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小明编辑排版:马崔官员小明语录:大多数情况下,越是得不到父亲认可的男人,他的成就压力越高。
越是得不到母亲认可的女孩,她的安全感越差。保持中等程度的压力,可以促使孩子与父母的心理分化,以及获得成就。1、负反馈环境是如何形成的?
有一个被边缘化的孩子,在我们夏令营里他是离群索居的状态,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他在所有的活动里都是旁观者,永远在角落,永远在团队之外。
这就让群体对他形成了一个负反馈。
这个负反馈就是大家看到他不进来,也就不再让他进来了。
他所在的团体小组,大家也开始把他推出去。
每一次做活动的时候,我们试图把他拉进来,让团队成员去叫他,团队成员说“他不参加的”,到了这一步就说明团队也开始抛弃他了。
这个负反馈的环境就是同龄人也在抛弃他,同龄人抛弃他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性事件。
一般来说在一个孩子成长的环境,学校或者类似夏令营这样的群体环境,老师是站在一对多的关系上,所以老师只是给多数孩子们下一个指令而已,老师不会去跟孩子们产生直接的很紧密的联系。
所以一个孩子即使是离群索居,老师也不会太当回事儿。
但是当孩子们在一起的环境都变成负反馈的时候,这就很吓人了。
这个孩子在夏令营里把他生活中的一切重演一遍。
另一个夏令营里面的孩子,他是被边缘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表现,所有的活动他都是用一种半捣乱的方式在参与,说明他不能用一种合作的方式来参与活动。
现在他年龄还小,等他到一定年龄,就会慢慢从半捣乱到捣乱,最后变成完全被边缘化的孩子。
在今年的夏令营里面我们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孩子。
2、什么是半边缘状态
被边缘化的孩子有一种让环境产生负反馈的能力,主要有两大表现:
- 第一种就是让所有的老师反感他;
- 第二就是所有的同伴排挤他。
老师反感他其实问题不太大,因为老师毕竟有他的职业身份。
老师可能反感你,不太理你。但是同学、同龄人、同伴都把你抛弃了,那就可怕了。
一般来说,这样的孩子在小学的状态是半边缘,就是他捣乱、不太合作。捣乱和不合作是这类半边缘孩子的最典型表现。
半边缘状态会使得他产生一半的负反馈。
一半负反馈代表着团队成员有时候可能和他说两句话,有时候可能和他是用冲突的方式发展关系。
也就是说,他与人发展出来的关系一般是冲突关系,而不能产生合作关系。这些孩子就在成为边缘化的发展的道路上。
我只要观察这个孩子和其他孩子互动的情况,很快就能知道这个孩子现在处于什么阶段,下一步会到什么阶段,甚至他成年之后是什么样子。
因为我是首先做成人的心理工作,现在才倒推到儿童期的。
就是因为在成人期看到了很多已经很难改变的案例,然后才去找更早期他们产生问题的时候,这样能够在早期减少这些孩子发展成那样的可能。
3、负反馈的两个指标
在中学组,有两个被边缘化的孩子,他们也是迅速地就创造出了一个负反馈的环境。
他们创造出的负反馈的环境包裹着他们,这个负反馈的环境,同样是两个指标。
- 第一个指标就是所有的老师不喜欢他,或者所有老师不想管他,但老师不会有太多的表现。
所以说家长为什么总是不能得到孩子的真实情况,就因为老师一般不告诉你孩子在学校里面的这些事情。
所以家长根本就没有掌握孩子的真实情况,家长看到是孩子在家里面的样子。
- 第二个指标就是同伴开始排挤他,同伴把他推出去,同伴跟他不合作,他跟同伴在发展阶段是冲突,到后来就是没关系,基本上没有什么产生联系的可能。
到了这时候,这个孩子就基本上成功地创造了一个全方面的负反馈环境,这种负反馈环境也使得孩子慢慢地会产生自我的适应。
他开始学会如何独处,学会如何把独处伪装得好像一切平静如水,所有人都看不见出他的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这次夏令营我跟很多家长说他们孩子有问题,很多家长都不相信。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没问题,学校老师说孩子挺好的,平时看着孩子也挺好的。
母亲是非常自恋的,母亲是不允许别人说孩子坏话的。
于是又变成了你好、我好、大家好,孩子成功地被欺骗,父母成功被欺骗。
这次中学组的夏令营,这个孩子已经创造出一个负反馈环境了。那么这个孩子会发展成一个非常孤独的孩子,但是你看不出来。
他表面上在班里面上课,表面上跟同学也有些正常的联系,这 孩子越长大他越能够伪装这一切。
终于有一天孩子长大了,说,我不结婚,没兴趣,这时候家长仍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马加爵就是被边缘化的典型。
他在大学受到同学、同宿舍排挤的时候,他没有真正的好朋友,导致当他有一天出了什么事儿,他找不到人去商量。
他认知水平又达不到,这个孩子就会按自己的想法去处理问题,就很容易出大事儿。
小明语录:
人生,就是要让精神获得成就,而我们获得的回报就是自由,途径之一就是通过智慧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