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体育运动

【斗士精神】置身在民国学人和士风面前,我们不由惊叹他们的斗士精神

表示敬意

从封建余渊中慢慢脱身的中国书生们逐渐在德和比赛面前展现出自然的天性、诚实、洒脱和一点疯狂。

在大多世人眼中,军阀、战火、纷争等一系列贬义色彩的名词,让民国带着痛苦一直出现在思想史和社会史之中,所幸的是,革命、青年、运动的出现,又使得它在丰富、复杂的境地有了日益自新的春天前兆。

孙郁在“民国人物”系列散文《在民国》(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版)中,则从观照大学、大师、文人的角度,为一个国危世乱的时代,寻找出了不旧不新但又旧又新、不古不今却又古又今、不中不外而又中又外的多重真义。

战国诸子的群起,六朝士人的辈出,多少为新时期的人们准备一个鲜活的映像,尤其是辩士纵横、魏晋风度,或大或小地影响了民国时代文人与狂士的人生选择,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传承。

当然,也有了新的涵义,那就是新旧鼎革、中西兼容、风气幻化,呈现了千百年暗淡过后的文化历史大变局。那时不论桀骜不屈还是抱残守缺的文人狂士,一直张扬着独立的个性,始终追求着特行的解放与自由。

孙郁长时间地在浊黄的纸卷中翻阅,不时进行平静思考,终于对“在民国”的风流人物,有了新的认识。透过“狂士们”“夜枭声”“同人们”“在路上”“未名社旧影”“《语丝》内外”“古道西风”“月下诗魂”“新旧之变”“故都寒士”话题,陈独秀、苏曼殊、章太炎、吴稚晖、钱玄同、鲁迅、周作人、胡适、刘半农、李霁野、韦素园、韦丛芜、废名、俞平伯、川岛、徐炳昶、袁复礼、徐志摩、邓以蛰、魏建功、郑振铎、张中行的身影和心神,不再是神秘。

对于我们这个时代而言,前人们都是卓越不凡的,但,他们也是一个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或深或浅,浓浓的,也是淡淡的。

对于鲁迅,我们都是熟悉的,研究民国大师,他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巨影。作者对于鲁迅,更是不吝笔墨,写他与苏曼殊、陈独秀等人的交往与分歧,写他与周作人的兄弟矛盾;也写包括他在内的《新青年》同人们的生活思想异同,写他与未名社、《语丝》、《莽原》关系的内外旧影;更不乏崇敬心情写他如同夜枭,咀嚼黑暗、直视黑暗,崇尚自由和真理。

在行文中,鲁迅的身影时时闪现,让我们通过这一航标,能够清楚看到民国时期的文人狂士在学术态度、思想境界、交往方式、情感走向与政治选择上的嬗变,看见民国舞台上纵横驰骋的各类人物所构成的丰满的精神群落,欣赏到保留精神多样性的民国艺术与学术。不说鲁迅是时代的中心,但至少可以发现,在那个时代、那些人事中,他是一个灵魂人物和文化主将。

刘半农(中)赴内蒙考察

在上世纪20年代,赫文•斯定、刘半农、徐炳昶、马衡、袁复礼、刘衍准等人就开始了探险考古中亚细亚腹地,现在看来,那是中国现代史上首次西征考古之行,具有开拓性的科学史意义。面对鲁迅博物馆收藏的、徐炳昶后人无偿捐献给了国家的珍贵史料,作者震惊过后,富有深情地重新评价了赫文•斯定,重估了在此次科学考察中死去的刘半农的学术价值,也披露了徐炳昶、袁复礼探险考古日记与笔记的精彩片段,让我们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考古风采,也看到作者没有作简单资料罗列的清晰笔调。

置身在民国学人和士风面前,我们不由惊叹他们的斗士精神。作者精心勾勒民国文人狂士的本真形象,把他们不同的人生选择和坚持,如超人激情与禅林之风、左翼斗士与自由主义绅士、托派与安那其主义、遗老和西崽,一一作了情理充分的整理与爬梳,并行之有效而不失准度地评价、品藻他们的得失,同时也把民国时期现实的酷烈与回忆之美,描写得淋漓尽致。

