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体育运动

【ac米兰球员 当官】说我们是“半个黑人”?好,先揍你,再翻身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腓特烈】

一、“半个黑人”从何而来?

相对于去年那部即使挂着德尔·托罗的大名,却仍让国人看得云里雾里的“不知所以爱上鱼”的《水形物语》,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在中国可谓顺风顺水得多。

作为一部没有大IP、超级特效的“相貌平平”的剧情电影,上映两周的《绿皮书》除了高达8.9的豆瓣评分傲视群雄外,更是在国内揽下了三亿三千万余票房——在实时票房榜上,《绿皮书》虽然不敌刚上映的巨无霸《惊奇队长》,但其已远远地将上映时间与其相差不远的《阿丽塔》、《驯龙高手3》和新上映的《夏目友人帐》甩在了身后。[1]

当《绿皮书》成为影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时,片中的一个重要场景也引起了观影者的讨论。

当阿拉贡,啊不,维果·莫滕森饰演的意大利裔白人司机托尼·里普在南方州被种族歧视的白人警察拦下时,白人警察戏谑:“我终于明白你为什么会给他(马赫沙拉·阿里饰演的黑人钢琴家唐·雪利博士)开车了,你**自己就是半个黑人。”

这一点让颇多观众不解:维果·莫滕森明明很白啊,这从哪能看出“黑人”的样子?

“半个黑人”?

实际上,所谓的“半个黑人”(或“半个黑鬼”),针对的是托尼的姓氏“维利朗加”(“Vallelonga”),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意大利姓氏。南方州白人警察的歧视之意,实际上正是上世纪初至上世纪三十年代浩浩荡荡但在现代却少为人知的“反意大利主义”(Anti-Italianism或Italophobia)的缩影。当然,在歧视和税收一样永恒的美利坚合众国,“反意大利主义”大概也只是众多歧视中的一朵“浪花”罢了。

二、早期意大利移民浪潮与“反意大利主义”的产生

相对于“美利坚建国者”的英裔美国人和十九世纪早期就开始向美洲移民的德裔美国人,意大利裔美国人的移民历史要晚得多。

1861年意大利统一后,亚平宁半岛南北的差距迅速扩大,统治意大利的萨伏伊王室更愿意将精力投入自己的龙兴之处撒丁岛和借着奥地利、威尼斯共和国、法国等国的力量已经开始蓬勃复兴的北方(如米兰、都灵、威尼斯等城市),对“破烂”且是被传奇英雄加里波第“拱手送上”的南方则不屑一顾。在这种情况下,北方愈富,南方愈穷,导致正宗的罗马后代们[2]不得不为了肚子另谋出路,这促使了第一次意大利人大规模向美国移民运动的兴起。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的意大利移民涌入美国,这些移民中绝大多数都是来自那不勒斯、巴里、卡拉布里亚、西西里岛等意大利南方地区的农民,基本没受过什么正规的教育,除了从事农业和体力工作外别无所长,因此,意大利移民不得不与当地的WASP(“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白种盎格鲁萨克森新教徒”,即信奉新教的英裔美国人)竞争低报酬、低技能要求的体力工作和廉价的住房,这就引起了意大利移民和WASP的基本矛盾。[3]

而宗教信仰的不同则进一步激化了意大利移民和WASP的矛盾。众所周知,美国自“五月花号起航”开始,就保持着浓厚的新教信仰、清教徒生活传统,这种对基督教新教的虔诚信仰,同时包含了对欧洲几个世纪以来的宗教战争的“精神继承”,以及对罗马天主教的极端憎恶——在十九世纪,这种憎恶主要针对的是爱尔兰移民,[4]而在二十世纪初,虔信罗马天主教的意大利移民则变成了WASP的靶子。

美国有着长期的反天主教文化,图为二战期间的反天主教、反罗马教廷漫画

美国本土的WASP们采取了多种手段排挤甚至攻击意大利移民,包括但不限于限制意大利移民考取公职、抢劫意大利移民的店铺、对意大利移民动用私刑等。对这些暴行,WASP官员无动于衷,甚至公开声称:“意大利佬比黑鬼还垃圾,他们更加肮脏、奸诈、无法无天。”[5]

