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超俱乐部对更改中性名称大吵大闹,部分球迷降温,部分俱乐部也忙得上蹿下跳。
改名,听上去虽是小事,但涉及太多细节,见微知著,它牵扯出来的是足球世界更深层次的问题。不得不说,中国足球的职业联赛实质就是“企业联赛”,当我们看透了实质,就能够理解,球队在离开了企业赞助之后,很难继续存活下去。其实最开始足协希望让俱乐部名称中性化,也是为了防止俱乐部离开企业之后“猝死”的情况发生。但是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事情。
在俱乐部已经对企业形成依赖的时候,突然让企业在名称上与球队没有任何瓜葛,怎么可能呢?这些企业都有着明确的市场属性,足球是一项昂贵的运动,能够给企业带来足够的广告露出,但是当名字更改,可能没有企业愿意白白承担一支专业体育运动队,可以说直接作为慈善事业对待。因此,永昌变成了“沧州雄狮”,建业变成了“洛阳龙门”,他们也失去了不少的球迷,这就是血淋淋的教训。
在足球市场泡沫严重的情况下,泡沫破裂,自然会有阵痛。市场向内急剧收缩,不少企业叫苦不迭,球员合同只有二三十万,谁又敢说自己没有动过“放弃”的念头?作为足球行业领军人物,更应该带领大家向外走,将触手向外延伸,寻找更多生存方式。相反的,在这个时候反而将本就有限的投资方向外推,剩下的是无法自己造血的俱乐部,迎来的只能是更大程度的坍塌。
当然,如果这种手法是了把劣根性斩草除根,让足球世界的价值观重新建立起来,那么就要做好付出惨痛代价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