孙郁《在民国》审视与反思文人狂士的风采,以诗一般的语言展开了五四前后的思想文化画卷,把一系列混乱时代的自然人与社会人结合的生成物,在民国这样的环境中,依靠文化滋养一点一滴地渗入历史的血脉,影响我们的思想人生和价值择取,推动民族的新式进程。

张中行

孙郁与“故都寒士”张中行的来往、和当下学者三言两语的谈说,足以让我们发现其对民国人物研究的用力之勤、对和谐文化进程的用心之深。在当下的阅读范围里,如此诗意地表现一个时代文化选择、思想生成的文本,尚属不多。

也许是孙郁的长期研究,给予了他得天独厚的文化体验,他的系列散文立在民国维度中,认真结构了社会与文明的中介和衔接点。可以说,他所观察到的民国文人狂士,也的确是表达现代中国独特个性的最恰当的意象——一个能引起我们共鸣的意象。

孙郁笔下的民国风流人物,在弃旧图新中自由地伸展身体,显然是千百年前在土地上不倦争斗的人物的一次进化,为新时代的人们感知他们无比辽阔的精神空间,提供了光彩亮丽的范本。

《在民国》并不靠紧张的环环相扣的猎奇情节取胜,结构上也不十分紧凑,十个篇章,各自带着相对独立性。然而,放在一起,却无扞格之嫌,能够给人没有断续的感觉,倒让人兴味盎然地读完,读到一种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这不是一般的纯散文所能够带来的。

孙郁将我们所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人和事元素融合一体,穿插史料性文字和图画,着重表现迥异于其他回忆性或研究性散文的主题,在钩沉中时而跳荡新文化思想的活力,张扬自由生命的个性,展示追求民主的顽强,烘托探究科学的神秘,深层次地表达了孙郁和民国文人狂士在灵魂上的对接,以及对传统文化下当代道德的沉思和感悟。

不难发现,孙郁具有很深的文学功底,熟谙遣词艺术的奥秘,在字词方面把握得体,恰倒好处,凡触及人物的性格、心理和思想时,都能较好地选用切合其特征与时代的词语,以准确揭示人物。

孙郁《在民国》给人印象最深的,有分析个性生命的深度,有把握不同思想的拿捏得当,更有语言的诗性与气势。除了那个时代纲纪隳坏、旧屋枯朽的背景外,很难找到始终贯穿的叙述线索,更不要说是核心人物和事件,但清新笔法吟唱的调子,渲染着民国时代孕育的生命以及他们生活的哀乐。

当时的政治社会,无论是北洋军阀治下的前期,还是蒋氏执掌权柄的后期,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乱字已是很贴切了,政客们和御用文人的舞台扮相,大多如同京戏里的白脸丑角,一登场就唱着舞着喊着歌甜花香。

但,还是有更多的文士,对于自己的价值寻求,一直是近乎痴狂虔诚。多半文人厮守着儒雅、混沌、自然、超脱而痛苦的文化状态,哪怕是身陷囹囵,或饥寒交迫,他们身上所散发出性情,依然那么真实淳朴、娱乐自得,全然不同于现在不少所谓的学术明星,识得几千字、上了几回媒体,就想玩玩炒作制胜的游戏,把自己真正具有的东西挥洒殆尽。难怪孙郁“叹息自己的身边,从未出现过这样丰满的精神群落,少年及青年的枯燥封闭的生活,在我是一种缺氧,我写它,其实就是吸氧的过程。原来我们的前人还有如此跌宕的日子,可是后来为什么就没有了这些”。

民国是一个时间存在,同时又是一个时代承载。在这里,孙郁写照推进现代中国文化演化的曾经风流,写实一代文人狂士们的赤诚与任性、沉浮修养,把那段历史中尚不为大多数人了解的人和事,娓娓道来,静静评说,字里行间透着细腻和清醒,还有几分给人轻松的情趣。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