1899年,路易斯安那州的Tallulah市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针对意大利移民的私刑事件,当地的WASP“民兵”动用私刑绞死了五名意大利移民,包括三名意大利店铺的服务员和两名来店铺聊天的意大利裔平民,而绞死五人的理由是,三名意大利裔服务员“竟然”向黑人提供了和白人一样的服务,而两名意大利裔平民“竟然”没有阻止服务员这么做。[6]

可想而知,如果《绿皮书》中的维利朗加生活在十九世纪末,那当他载着黑人老板被当地WASP警察逮住时,等待他的,可能就不是“简单”的牢狱之灾,而是一根通向死亡的绞索。

Tallulah私刑事件

然而,即使如此,富庶的新大陆仍然吸引着意大利移民的目光,越来越多的意大利移民来到美国,庞大的数量显然不是WASP靠着私刑就能够阻止的。最终,柯立芝总统秉承“当官不为‘瓦斯普’(WASP),不如回家卖白薯”的原则,主导了美国历史上又一臭名昭著的(我为什么要说“又”)反移民法案,即“1924法案”的制定。

相较于在中国人心中“赫赫有名”的“排华法案”(“1882年移民法案”),“1924年移民法案”的“威名”没有那么“显赫”,但这项法案造成的结果却一点也不比排华法案低——通过对来自南欧、东欧的移民施加极其苛刻的移民条件(但相同的条件并不针对西欧、北欧国家),1924年后,“来自意大利的移民减少了90%。”[7]更多的意大利移民不得不放眼南望,向阿根廷、乌拉圭等南美国家移民,并直接推动了当地的经济、饮食文化(如风靡世界的“香草阿根廷酱”实际上是意大利移民发明的)和……体育水平的发展。

梅西、巴蒂斯图塔、吉诺比利、卡瓦尼等都是意大利裔,

其他知名的南美意大利裔运动员还包括迪玛利亚、马斯切拉诺、哈维尔·萨内蒂、坎比亚索等,

以及重新加入了意大利国籍的卡莫拉内西、莫塔、埃德尔等

在意大利人被WASP们歧视的同时,其他非WASP族裔的境遇实际上也是一样的残酷。向来凄惨的印第安人和黑人在所不论,中国人对“排华法案”和铁轨下的先民尸骨也是血泪累累,同为白人的非WASP们的命运也没好到哪去:

德裔美国人被要求停止在教堂使用德语祷告甚至“改名换姓”(如将德语的“穆勒”[Mueller]改为英式的“米勒”[Miller]);

而自“勇敢的心”时代就被WASP的老祖宗英国人视为牲畜的爱尔兰人更是悲惨。在南北战争前,美国南方的奴隶主们可不会用黑奴去干那些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工作,这些工作往往交给贫穷的爱尔兰工人代劳,理由是黑奴是奴隶主的财产,每死一个黑奴都意味着奴隶主财富的减少,而一个可能连家人都没有的“爱尔兰土豆”……死了就死了吧!

三、教父、西西里、黑手党——意大利裔美国人的暴力反击

面对势如潮水的“反移民浪潮”,意大利人当然不会选择坐以待毙,他们一开始的反击方式非常简单直白——揍回去。

将臭名昭著的黑手党(Mafia)与“反抗歧视”的大义联系在一起,似乎是在为黑手党们“洗白”。但在十九世纪末,意大利黑帮在美国除了违法和犯罪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移民反抗WASP迫害的风潮。

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早期的意大利黑帮不但吸纳意大利移民加入,还吸纳同为天主教徒的爱尔兰人以及信仰犹太教的犹太人加入,例如世纪之交最著名的意大利黑帮、“培养”了一干后世黑手党大佬的“五点帮”(FIVE POINTS GANG),其主体成员实际上以爱尔兰人为主,连帮会的建立者、正宗的意大利南方人保罗·安东尼奥·瓦加莱利,都为了“团结群众”,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爱尔兰式的“保罗·凯利”。

