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壤温度概念
土壤温度简称地温,是指地面以下土壤中的温度。随着太阳辐射的昼夜或季节变化,地表温度亦随之发生周期变化,在每一个温度变化周期里,各出现一次最高值和一次最低值。土壤温度除了有周期性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外,还有空间上的垂直变化。一般说来,夏季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冬季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上升。白天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夜间的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上升。土壤温度在35~100厘米深度以下无昼夜变化,30米以下无季节变化。土壤温度随地形、土壤水分、耕作条件、天气及作物覆盖等影响而变化。一般作物的根系在土壤温度2~4℃时开始生长,在10℃以上根系生长比较活跃,超过35℃时根系生长受到阻碍。
(一)土壤热量的来源
(1)太阳的辐射能:太阳辐射是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 ,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太阳辐射所传递的能量,称太阳辐射能。
(2)生物热:土壤微生物的分解
(3)地球内热:由地球内部的岩浆传导至地表的热。但因地壳导热能力差,因此这部分热量占的比例小,但温泉附近,这一热源不可忽视。
(二)土壤温度的影响因子:地面热量差额
地面热量差额:地面热量的收入与支出之差Qs。
土壤热特性:指土壤的热容量和土壤的热导率。
所以∶Qs为正值时,地面得热大于失热,地面升温;
Qs等于零时,地面热量收支相等,地温保持不变;
Qs为负值时,地面得热小于失热,地面降温;
土壤的热特性包括∶
(1)土壤热容量∶是土壤容热能力大小的物理量;热容量大的土壤升温降温慢,温度变化慢。反之则变化快。一般来说,土壤中含水量越高,热容量越大;空气含量越高,热容量越小,升温和降温都很剧烈。
(2)土壤导热率∶土壤传热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土壤导热率大,地表温度升降就越缓和。土壤水分的导热率较大,土壤空气的导热率较小,水分越多,导热率越大。干燥疏松的土壤导热率小,热量不易下传,白天得热后表层温度高,晚间表层温度低。
(三)土壤温度的变化(Soil temperature variation)
(1)土壤温度的日变化(Daily variation)特点∶① 土表温度最大值出现在午后、最小值出现在日出前。② 表层土壤温度日较差最大,土壤深度愈深,温度日较差愈小,土壤深度40厘米以下,温度日变化基本消失。③ 土壤深度每增加10厘米,温度最大值、最小值出现的时间落后2.5 ~ 3.5小时。
(2)土壤温度的年变化(Annual variation)特点∶① 纬度愈高,温度的年较差愈大;② 表层土壤月平均温度的最大值出现在7月,最小值出现1月;③ 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温度的变幅减少,10米以下的土壤,已为常温层;
(3)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
辐射型∶土壤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升高。夜间和冬季
日射型∶土壤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白天和夏季
过渡型∶土壤上下层的温度具有辐射型和日射型的综合特征。昼夜或四季交替时期。
(四)土壤的冻结与解冻
土壤冻结∶土壤温度低于0 ℃,水分结冰,土壤坚硬,称为冻结。与天气、地势自然覆盖等因素有关。
土壤解冻∶太阳辐射增强和土壤深处热量向上传递,冻土融解,为解冻。由下而上、由上而下两个方向解冻。
二、土壤温度对农业的影响
(一)土壤温度与农业生产
(1)它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分布和产量;
(2)温度影响作物的发育速度,从而影响作物全生育期的长短及各发育期出现的早晚,而发育期出现的季节不同,又会遇到不同的综合条件,发生不同的影响与后果;
(3)温度影响光、水资源的利用和作物生产的安排;
(4)温度还影响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
(5)影响地下微生物和昆虫的活动;
(6)影响耕作和肥效;
(二)土壤温度与农业的关系
(1)土温影响种子发芽与出苗
当描述温度对种子发芽、出苗的影响时,用土温做指标比用气温做指标更为确切。小麦、大麦、燕麦当土温平均为1~2℃即能萌发;棉花、水稻、高粱则需12~14℃。土温的高低对出苗时间也有很大影响,例如冬小麦,当温度在5~ 20℃时,温度每升高1℃,达到盛苗期的时间可减少1.3 d(天)。
