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不留神,秋分就这么来了,
但虽说早已经是入了秋,
可不少地方的小伙伴依旧表示:
“我这里已经第n次入秋失败了!”
尽管不知道还要在酷暑模式下煎熬多久,
也不知道秋日的凉爽之风何时会到,
但总有些秋天的美好事物是到来了,
比方说你是否已经在路边,
闻见了那阵阵栗子香?
小的时候,
菲李总以为栗子是幼年版的榴莲,
毕竟两者的外表都长得渗人。
但后来才知道,栗子比榴莲还害羞,
剥去它的尖刺外衣,
里面竟然还裹着一层硬外套。
可惜即使栗子如此藏着掖着,
还是被中国人发现了它的美味,
人们称它为“千果之王”,
在古时候更是有“紫玉”的称号,
还有人专门为它写了诗:
在栗子的分布上,
北方盛产的板栗个头较大,口感更糯,
南方较多的是锥栗,
外表类似锥状,口感更粉。
而对于这个美味的小家伙,
爱吃的中国人也是极竭尽所能将它入菜。
比如在《食宪鸿秘》介绍的吃法是:
“熟栗入糟糟之下酒佳,
风干生栗入糟糟之更佳”。
此外还有一种叫栗糕的点心,
是将栗子煮至极烂,
以糯米粉和糖和之,
加入瓜仁等蒸制为糕。
同时古人还拿它来祭祀先祖,
当时的人用黍糕、栆栗等祭祀神明,
以期“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总之可以说,
中国人很早就在花式享受栗子的美味,
但另一边的欧洲人就没那么好运了,
甚至他们见到栗子的第一反应可能是:
在欧洲很多城市,一到了季节,
就经常能在人行道上看到满地的“栗子”。
但如果此时你忍不住诱惑去捡取并且食用,
那么下一秒说不定就会看见人生的走马灯。
没有错,这些“栗子”是有毒的,
实际上这些并不是栗子,
而是外形和栗子非常相似的七叶树种子,
俗名也叫马栗。
马栗含有大量的七叶皂甙和生物碱,
当食用超过一定剂量时,就会刺激肠道,
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上吐下泻,
抽搐麻痹,陷入昏迷,重则死亡。
因此虽然欧洲人也有吃欧洲栗子,
但面对栗子的时候,
往往还是有点小心翼翼,相比之下,
中国人看见板栗时更多的是思考要怎么吃。
而要说到最亲民最普遍的吃法,
无疑还得是糖炒栗子。
但想必爱吃糖炒栗子的人,
都曾有过这样一个疑问:
既然栗子要剥皮吃,
那糖炒栗子的意义是啥?
但是实际上,板栗的外果皮是很厚的,
因此基本不可能让糖分深入栗子内部,
炒栗子的甜味其实还是栗子本身的甜味。
这么一看,加糖炒的意义似乎确实不大,
那为什么不直接剥皮炒呢?
其实留着栗子壳是为了防止水分散失,
因为在炒的过程中会蒸发水分,
如果剥皮再炒,很容易炒成栗子干哦。
不过加糖虽然不能让栗子入味,
但却可以让栗子口感更好,
因为加热后的糖稀会变得黏稠,
把热砂粒粘在栗子表面让它受热更充分。
所以尽管只是看似一个简单的小工序,
却可以体现出中国人,
在吃上的讲究和对细节的把握。
而除了糖炒栗子之外,
还有其他美味的栗子吃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