“五点帮”创始人保罗·安东尼奥·瓦加莱利,其以爱尔兰名“保罗·凯利”闻名

然而,WASP们大概只有欺负平民老百姓的本事,真的拳碰拳肉碰肉擦枪走火开战时,意大利人发现,WASP们简直比做披萨饼的发面团还要软,和爱尔兰人或犹太人的联合可谓毫无必要。

因此,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意大利黑帮逐渐演化为世人心目中的模样——严格的“家族”体制,只吸引意大利人甚至西西里人进入,那些曾经接受过“五点帮”培养的大佬们纷纷“闪亮登场”,包括“幸运的”卢西亚诺、约翰尼·图里奥、弗兰基·雅莱,以及为后世提供了无数影视创作素材、并以一己之力科普了梅毒的危害的艾尔·卡彭。而爱尔兰人和犹太人则填补了剩余的黑帮市场,爱尔兰人甚至以“白手党”为名,对抗意大利人的“黑手党”。

从左至右:查尔斯·“幸运的”卢西亚诺、弗兰基·雅莱、约翰尼·图里奥、艾尔·卡彭

若非联邦调查局局长埃德加·胡佛在二战后的严厉打击,恐怕直到现在,美国的大城市仍将是意大利黑手党的掌中之物。但即使如此,诸如甘比诺家族在内的一系列意大利黑帮,仍然活动至今,并时不时地给美利坚的“和谐社会”造成或大或小的打击。

四、“用菲林赢得鲜花”——好莱坞与意大利裔美国人的“翻身”之战

正如《绿皮书》中唐·雪利博士所言,“拳头不能为你带来未来,尊严可以。”意大利裔美国人最终“翻身”赢取尊严,并彻底融入美国社会,靠的当然不是黑手党们的拳头和冲锋枪,而是意大利人自古罗马到文艺复兴再到近现代从未衰退过的传统技能——文艺。

自移民潮伊始,文艺就和餐饮一起,一并成为意大利移民在美国赖以为生的两大法宝。而在电影、电视等新技术发明后,一向热衷于文艺事业的意大利人自然不会放弃机会。

第一位为意大利人敲开了奥斯卡的大门的,是伟大的弗兰克·卡普拉。

这位六岁才来到美国、曾因为全家都不会说英语而不得不在火车上吃香蕉皮充饥的纯正西西里人,凭借《一夜风流》、《浮生若梦》、《一日贵妇》三部传奇佳片,获得了三座奥斯卡最佳导演小金人——这甚至还不够多。如果卡普拉不是在1940年碰上了他的好哥们克拉克·盖博出演的《乱世佳人》,《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几乎可以毫无疑义地为卡普拉带来第四座小金人。

弗兰克·卡普拉

不过在彼时,卡普拉一人的伟大尚不足以改变意大利人在好莱坞的颓势(卡普拉的获奖电影中也从未启用过意大利同胞作为主演)。建立伊始的好莱坞和奥斯卡几乎完全是WASP们的天下,意大利人在此的窘境与平常社会中别无二致。

由于长相、身高等与WASP们的差别太过明显,意大利人在当时的好莱坞电影中几乎只能扮演滑稽的丑角,早期好莱坞知名的意大利裔影星,包括卢·科斯特罗(“两傻”系列主演“卢”)、艾尔·米纳洛、杰里·科罗纳、塞萨尔·罗梅罗(剧版《蝙蝠侠》“小丑”)等,几乎全部以出演喜剧而闻名(正如鲍里斯·卡尔洛夫、贝拉·卢戈西等东欧移民只能“扮鬼”一样)。

而少有的坚持出演正剧的唐·阿米契虽然出演了包括《天堂可以等待》、《芝加哥大火记》、《午夜》等一系列佳片,却始终与奥斯卡无缘——直到他77高寿才获得第一次奥斯卡提名。不少意大利人甚至不得不为了获得演艺机会而改名(如四十年代著名影星、“酷王”迪恩·马丁,其真名实际上是“迪诺·保罗·克罗塞蒂”)。