土温对发芽生长的影响,不仅取决于日平均温度的高低,还和土壤温度的日变化有关。
(2)土温与根系的生长
土温与作物根系的生长关系很密切,一般情况下,根系在2~4℃时开始微弱生长,10℃以上根系生长比较活跃, 土温超过30~35℃时根系生长受阻另外,土温的高低还影响根的分布方向,如大豆根系的分布和地温的关系:
在低温土壤中,大豆根系横向生长,几乎与地表面平行;而在高温土壤中, 大豆根系却是纵向生长,能够伸向深层土壤当中,这对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都是十分有利的。
(三)土温对块茎和块根形成的影响
(1)土温的高低不仅影响马铃薯的产量,还影响块茎的大小、比重、含糖量与形状等。马铃薯块茎形成最适宜的土温是15.6~23.9℃,但也有人认为17.8℃是块茎形成的最适宜温度,21.1℃对地上部营养体生长最好。土温低(8.9℃)则块茎个数多,但小而轻;土温适当(15.6~22.2℃)块茎个数少而薯块大;温过高(28.9℃)则个数少而薯块小,块茎变成尖长型,大大减产。
(2)甘薯块根着生土层(5~25cm)的土壤温度日较差与上下层土温的垂直梯度的大小,对块根的形成有明显影响,土温日较差与土温垂直梯度大,可使块根长得较圆,反之成尖长型。昼夜温差大的砂性土壤对甘薯的块根形成较为有利。
(四)土温影响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
(1)低温减少作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其主要原因是,低温使根系代谢活动减弱,增加了水与原生质的粘滞性,减少了细胞质膜的透性。但是,土温过高,酶易钝化,根系代谢失调,对水分的吸收也不利。土温的高低还影响作物根系对矿物质营养的吸收。
(2)低温可减少根系对多种矿物质营养的吸收,但对不同元素的影响程度不同。这与所遇低温的强度与时间有关系,例如水稻,以30℃与16℃短期(48h) 处理做比较,低温影响对矿物质的吸收顺序是∶ 磷、氮、硫、钾、镁、钙; 如果长期 (从移栽到成熟)进行冷水灌溉,降低土温3~5℃,则影响大小的顺序为∶ 镁、锰、钙、氮和磷。
(五)土温对昆虫的影响
很多昆虫终生生活在土壤中,如蝼蛄、蟋蟀、白蚁等,另外有很多昆虫生命过程的某些阶段是在土壤中度过的,如金龟子、金针虫、地老虎、枣尺蠖、季尺蠖等,还有很多昆虫则以某一个虫期潜入土中越冬或滞育。据统计,约有95%~ 98%的昆虫种类,在它的某一生育时期与土壤有密切关系。因此,土温对昆虫,特别是对地下害虫的发生发展有很大作用。土温除影响昆虫发育速度和繁殖力外,还影响土栖昆虫的垂直移动。一般当秋季土温下降时,昆虫向下移动; 而春季土温上升后昆虫向地表移动;夏季地表温度过高时,昆虫又下潜。昆虫在土中的潜入深度,不仅在一年中随适温区的变化而不同,即使在一天中,也有一定的移动规律。如蛴螬,夏季时大多在夜间及早晨上升到土表危害作物,日中下降到土壤稍深处。掌握土壤温度的变化和土壤中昆虫垂直迁移活动的规律,就能更好地测报和防治这类害虫。
三、土壤温度最适宜值范围
由于各种作物的根系深度和对气温及土壤温度的要求是不同的。各种作物根系需要的适宜地温。[提示:最适宜地温值参照:蔬菜作物主要根群深度及温度要求指标]
从上表可以看出,只有提供适合各类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温度条件,才能满足各种果菜类蔬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四、耕作指导
(一)灌溉对温度的影响
在温暖季节与时期的灌溉可起降温作用,寒冷季节可以起保温作用,一般对10cm的土温来说,冬水保温效应可有1℃左右,夏季灌溉的降温作用可达 1-3 ℃,具体效应的大小,因天气、土壤、植物覆盖以及灌水量、水温与面积等条件而异。
(二)松土与镇压对土温的影响
(1)锄地(松土)对土温的影响作用是综合的,可有增温、保墒、通气及一系列生理生态效应,仅就温度效应来说,如果锄地(包括搂地)质量高而条件适宜,可使暖季晴天土壤表层(3cm)日平均温度增高约1℃,最高可增加2~3℃或更多。锄地增高地温的主要原因,一是切断土壤毛细管,撤掉表墒减少了蒸发耗热,二是使锄松的土层热容量降低,得到同样的热能而增温明显,三是锄松的土层热导率低,热量向下传导减少,而主要是用于本层增温。这样,对于锄松层以下的实土层来说,情况可能相反即锄地可使表层增温而使下层降温,另外,白天表层增温,但由于锄松后表层热容量与热导率均小,夜间常常降温,即比未锄的地温度反而低。另外春季,特别是早春,当低土温是影响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时,锄地增温对促进作物生长起着重要作用;增温、通气还可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加快养分的分解与供给; 锄地还可以增加表层土温日较差与垂直梯度;并可使晴朗白天贴地气层的温度略有提高,可有利于作物长根发叶,制造、输送与积累有机养分。
