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六度分隔理论]六度分隔理论的结论是在人际交往的脉络中?

如果你能够变成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你会想成为谁?

所谓的六度分离理论,是说世界上任何互不认识的两个人,只需要极少数的中间关系就能够产生联系。

就像是蝴蝶的振翅,你与几千英里外素昧平生的人也许只是隔了几个朋友的关系。

也许,一个出生街头的黑人青年,只需要认识一个对的人,就能和纽约曼哈顿的艺术经销商坐谈一夜。

作为威尔史密斯的处女作,电影名字就叫做《六度分离》,但是其实本意远不仅仅是为了讲解这一个理论。

这是关于一个街头出生,穷困潦倒的同性恋黑人青年的悲伤故事。

电影风格非常独树一帜,由于是改编的百老汇戏剧,全片几乎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威尔史密斯的独角戏,长篇大段的对白,夸张的演讲风的手势,还有精确的镜头前的移动,都不是寻常电影该有的手法。

最开始的时候,这样异样的观影体验让观众非常尴尬,但是随着情节展开,夸张的表演方式,演讲一般的独白,不算自然的运镜,几乎都是刻意为之。

因为本来,就是主角的刻意而为。

主角保罗,到影片最后他都没有说出他的真实名字。

他在一个雨夜与一名哈佛大学的学生共度之后,学生喜欢上了他,而保罗则配合着他调情,让他告诉自己通讯簿上那些住在纽约的上流社会的人们的信息。

六度分离需要的几个关系人,现在就站在保罗的眼前,甚至不需要六个,只需要认识一个人,保罗就可以成功去到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地方。

接下来,保罗每一天都在纠正自己的英文发音,练习所谓上流社会说话的方式和语音语调,甚至还从头到尾排练了见到了通讯录上的人们之后,该如何打招呼,该如何说些轶事来让他们保持兴趣,并且相信自己。

这些闪回的镜头,都和保罗实际在行骗的过程中通过蒙太奇剪接到了一起,在现实与过去之间反复来回,让人有了一种不真实感。

仿佛保罗,本身就是那个他塑造的,有魅力的,知识渊博的,有趣的哈佛大学校友。

我到底是谁?

什么定义了我?

我能成为我想成为的自己吗?

几乎任何一个哲学家都会思考的问题,但也是几乎每一个哲学家都没有办法得出最佳答案的问题。

也许保罗的作为对于康德来说,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你的出生,你与生俱来的一切都不是定义你自己的理由,而是你所做的选择定义了你是谁。

而保罗只是一个希望融入上流社会的青年人,他甚至比艺术商人真正的儿子都还要像一个正统的上流社会家庭的一份子。

可是他在这个社会下,注定不是,也永远不能成为他想成为的人。

人们与生俱来,都背负着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就像是出厂设定一样让我们一出生就被分到了不同的类别和不同的货架上。

电影最后,艺术商人的妻子在电话里劝说保罗去自首,问保罗真正的名字,保罗没有说,他说我就叫保罗,是著名黑人电影明星的儿子。

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一张巨大的关系网上,保罗是一个试图解开自己的绳结去到另一个点上的人,只是从我们的生命开始的时候,这个网上的位置就是被锁住的。

六度分离理论最残酷的地方,在于你能和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你想成为的人迅速产生联系,只需要不到六个中间人的关系,可是,你永远也无法真正成为那个人。

无论是混沌还是清醒,我们都只是在网上挣扎的一个小点,意外闯入的任何试图打破枷锁的东西,最后都会成为枷锁的一部分。

End.

文/陳胖子Jen C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