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东智昂秀正在修拖拉机。 李隽 摄
图为东智昂秀正在修拖拉机。 李隽 摄
中新网青海平安5月21日电 题:青海平安“拾荒”农民的小康路
作者李隽
时值小满,记者来到位于河湟谷地的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石灰窑乡红崖村,当地有名的“拾荒”农民东智昂秀正在修理自家的大拖拉机。
“这两天这一辆拖拉有点小毛病,我自己捯饬捯饬。今年我拾掇了520多亩地,种了些麦子、菜籽、燕麦,我还指望这些‘帮手’奔小康呢。”东智昂秀满脸开心。
图为东智昂秀搬运农场使用的有机肥。 李隽 摄
说是河湟谷地,但东智昂秀生活的红崖村却是脑山地区,全村三分之一的耕地是坡度较大的旱地,“靠天吃饭”让村里大多数中青年看不到盼头从而外出打工,导致撂荒的耕地增多。
“虽然每年有余粮,一家人能吃饱,但儿子上大学,妈妈生病,到处需要用钱,我经常是身无分文,日子没法全指望那点地,以前我也打零工挣钱。”东智昂秀说。
2015年,得知邻村好友流转土地,可用现代化机械高效耕收,年收入达到18万元,东智昂秀立马想起了山沟里连成片的“宝藏”——撂荒地,他的头脑中萌生了流转土地实行规模化种植的想法。
“只要你肯干就一定有政策帮扶!”乡领导干部的话掷地有声,让东智昂秀信心倍增,于是他借款购置大型拖拉机,流转和承包了村里的撂荒地,开始试种小麦、洋芋、菜籽等作物。第一年,规模化种植便初显成效,让东智昂秀家远超当年脱贫的人均收入标准线。
图为东智昂秀正在喂牛。 李隽 摄
2017年5月,东智昂秀从当地工商管理部门领到营业执照,“东智家庭农场”由此驶入了“快车道”。从那时起,东智昂秀就成了村里的种植大户,这个自称“种田能顶三个小伙儿”的藏族汉子也难以招架这个“大摊子”,于是请来黎明村、上法台村等附近村里的乡亲给他帮忙。
“扬种子、拔杂草、上肥啥的,最多的时候能有十四五个人,别看现在我家里冷清,农忙的时候我们家里红火得很。我每年给他们发的工资就有5万左右。”东智昂秀说。
魏占奎是上法台村人,比东智昂秀年长的他干活踏实,到农场干活已有5年。“我主要干种地、施肥,每年有个四五十天,每天120块钱,每年下来也有五六千。家门口挣钱比出去打工好得多。”魏占奎告诉记者。
这几年,东智昂秀发展农业生产享有无息贷款,购买农机具享受补贴,分配的种子、地膜、肥料直接由车送到村口……一系列惠农富民政策为“东智家庭农场”的发展“保驾护航”。
东智昂秀没有了后顾之忧,便开足马力发展经营。他扩大土地规模,以每亩50元钱的价格流转了村里120亩撂荒地,加上承包的农田,总共有520多亩地,同时,购置收割机、微耕机、脱粒机提高机械化程度。
近年来,家庭农业生产年收入基本稳定在12万元。他越干越起劲,在农闲时节还专注发展家庭养殖,看着牧棚里大大小小的牛羊,东智昂秀黝黑的脸上笑容灿烂。
“说实话,从没想到我家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以前到乡上路过饭馆,闻见香味腿就软,现在冰箱里肉菜满满,饭馆里的那点已经看不上了。”东智昂秀说,现在生活好了,他还想一直扩大农场,这样附近的乡亲们也能在家门口挣钱,也能和他一起奔小康。(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