驻扎的五原县,对外宣布积极抗日,当时报纸称之为“第一个从日伪占领区投向抗日阵营的蒙旗王公”。当年5月,她被国民政府任命为乌拉特前旗防守司令部司令,授予少将军衔。同时,奇俊峰在旗内招收200余名青年,编为两个团,驻扎地为西山嘴以南,乌加河以北一带。
1940年3月,奇俊峰到重庆述职,蒋介石夫妇以及国民党高层要员热情地接待了她,奇俊峰被晋升为中将,并给予其部队拨发了诸多的军资物品。回归后,奇俊峰将自己的部队再次扩充,扩编为三个团,兵力扩充到600多人。
1947年7月,奇俊峰为原先的旗府王府警卫任务的保安一团团长郝游龙出卖,被刺杀。虽然说她的血案震惊全国,国民政府也是极力声讨,并表示要严惩凶手,然而最终郝游龙、田小三都没得到过处罚。直到解放后,两人才得到了应有的审判,被判处了死刑。
中将巴云英(1899-1966)
巴云英,蒙古名德力格尔少,乳名四女子,归化土默特旗人,出身于蒙古封建没落贵族家庭。巴云英从小就跟着父亲放牧狩猎,早年嫁给过牧民,可惜不久后丈夫就病逝了。1922年,巴云英改嫁给了乌拉特东公旗札萨克贝子额尔克色庆占巴勒(额王)。
在巴云英的建议下,额王在包头设立了乌拉特东公旗驻包头办事处,并扩大了东公旗游击队。1932年,巴云额王不幸去世。1937年,巴云英决心抗日,带着百多人的队伍转战于旗境南部山区、包头北部,在她的苦心经营下,她的队伍扩编为2个团。
1938年,巴云英带着队伍来到五原县城,受到国民政府的热情接待,之后,她被任命为绥境蒙政会委员、东公旗防守司令部司令、东公旗流亡政府护理札萨克,被授予少将军衔。她被安排驻扎在陕坝镇,配合傅作义的部队作战。
1940年,蒋介石夫妇会见了巴云英,表彰了她的功绩,并为她的部队提供了武器供养,她同时也被晋升为中将。1949年,巴云英参加了绥远省和平起义,任职乌兰察布盟军分区乌拉特后旗支队队长,之后,她又出任了乌兰察布盟教育处副处长、政协巴彦淖尔盟副主席等职,于1966年在地巴彦高勒镇因病去世。
少将额仁庆达赖
额仁庆达赖,外蒙古喀尔喀部人,具体生卒年月不详,因家庭变故来到内尔蒙古,后嫁给茂明安旗札萨克(齐王)。这个齐王是个有骨气的人,日军侵华后,他坚决不同意与日本人合作,还暗地里与日本人对着干,引起日本人的嫉恨,而为日本特务杀害。
额仁庆达赖与她的丈夫有着一同的志向,丈夫遇害后,她就想着率领旗里军政官员去投靠傅作义,后来因为事情不密,受日伪军胁迫返回到旗内。1942年,额仁庆达赖成功脱逃,进入到国民政府的控制范围。
国民政府对额仁庆达赖的投诚也是热情接待,授予了她少将军衔。额仁庆达赖自己组建起了一支抗日队伍,与日本人打起了游击战。民间传说,额仁庆达赖指挥战斗有术,让日本人吃了不少的亏,她本人擅长使用双枪,骑射功夫高超,又是一个活脱脱的“双枪老太婆”。
解放战争时期,额仁庆达赖的经历也是与巴云英类似,她率领部队发动起义,迎接了新中国的到来。新中国成立以后,她主要是在旗统战部门工作,尽职完成国家交予她的任务。
少将姜毅英(1908—2006)
姜毅英,是浙江江山人,与戴笠是老乡,军统内最为出名的就是“江山帮”,由戴笠领衔的“三毛一戴”就是其中大权在握者,而诸多的机要部门也都是为江山人所占据,姜毅英的这个出身让她得益不少。
姜毅英先前考入的是浙江警察学校,由戴笠选中参加特种警察训练班第一期甲科特训班,当时能够入选的也就只有13人。毕业以后,姜毅英就加入了军统,主要负责无线电收发和密电译电工作。戴笠对这位江山小老乡还是蛮照顾的,升任她为军统局厦门电台主任报务员,兼任监察台密码破译,加发双位工资。
同样地,姜毅英本身也是有着不小的能力,当年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情报,就是被她所在小组破译,只是当时未能够引起美国人的重视,而经此事件,姜毅英逐步提升,军统本部第四处电台台长、上校译电科长直到机要组组长,她还被晋升为了少将,是军统内唯一的女少将人员。
军统改为保密局后,姜毅英出任了情报处少将处长。1949年,姜毅英跟随溃败的国民党去了台湾,成立了“匪情研究室”。1957年,姜毅英正式退役,之后任职了台北市士林区雨声国民小学校长,直到2006年去世。
