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体育运动

【洪都拉斯球员断腿】【青莲剑歌】疫情中重读《明朝那些事儿》

作者:王建斌(盐城市阜宁县人民检察院)

在工作之余,我陆陆续续看过不少书,有轻松的、肤浅的、也有深沉的、厚重的。然看得最投入、最沉醉、回味最久的,便是《明朝那些事儿》,有感于文中历史小人物身上折射的人性光辉。

今年疫情期间,脚踝扭伤,内外交困,请假在家,禁足于小区丛林孤岛,俯卧家中书房,俯视中华地图,想起疫情,不由黯然,遂拿起尘封的当年明月当年旧作。国难读史 ,按王夫之的说法,也许别有一番滋味。

图片来源网络

对明史在新时代重新解读演绎的众网络写手中,我独对当年明月简直钦佩得五体投地:浮世滔滔,一个人究竟需要怎样的积累和沉淀,才能写出这样一部洋洋洒洒,既贴合史实,又如此精彩的洪荒之作!

明朝是中国最后一个汉族朝代,也是大专制时代最有个性的王朝,帝王将相又是个个颇具特点:55岁还横刀立马、冲锋杀敌的成祖朱棣;从小要饭起家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喜欢比自己大17岁女人的朱见深;被敌人俘虏后能用人格魅力使敌人成为自己生死之交的朱祁镇,力挽狂澜、清廉一生的于谦;第一大学士超级人材首辅张居正;第一蠢蛋宦官王振;第一超级宦官魏忠贤……

然而书中有一段不出名的小人物张子明的描写却震撼了我:

“张子明给陈友谅的第一印象,是一个呆子,站在那里,手都不知往哪里放。

这个人容易对付。

陈友谅开始给张子明做思想工作,从拉家常开始,到天下一统、民族大义等等,张子明只是不断地点头,到最后他也说烦了,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我合作,诱降洪都,你就能活;不合作,就死。

张子明连忙说,“我合作,我合作。”

于是,陈友谅派人押着张子明到了洪都城下,让他对城内喊话,让城里的人投降。

张子明连声答应,走到城下,大声喊道:

“请大家坚守下去,我们的大军马上就到了!”

陈友谅傻眼了,他没有想到这个柔弱的读书人有这样的胆量,气急败坏,拿刀杀了张子明。

他这才明白,这个书生并不怕死,只是他的使命没有完成,他还不能死。他还一直记得张子明临死前那嘲弄的眼神。

看到这一段时,我闭上眼睛,仰起脸,把涌到眼眶里的泪水忍回去。柔弱与勇敢,竟是以这样的形式共生于一个书生的身体与灵魂之上。蝼蚁尚且贪生,何况人乎。然而他依然选择了死——只为了更多的人能活下去。这样的人,太值得崇敬!如此震撼,如此感动。

每当读方孝孺《闻鹃》中“忆昔在家未远游,每听鹃声无点愁;今日身在金陵土,始信鹃声能白头”的诗句时,总有一种深重的伤感和同情。他以儒家的入世的积极态度抗争到死——即使被灭十族,也绝不放弃自己的信仰。虽然我并不讨厌朱棣,真心认为他皇帝当得不错,但是当他下令诛杀方孝孺并灭其十族时,仍忍不住嫌他没有曹操的胸怀。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时让我迷茫不已。比如杨朱、庄子、陶渊明、嵇康、刘伶、林和靖。我很向往,但也忍不住要问,如果这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是大多数人的选择,那么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能延续几千年吗?如果没有张子明们无数的平民英雄,没有那些热血与激情、梦想与努力、奋斗与搏杀,我们,还能在这里气定神闲仰慕隐士们吗?也许,我们还是应该多一些担当、多一些奋斗的激情、多一些抗争的勇气和精神的吧。

《明朝那些事儿》还记载:土木之变时,明英宗的孝庄皇后钱氏用她坚贞不渝的爱情和哭瞎眼睛、哭断腿的代价等来了心爱的人——朱祁镇,虽然朱祁镇此时已不是皇帝,而是囚徒。但她依然不离不弃,而男人朱祁镇也用实际的行动遵守了和女人之间定下的誓言,他们的行动甚至可以令今世许多人为之汗颜;明宪宗成化年间在无数的太监、宫女、嫔妃共同齐心合力下,自发的组织起来在戒备森严的后宫冒死养大了小男孩——苦命的明孝宗朱祐樘,使之躲过了明宪宗万贵妃的追杀,最终成为一代大明圣皇,而从小保护皇帝的亲生母亲云贵土司之女纪氏却在被血腥谋杀之后都没能留下自己的姓名。