早期好莱坞的意大利裔“丑剧”演员:(从左至右)卢·科斯特罗、艾尔·米纳洛、杰里·科罗纳、塞萨尔·罗梅罗

唐·阿米契直到77岁才第一次获得奥斯卡提名并获奖

或许彼时意大利人虔信的上帝,在看到好莱坞意大利演员的“步履蹒跚”后被感动得落下了眼泪,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意大利人终于在好莱坞“时来运转”。

在第28届奥斯卡颁奖礼上,欧内斯特·伯格宁凭借《君子好逑》加冕为影帝,这是史上第一位意大利裔奥斯卡影帝。而在不久后的1963年,安妮·班克罗夫特(本名安娜·玛丽亚·路易斯·伊塔里亚诺)凭借《海伦·凯勒》加冕为第一位意大利裔奥斯卡影后。

第一位意大利裔影帝欧内斯特·伯格宁和第一位意大利裔影后安妮·班克罗夫特

而下一个二十年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更是成了彻彻底底的属于意大利裔好莱坞电影人的时代。

细数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电影,几乎没有一部能离开意大利人,从彪炳史册的《教父》系列、《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猎鹿人》,再到对电影史影响深远的《油脂》,亦或是成为了时代流行符号的《洛奇》、《第一滴血》(西尔维斯特·史泰龙)……无不如此。这种“意大利潮”甚至绵延至今,仍然强势不已。

常言道,演而优则歌。意大利裔美国人在歌坛的地位虽无影人那样显赫,但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除了七十年代外(或许是因为这十年意大利裔电影人过于“凶暴”的缘故?),几乎每一个十年都能诞生至少一位统治美国歌坛、引领一个时代的意大利裔歌星,这也堪称是个不小奇迹了。(在此笔者不再赘述,你只需要关注本文第五章那一串耀眼的名字就好了。)

而正是这股艺术的风暴,最终让意大利裔美国人赢得了鲜花和掌声,所谓的“反意大利主义”,也随着菲林上刻下的时光,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五、尾声

(一)好莱坞和流行歌坛有哪些意大利裔美国人?

1、导演

最知名的意大利裔当然莫过于活跃于七十年代的“意大利裔三杰”,包括凭借《教父》系列和《巴顿将军》五获奥斯卡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的弗朗西斯·科波拉,凭借《出租车司机》、《下班后》、《无间道风云》等相继斩获奥斯卡、金棕榈、威尼斯银狮的马丁·斯科塞斯,以及凭借《猎鹿人》斩获两座小金人的迈克尔·西米诺。

当然,弗朗西斯·科波拉的千金索菲亚·科波拉同样凭借《迷失东京》、《在某处》等佳作而同时揽得小金人、威尼斯金狮,其有足够的资格进入这个榜单。除此以外,两获奥斯卡并拿下一座金棕榈的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也是正宗的意大利裔美国人。

2、演员

最知名的意大利裔演员莫过于两位堪称“史上最伟大演员”的“老教父”,艾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紧随其后的当然是当之无愧的好莱坞一哥“小李子”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此外,动作巨星西尔维斯特·史泰龙、约翰·特拉沃尔塔,奥斯卡影帝尼古拉斯·凯奇(凯奇实际上是科波拉家族的一员),知名笑星史蒂夫·卡莱尔,以及“绿巨人”马克·鲁法洛、鲁妮·玛拉/凯特·玛拉姐妹、“梅婶”梅丽莎·托梅、斯坦利·图奇、伊莎贝拉·罗塞里尼、克里斯蒂娜·里奇等知名演员,都是意大利裔。

意大利裔不但统治了大荧幕,也在小荧幕上表现不凡,《生活大爆炸》中的“莱纳德”约翰·盖尔里奇、“佩妮”卡蕾·库柯,蒂雅·李欧妮(《国务卿女士》),保罗·吉亚玛提(《亿万》)、史蒂夫·布希米(《大西洋帝国》)等电视剧佳作的主演也都是意大利裔。