少将谢冰莹(1906—2000)
谢冰莹,原名谢鸣岗,字凤宝,湖南省新化县人,幼年时期进入私塾就读,之后,曾经在湖南省立第一女校、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就读过,参加过北伐,她的《从军日记》在当时影响颇大。
1927年开始,谢冰莹曾先后在上海艺大、北平女师大就读,毕业后,凭借着写文章得来的稿酬,远赴日本留学。这期间,她因为拒绝接受溥仪以伪“满洲国”皇帝身份访问日本,而被日本当局遣送回国。之后,她再次改姓换名,前往日本留学,这回就读的是早稻田大学。
七七事变后,谢冰莹回到了国内,她组织“战地妇女服务团”,亲赴前线,救助伤员,支持抗日战争。期间,她写下了《抗战日记》,积极宣传抗日,为当时人所尊重,国民政府还特别授予了他少将军衔。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谢冰莹被安排往庆主编刊物,之后又任职了北平女师大、华北文学院教授。1948年,谢冰莹去往台湾任职了台湾省立师范学院的教授,于1971年退休。之后,她与丈夫定居于美国旧金山,直到2000年因病去世。
谢冰莹是当时的知名女作家,一生出版的小说、散文、游记、书信等著作达80余种、近400部、2000多万字,因为某些原因,大多与大陆读者无缘。
少将胡兰畦(1901—1994)
胡兰畦,四川成都人,家庭条件不错,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早年在成都毓秀女子师范学校就读,因为不喜欢父亲安排的婚姻,逃到川南巴县女学当了一名教员。之后,胡兰畦又考入川南师范学校就读,参加过全国学联第六届代表大会。
1926年,胡兰畦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与谢冰莹是同学。之后,胡兰畦任职了代理汉口市特别党部妇女部长和武汉总工会女工运动委员会主任等职。1929年,胡兰畦曾前往德国留学,并于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胡兰畦回到国内,成为旅德华侨反帝同盟”的主席。1932年,胡兰畦再次来到德国,从事各种反法西斯活动,为当局所逮捕,后经营救被驱逐出境,前往法国发展。在法国期间,胡兰畦曾经写作了《在德国女牢中》,在国际上引起不小的反响。
1934年,胡兰畦应邀参加了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会议,并因此认识了高尔基。1935年,胡兰畦前往香港从事统战工作。1936年,胡兰畦回国来到上海,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并成立了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上海沦陷以后,胡兰畦依然坚持在各地宣传抗战,1939年,胡兰畦来到重庆,国民政府任命了她为国民政府军委会战地党政委员会指导员,授予少将军衔。运用这个身份,她做了不少革命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胡兰畦比安排到了北京工业学院工作,期间经历了诸多风波以及冲击,直到1978年以后才被平反。1994年,胡兰畦因病在成都去世。
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郑良,网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论坛知名历史作家,资深三国控。曾发表过《华山论剑》、《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祸起萧墙》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