历史也正是有了这无数的平凡人而变得不再那么血淋淋,充满了人性,社会终究是人的社会,历史也毕竟都是人的历史。引用作者当年明月一段话:

“读史多年,唯一的发现是:几千年来我们似乎在重复着同一种游戏——即权力与利益的游戏,整日都是永远也上演不完的权力斗争、阴谋诡计,令人厌倦到了极点。但明史记载的上述这些事件似乎是个例外,它们真正地打动了我们。”

中国这个古老国度有着漫长的历史,长得似乎看不到尽头,但我却始终保持着对这“故纸堆”的热情。因为我始终相信,在那些充斥着流血、屠杀、成王败寇、尔虞我诈的文字后面,人性的光辉与伟大将永远存在。历来改朝换代的历史无非都是围绕着权力的斗争,其间充满了血腥征战,不过当年明月这个独特的感受和发现,我倒是非常得支持,那就是——历史人物背后的人性,历史人物中不光充满了黑暗和血腥,也充斥着光明的人性,他们的所作所为真正使我感动。

图片来源网络

叔本华在其名著《爱与生的苦恼》里说,历史的人性和历史结局本身一样终极都是指向悲剧性的。古希腊的悲剧美学和鲁迅先生都认为所谓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在我国,五代名画《韩熙载夜宴图》就形象地描摹了这个主题。

图片来源网络

其实,每个人都是胸怀踌躇满志的意志力艰难的生存着。所谓活着,可以理解为以透支生命来换取生存。也许某个风花雪月的时刻,我们谈爱,我们讲幸福,但所谓幸福和爱只不过是欲望和感性的人格化力量的凸现。但这却是我们活着的第一动力。史书里也有不少成功和掌声的盛宴,盛宴中英雄主人公在希望的荣光里觥筹交错、推杯换盏,但待宾客做鸟兽散后,今夜也许只有一弯残月西斜。主人安在,泪洒清辉者也。历史之沧桑,本真也。平民之人性,唯美也。人生之希望,须臾也。命运之悲绝,亘古恒常也。

鲁迅说:“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然也。鲁迅先生的话就是我的历史人性观。有希望终归是好的。因为,我对历史人物里的人性始终抱着“性本善”的目光审视。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盛宴之后,泪流满面!”每每品读这句颇有古风色彩咏史诗句时,就使我的心灵深深震颤!但使我震颤的是那些悲凉悲剧背后的人性大爱和那一道道平凡历史人物演绎的“真善美”风景。

“在复杂的历史人性中,你可以瞥见今人的善良脸庞和良心脉搏。”我的恩师,清史学者,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刘海峰教授曾对我说。其实历史人物和今天每个平凡人一样,都无所谓纯粹的高尚和庸俗、唯美和丑陋,它只是一部人群的人性史,当然里面也夹杂着一些末枝的所谓“历史人物”的帝王家谱史和官僚酷吏们的权欲史。但,我真正想读是却是一部平民和小人物的柴米油盐史,因为唯有这些篇章里才不时地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图片来源网络

柏杨先生他在《中国人史纲》里说:读封建历史我看不见个体的中国人,在“酱缸”周期循环里,尽管每个人都是牺牲品和衍生物,但他们还是坚强而骄傲的活着。因为,他们是平凡而伟大的中国人,因为一部《二十四史》掩藏不住人性的光辉,因为这个民族叫中华民族。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相信人性。”

我想起了当年明月的诗句……

我想说:读历史,耳畔总有一种抽泣的声音在回荡,在一片片大英雄人物的倒塌声中,我心中总有一缕激昂和忧郁的双重情愫缠着我的脚踝,使我举步维艰、踉踉跄跄。刹那间我的爱、善、真、美、忧患、责任、哀伤、深沉感全数袭来,仿佛要将我顷刻撕裂!

读史,仿佛在一堆堆废墟的烟尘里我瞥见了我们每个人的前世今生,在一个个平凡人物的微笑里站立起一个个深情的人、率真的人、坚韧的人、唯美的人,热爱生活、热爱真理正义和大自然的人,这才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纯洁、最宽广的脊梁。这个脊梁叫作“人民群众”。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洪都拉斯球员断腿,洪都拉斯著名球员,洪都拉斯五大联赛球员,洪都拉斯一球员受伤”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