3、歌手

知名意大利裔歌手的数量虽不如演员那么多,但无论是“40后”的布鲁斯·斯普林斯汀、史蒂芬·泰勒(本名史蒂芬·塔拉里科),“50后”的麦当娜(本名麦当娜·西科妮),“60后”的邦·乔维,“80后”的LADY GAGA(本名史蒂芬妮·杰尔马诺塔),“90”后的爱莉安娜·格兰德,在艺术成就和人气上比之演员们,都不遑多让。

4、其他有意大利血统的艺人

还有一些美国艺人虽然没有意大利姓氏,但其从母亲、祖母那里继承了部分意大利血统,例如《钢铁侠》导演乔恩·费儒,“美国队长”克里斯·埃文斯,“火箭浣熊”布拉德利·库珀,“美国甜心”詹妮弗·安妮斯顿,奥斯卡影帝穆雷·亚伯拉罕,奥斯卡影后苏珊·萨兰登,歌手乔纳斯兄弟、赛琳娜·戈麦斯、艾丽西亚·凯斯等,都有八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不等的意大利血统。

部分知名意大利裔美国艺人

(二)然而,“很意大利”他们并不是意大利裔

出演了史上最著名的“意大利裔美国人”角色“教父”维克多·克利奥尼的马龙·白兰度,虽然演出了听起来几乎天衣无缝的意大利口音,但实际上,白兰度本人没有任何意大利血统,他的父系家族来自德国,拥有德国和荷兰血统,而他的母系家族则来自英国,拥有英国和爱尔兰血统。

马龙·白兰度扮演的维克托·克利奥尼

而在《绿皮书》中操着一口标准的意大利口音,说起意大利语也颇为流利的维果·莫滕森,实际上也没有任何意大利血统,其父亲是丹麦人,而母亲则是祖先来自加拿大的英裔美国人。

莫滕森本人在片中“意大利风味”十足的表演,多亏了两位“真意大利”人的帮助。一位是本片编剧,在片中饰演黑手党工作介绍人的尼克·维利朗加,另一位则是在片中饰演托尼·里普兄弟鲁迪·维利朗加的弗兰克·维利朗加,而想必读者们已经猜出了这其中不算复杂的关系——没错,这两人正是片中的“弗兰基”和“尼基”,也就是托尼·维利朗加的两个儿子。

《绿皮书》编剧尼克·维利朗加(上左)和本片配角弗兰克·维利朗加(上右)是亲兄弟,他俩正是片中托尼·里普经常要写信“亲亲”的两个儿子“弗兰基”和“尼基”(下图中两个孩子)

注释:

[1]截止本文完稿时间(2018年3月13日),当日《绿皮书》全国票房为1166万,仅次于《惊奇队长》排名第2,超过排名第3、4、6的《夏目友人帐》、《阿丽塔》和《驯龙高手3》当日票房之和。

[2]意大利北方人除了威尼斯人称得上是较为纯正的“罗马帝国后裔”外,其他城市多混入了伦巴第人、提洛尔人等日耳曼血统,而南方长期被东罗马帝国和教宗统治,即使经历了十一世纪的诺曼征服,也保持了作为拉丁民族的独立性,故有讹言称“罗马帝国的后代大多数都是黑手党(黑手党多来自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

[3] Mangione, Jerre and Ben Morreale,La Storia – Five Centuries of the Italian American Experience, Harper Perennial,1992。

[4] Billington, The Protestant Crusade, 1800–1860。

[5] Falco, Ed (2012). "When Italian immigrants were 'the other'". CNN.com。

[6] “1899 - THE LYNCHING AT TALLULAH”,

[7] Murray, Robert K. (1976). The 103rd Ballot: Democrats and the Disaster in Madison Square Garden. New York: Harper & Row. p. 7. ISBN 978-0-06-013124-1。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