(2)镇压对土温的影响作用与锄地相反,它能增加土壤容重,减少土壤孔隙,增加表层土壤水分,从而使土壤热容量,热导率都有增加。观察,从地表到15cm深度土壤热容量的相对数值,镇压后增大11%~14%,热导率增加80%~260%。土壤经镇压后,白天热量下传较快,使土壤表层在一天的高温期间有降温趋势;夜间下层热量上传较多,故在一天的低温期间可提高土温,即缓和了土壤表层的温度日变化。据观测,早春测得5cm与10cm深度土温日变幅,镇压的比未镇压的小2.2℃。镇压过的耕地,夜间土壤表层不易结冻。此外镇压可以消灭坷垃与土壤裂缝,防止因风抽而造成越冬作物的死亡。镇压对深层土温的影响一般与表层相反。
(三)垄作对土温的影响
(1)在一年的温暖季节,垄作可以提高土壤表层温度,有利于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一般可使垄背土壤(5cm)日平均温度提高1~2℃,并可加大土温日较差。寒冷季节垄作反而降温,有的地区利用垄作秋季降温作用来防止马铃薯退化。
(2)暖季垄作使土壤增温的原因主要有:
① 垄背的反射率比平作平均低3%,对散射辐射之吸收略高于平作。
② 垄面有一定坡度,在一定时间,对一定部位,特别是靠垄顶的部位,可较多得到太阳辐射。垄顶在一定时间遮挡了垄沟的阳光,在太阳辐射的分配上垄顶多于垄沟,故使垄上增温,垄沟降温。
③ 垄上土壤水分少,因而蒸发耗热较少。
④ 垄上土壤水分少,可使垄上土壤热容量与热导率减小。
⑤ 在实行免耕法(最少耕作法)的地区,前茬作物的秸秆(轧碎)可集中在垄沟,使垄背温度比平作秸秆平铺地高。
(四)染色剂与增温剂对温度的影响
(1)染色剂喷洒或施用黑色物质如草木灰、泥炭等,使土壤能更多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施用浅色物质如石灰、高岭土等,可反射太阳辐射而降温并缓和温度日变化。
(2)增温剂土壤增温剂是一种覆盖物,它具有保墒、增温、压碱和防止风蚀、水蚀的多种作用。其温度效应,晴天5cm深地温可增温3~4℃,中午最大可达 11~14℃多,阴天增温较少。增温原理主要是抑制了蒸发,减少了蒸发耗热。增温剂目前在我国主要用于早春水稻、棉花、蔬菜等的育苗,可使作物早出苗5~10 d(天),早移栽、早成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耕作改善
(一)土温调节的原则
(1)春季要求提高土温,以适时提早作物的播种期和促进幼苗的早生快发;
(2)夏季要求土温不要过高,防止作物受干旱和热害危害;
(3)秋冬季要求保持和提高土温,使作物及时成熟或安全越冬。
(二)土壤温度调节的措施
(1)增施有机肥料
有机肥料可使土色变深,提高土壤吸热能力。有机质多,分解放热也多,有利于提高土温。用马粪、羊粪作温床发热材料,就是利用有机质分解放热来提高土温的。
(2)中耕松土
中耕松土可使表土疏松,土壤热容量减小,导热性降低,有利于提高土温。如早春耕翻松土可使土壤疏松,提高表土温度,利于种子出芽,幼苗发根。
(3)覆盖与遮阳
覆盖是调节土壤温度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① 秸秆覆盖既减少土壤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又减少土壤辐射和蒸发。
② 一般来说,早春和冬季覆盖秸秆提高土壤温度; 夏季则能减少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降低土壤温度。果园、森林苗圃播种后,常用枯草覆盖,以防止土壤温度过高,灼伤幼苗。
③ 地膜覆盖可减少土壤辐射,具有增温、保墒、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作用。
如春季地膜覆盖的土壤5~10cm地温可提高4℃,春季育秧盖草木灰、谷糠等, 可起到增温、保墒、通气,促进出苗保苗作用,冬季盖土或被降雪覆盖,可起到减少土壤热量散失、提高地温、防止冻害的作用。俗话说"雪是麦被",就是这个道理。
对喜阴作物而言,如三七、茉莉、茶叶等,采取搭棚遮阳的方法,可降低土壤温度和近地表气温,有利于苗木生长。
(4)设置风障
寒冷多风地区设置风障可以降低风速,减少土壤与冷空气的热交换,阻止地面热量的散失,有效地防止土壤温度下降,提高局部地块的土温,以提早播种,促进生长发育,提早成熟。在蔬菜栽培上,利用风障较普遍。
(5)灌溉与排水
① 夏季灌水,可提高土壤热容量和导热性,加快地面水分蒸发而降低土温,防止高温烧苗。小麦越冬前浇冻水, 可提高土壤的导热性, 下部土层的热量向上传导, 就使得土温不易急剧下降, 利于麦苗安全越冬。但春季灌水不利于土壤温度回升, 如果进行植物扞插育苗时,早期灌水过多,会出现土壤温度偏低以致于产生不能发根的现象。此外,黏重土壤不宜灌水过多、过快,以免上层土壤滞水,通气不良。
② 排水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降低土壤热容量,使土壤温度容易提高,促进植物生长。
(6)应用土面增温剂
我国的土面增温剂有合成酸渣制剂、天然酸渣制剂、沥青制剂等。使用时先将平整的苗床湿润,然后用8~10倍水稀释增温剂,用喷壶或喷雾器喷在苗床面上,使其形成一层薄膜覆盖在土表,可以防止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温度。
------------------------------
农卷风编辑:林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