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鲸鱼都算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生物,作为海洋哺乳动物的代表物种,鲸鱼祖先从陆地选择重返海洋的动机至今困扰着科学家,不过鲸鱼的进化路线有着非常丰富的化石证据,这才不会让外星论也出现鲸鱼的身上。
鲸鱼的最原始的老祖巴基鲸和狼有些相似,然而到了今天,鲸鱼中的巨无霸蓝鲸已经长到25.5米,体重高达200吨,成为了地球上有考古史以来最巨大的动物,为什么体型会变得这么夸张呢?
有份报告统计了140具不同时期的鲸鱼化石,发现在450万年前鲸鱼的体型突然翻了翻,比较有说服力的观点是当时冰川融化释放了巨量的有机物质,促使浮游生物和磷虾爆发繁殖,充足的食物促使了鲸鱼的巨大化,这也为鲸鱼能沉入海底形成鲸落做了铺垫。
鲸落,深海荒漠的生态岛
正所谓“万物生长靠太阳”,对于陆地上的生态系统来说,能量的流入大多都是从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的,不过对于深海来说,阳光是最奢侈的东西,生活在200米深的深海中的生物,传统的光合作用已经基本接近于零,在这里的动物们主要依赖于浅表海水沉降下来的浮游生物、尸体、碎屑等有机质生存,经过层层生物的过滤之后,能降落到深海海底的都已是毫米级细颗粒了。
而此时,巨大的鲸鱼因为死后变得僵硬而缓缓沉入海底,所经之处对于所有生物来说都是巨大的馈赠,在学术上鲸鱼死后的降落的过程被称为Food-Falls,直译过来就是食物降落,换的更接地气一点就是“天上掉馅饼”。
一条40吨的鲸鱼降落到海底,所带来的有机质相当于同等面积的海底近2000年的沉淀,而且对于只能吃碎屑的海底生物来说,这么个“大肉”砸到家门口,给此地生态系统带来的改变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因此鲸落又被称为“深海绿洲”,供养出来了一整套的深海生态系统。
鲸鱼尸体刚坠落到海底的时候,此时身上的残肉还非常多,这时大量的食腐动物会被吸引来,比如盲鳗等深海鱼类,它们会将鲸鱼身上90%的软组织吃掉,并将尸体进行初次拆解。
等这些大型“清道夫”离去之后,一些小型的甲壳动物、毛类动物开始对鲸尸做更深层次的分解,这一过程可能会持续几个月到数年,最后连食骨虫都离去了,细菌再做最后的分解。
被榨得干干净净的鲸骨会进入化能自养阶段,类似于深海热泉产生的富遛环境,成为一些硫化细菌的能量来源,这一过程可能会持续上百年。
鉴于鲸落的独特生态意义,很多人会拿和鲸鱼外形类似的鲨鱼来作比较,像重达70吨的鲸鲨,以及姥鲨、大白鲨,它们死后会不会也能形成“鲨落”呢?为什么很少有人提及?
鲨落和鲸落一字之差,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和鲸鱼一样,鲨鱼死后也会落到海底,也属于Food-Falls,我们都知道鲨鱼的肉质本身属于下等,有股尿骚味,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 鲨鱼没有专门的排尿系统,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集中在一起,但是这个器官的容量是有限的,很多时候无法满足鲨鱼的排泄需求,于是鲨鱼选择通过皮肤来排泄废物。
- 鲨鱼维持渗透压的机制也非常独特,渗透机制大家比较熟悉,低浓度的水会进入高浓度水中,鲨鱼体内需要与海水维持这种渗透压平衡,因为排泄器官的无力导致鲨鱼不能肆意的吞咽海水来补充体内水分,于是进化出了用尿素来平衡渗透压。
因此鲨鱼肉中的尿骚味是绝对的腌入味了。
鉴于鲨鱼肉的独特味道和质量,作为鲨鱼尸体分解第一阶段的主力,食腐动物们对鲨鱼的肉并不算感兴趣,加上鲨鱼皮肤坚硬的盾鳞,所以鲨鱼尸体的分解率相比于其他海洋动物几乎是最低的,有科学家做过实验,食腐动物食用鲨鱼尸体的效率仅为每天0.38kg。
“清道夫”们的第一阶段不给力,分解鲨鱼尸体的任务只能交给下一级,海底的高压低温环境让微生物和小型动物的新陈代谢非常低,吃的慢消化的慢繁殖的也慢,这也导致了分解鲨鱼的尸体会更慢,难以进一步吸引更多的生物参与分解。
冷清的鲨落
不过鲨鱼的身体结构并不适合长久的存在,因为鲨鱼本身属于软骨鱼类,身体中的骨骼都是由易分解的软骨组成,这也是鲨鱼牙齿化石很多而很少发现鲨鱼骨骼化石的原因。
等鲨鱼尸体被消磨的差不多了以后,软骨要就分解的差不多了,而且软骨中也没有食骨虫们感兴趣的脂质和胶原蛋白,像鲸鱼骨骼后期的化能自养阶段是根本不可能的。
总的来说,鲨鱼的尸体没有营造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长久性,一堆肉吃完了就吃完了,所有生物基本就散了,软骨与硬骨的差别,是单纯的体型所不能弥补的,体型再大也成不了生态系统。
要是鲨落也有同样的作用,那鲸落也不会如此珍贵了。
2020年4月,中科院“探索一号”科考船在南海发现了一个鲸落,这是我国南海地区首次发现鲸落,而全世界已经发现的鲸落也就在50个左右,实际上只有30吨以上的鲸鱼才有形成鲸落的资格,在过去的200年里,因为鲸油在工业里的重要地位导致绝大多数鲸鱼被捕杀,直到石油的利用才让鲸鱼得以喘息,这些原因都导致了鲸落的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