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联赛2020-21赛季常规赛第二阶段开始前,联盟官方根据第一阶段各支球队的表现,首次推出了球员系列报告,每支球队将选择三位表现突出的球员进行分析。
这批图遴选了1 9 支参赛球队 每队累积胜场贡献(VORP)排名队内前3的本土球员,对其进行了相对精确的数据画像。累积胜场贡献(VORP)是一项结合了球员单位时间攻防综合表现以及上场时间,用来衡量球员赛季动态累积胜场贡献的数据。本赛季的最有价值球员评选,也会参考累积胜场贡献算法来划定候选人范围。接下来我们就以吴前为例,来看看图里的每个部分都有哪些具体含义。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是球员的基础资料。其中年龄体现到小数点后一位,是更精确的算法,身高体重均为CBA体测后的最新数据。
左下角的位置部分,是根据球队阵容搭配、球员官方报名位置,以及身高体重等信息,重新计算了球员的主打位置。由图上可知,吴前本赛季有64%的时间主打控卫,另外有36%的时间与另一名控卫同时在场,摇摆至得分后卫。也就是说,他是一名双能卫球员,主要对比位置是控卫(主要对比位置的重要性会在后文提及)。
右下角除了列出球员的基础场均数据外,还包括了球员的回合占有率与真实命中率。这两项数据是球员在进攻端产量和效率的最重要指标。回合占有率代表球员进攻端“做了哪些事”,真实命中率代表了球员进攻端“做得究竟有多好”。吴前回合占有率和真实命中率俱佳,是CBA兼顾产量和效率最出色的球员之一。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基础要素,选择了10项数据来评价球员的分项能力。这10项数据分别是:
投篮效率,即有效命中率,是把三分命中算为1.5个进球后,更准确地计算球员运动战的命中率。
回合占有率,计算球员在场时,有百分之多少的回合以其投篮、罚球或失误结束。
造罚球,将罚球出手数÷投篮出手数,衡量球员的造罚球能力。
助攻,即助攻率,看的是球员在场时,队友有百分之多少的运动战进球来自其助攻。
失误控制,即失误率,场上承担不同角色的球员在控制失误难度上也有区别,失误率的计算方式是失误数÷球员个人完成的回合数。
前场篮板,即进攻篮板率,球员在场时个人的进攻篮板数,在所有该球员所在球队的进攻端可能抢到的篮板中的占比。
防守篮板,即防守篮板率,球员在场时个人的防守篮板数,在所有该球员所在球队的防守端可能抢到的篮板中的占比。
抢断,即抢断率,球员在场时,防守回合里有百分之多少以该球员的抢断结束。
盖帽,即盖帽率,是指该球员在场时,能盖掉对手百分之多少的投篮。
犯规控制,是指该球员每100回合的犯规数。
值得注意的是:
1.这些数据全都是经过标准化处理的,不会受到出场时间的影响,因此比场均数据更加能够说明单位时间的贡献。
2.圆圈内的数字,比如效率73,并不是指吴前的有效命中率为73%,而是指吴前的有效命中率,高于73%的控卫。
通过分位置进行同位置对比的意义在于:
如果只告诉大家球员的有效命中率是多少,可能仍然不太清楚具体是高是低,通过和别的球员做对比就会更加清晰。
不同位置的球员职能不同。例如助攻率高的球员,往往都是控卫;防守篮板率高的球员,往往都是中锋。这时候如果我们把全联盟的球员放在一起比较,就看不出来哪个控卫也擅长抢防守篮板,哪个中锋的传球也不错。
根据分位置计算逻辑,第一阶段合计出场超过50分钟的227名球员中,有46人的主要位置是控卫,43人是分卫,44人是小前锋,48人是大前锋,46人是中锋。球员池基本被按照位置分成5等,在此基础上,以吴前为例,他的有效命中率高于73%的控卫,也就是说此项数据排在所有控卫10-13名左右。
3.图里的两条垂直虚线,标出了联盟同位置的平均水平和最强水平,方便大家参考对比。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投篮热区图。针对大家较常见的热区图进行了升级。图里的色块大小表示出手频率,颜色表示出手准心。
在界定内线和中投范围时,没有采取传统的三秒区/非三秒区分法,而是把两分球区域划分成8英尺(约2.4米)内和8英尺外(约2.4米之外)。这种分法相对符合当今世界篮球注重效率的趋势——也就是说,离开篮下范围(约2.4米)的出手,即使发生在三秒区内,该出手也更趋向于中距离性质,其命中把握度也有所降低,属于和篮下出手性质不同的事件,所以需要再加以区分。由图上可知,吴前在出手分布上属于比较魔球化类型。
以上这块补充信息的价值非常重要。传统的热区图往往只能显示球员命中率,却无法显示球员在该区域出手的频率。举例来说,如果一个球员篮下命中率高达70%,但每36分钟只在篮下出手一次,此时终结把握度再高也意义有限。以吴前为例,他43.0%的三分命中率只能部分反映其高超射术,但他每36分钟能投三分9.5次,此频率超过98%的控卫,形成了观察球员外线投射的立体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有球员在此部分信息中每36分钟出手0次,但是仍然会有超过百分之多少同位置的表述,此处并没有出现计算失误,而是表示联盟有百分之多少的同位置球员,也是出手0次。以如下沈梓捷的投篮信息截图为例,“每36分钟三分出手0次,超过38%的中锋”,表示全联盟的中锋中有38%和沈梓捷一样,在第一阶段没有尝试过三分远投,其他出手数据以此类推。
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进攻类型分解。我们将球员的运动战出手,拆分成持球挡拆、面框单打、低位背打、无球掩护、定点突投、手递手、空切、挡拆接球、快攻和补篮总共1 0 种方式。从吴前的进攻类型分解就能看出,他通过持球挡拆来完成出手仍然是占比最高的方式——场均投4 .3 次,有效命中率高达6 9.0 %。此外,吴前因为被对手盯得太紧,无球时也需要通过频繁跑动来接球,手递手和无球掩护也占了很高的比重。
第五部分
这部分是胜场贡献&攻防影响,主要是根据累积胜场贡献(VORP)给大家呈现该球员5年来的成长幅度。其中颜色代表的是球员单位时间的贡献,纵轴代表的是球员的赛季累积胜场贡献,横轴代表的是赛季覆盖最终年份的数值。比如2021指的就是2020-21赛季,以此类推。
之所以选取每56场VORP,是为了把球员的出场数做标准化处理。比如本赛季第一阶段球员们都只打了10场左右,光是比较当前的累积胜场贡献,还是无法高过之前的完整赛季的。时间标准化后才能更清晰地感受到球员的整体变化。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如下吴前的球员画像:吴前,顶级本土持球手,三分投射能力在国内球员中首屈一指,出手分布魔球化。传球和突破能力持续进步,挡拆进攻变化莫测,同时也是后卫中出色的篮板手。
更多本土亮点球员数据报告,将在后续推出,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