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熊胆可人工合成 畸形养生该收手 世界最小熊类:“狗熊”在华已极危)
◎鹰飞
【说起熊类,很多人会联想到“大块头”“冬眠”“穴居”等特点。然而,有一种熊和上述几个标签都不沾边。它们生活在湿热的亚洲热带雨林中,喜欢吃虫子,还有一身令其他熊类难望项背的轻功。这就是全球体型最小的熊类——马来熊,俗称“狗熊”。马来熊在我国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只在西藏、云南和广西出现过,森林砍伐、盗猎和走私对马来熊的生存构成重大威胁,它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哺乳类》中被纳入“极危”等级。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动物红色名录》将它列入“易危”等级。】
马来熊有长长的利爪,呈镰刀状,帮助它们成为爬树高手。
坐时像胖狗 人称“狗熊”
马来熊,别名太阳熊、小黑熊,在动物分类学上归为食肉目熊科熊亚科马来熊属,身披光滑的黑色短毛,鼻吻部呈棕黄色,眼圈呈灰褐色,耳朵短圆。其胸前有一小块浅色毛(多为橙色或黄色)呈“V领”状胸斑,和我国广泛分布的亚洲黑熊很像。但马来熊作为块头最小的熊类,体长只有120〜150厘米,成年雄性的体重不过70多公斤,大约只有亚洲黑熊的一半,有时容易被误认为小个子的亚洲黑熊,是全球现存8种熊类中体型最小的熊类。马来熊坐着的时候就像一只肥胖的狗,又被称为“狗熊”。
马来熊坐着的时候就像一只肥胖的狗,又被称为“狗熊”。
1972年正式记录马来熊
马来熊主要生活在东南亚和南亚海拔2700米上下的热带雨林地区,涵盖柬埔寨、印度东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孟加拉国、缅甸、泰国、越南等,在我国则只有西藏、云南和广西才能见到。我国是马来熊的边缘分布区,野外种群数量极少,最近一次调查评估是在1998年,评估数量约140只。
我国研究人员在开展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期间,于2013年8月31日,在西藏吉隆县吉隆沟拍摄到马来熊个体。
根据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期刊《动物学研究》的报道,云南省盈江县林业局开展生物多样性考察时,通过安装的红外线触发相机,于2016年10月23日拍摄到一段马来熊视频,从视频中可以清楚看到马来熊的典型特征:鼻吻部短缩,吻、面部色浅,耳朵短圆、耳不带毛尖,身被光滑短毛、具马蹄形的白色胸斑,四肢修长,前肢显著弯曲,前足内弯等。
共同参与考察的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学龙博士介绍,我国1972年正式记录马来熊,研究人员当时在云南省绿春县的考察中采集到一只雌性马来熊,首次证明了马来熊在云南南部的存在。以前国内有过一些马来熊记录,但凭据多是来自访问了解或是收购的皮张标本,没有野外实际观察证据,一度有学者对国内马来熊记录存在疑问。这次拍到马来熊影像资料非常有意义,可以进一步确证马来熊在中国的分布。未来研究者将加大对马来熊可能出现区域的监测力度。
马来熊的一大特点是胸前有一小块浅色毛(多为橙色或黄色)呈“V领”状胸斑。
无需冬眠 孤独高冷
由于热带林区食物全年不断供,马来熊不需要像温带和寒带的熊类那样冬眠。由于长期生活在高温环境中,马来熊体毛短而稀疏,有助于散热。因为身手敏捷,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树上,喜欢昼伏夜出,甚至还会用枯枝等材料在比较粗壮的树杈上搭个简陋的窝,白天在窝里晒太阳睡大觉。除了交配期和母熊的育幼期,马来熊平时都独来独往。
三个“特长”帮助进食
和其他熊类相似,马来熊也是杂食性动物,果实、昆虫、小型脊椎动物和蜂蜜等都在它们的食谱中,它们对于森林里常见的食物基本是“夹到碗里就是菜”,被称为“机会主义觅食者”。马来熊吃的大部分是季节性果实,在缺乏季节性果实期间,常年结果的无花果成了马来熊的主要食物之一。倘若果子不够吃,白蚁、蚂蚁、蜈蚣、天牛、蚯蚓和马陆(千足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也是马来熊解决口腹之欲的佳肴,蜂蜜更是被奉为马来熊的高级珍稀食材。为了更好地吃到这些美味,马来熊还有3个“特长”。
马来熊是杂食性动物,果实、昆虫、小型脊椎动物和蜂蜜等都在它们的食谱中。
犬齿特长:别看马来熊体型小,也很少捕食中大型猎物,但它的犬齿长度在熊类里数一数二,咬合力也远胜于体型比它魁梧的懒熊和亚洲黑熊。这种“装备”和力量让马来熊能从容地嗑开蜂巢、翻动蚁穴和扒开树皮。
爪子特长:马来熊拥有大而长的利爪,呈镰刀状,一方面能配合犬齿挖掘或撕开朽木来找虫吃,另一方面也使它们能稳固地抓住树木,成为森林里的爬树高手。
舌头特长:马来熊的舌头长达20〜25厘米,大有食蚁兽的架势,对于躲在狭小洞穴里的虫子无疑是个大杀器。
马来熊的舌头长达20〜25厘米,对于躲在狭小洞穴里的虫子无疑是个大杀器。
天然的“护林员”
值得一提的是,马来熊被称为天然“护林员”,每天的吃喝拉撒,对它栖息地的生态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维系林木繁殖:身为爱吃水果的动物,马来熊通过排便,可以把消化不了的种子带到更远的地方。这个过程称为“种子播迁”,可确保种子远离母树,提升种子的成活率。
为其他动物创造住宿条件:由于马来熊酷爱蜂蜜,那些被它们挖过的蜂窝会在树上留下一个空穴,可以作为犀鸟或飞鼠良好的筑巢场所。
防止白蚁泛滥过度破坏植被:白蚁群体有时会在树上建巢,渐渐蛀蚀健康树木,导致树木死亡。马来熊作为白蚁的克星,它们“直捣黄龙”式的捕食习性,有助于控制森林中白蚁的数量,减缓其对树木的侵蚀。
均衡土壤营养:为了吃到土壤下面的蚯蚓、马陆、甲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马来熊经常需要掘地三尺来“淘宝”。这个过程有助于土壤养分的均衡,同时增强了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和物质交换,往大了说就是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只马来熊与它的孩子正在享用午餐
栖息地丧失 数量减三成
每年6〜8月是马来熊的发情交配期,雌熊的怀孕期约6〜7个月,每胎产1〜2仔,幼熊刚出生时裸露无毛,体重只有300克左右,眼睛也睁不开,约2〜5个月后才可跟随母亲外出走动。幼兽1岁半左右离开母亲的哺育,3〜4岁达到性成熟,雌性比雄性略早。野生的马来熊寿命约24岁,动物保育中心养育的马来熊则可以活到35岁。
马来熊幼兽约2〜5个月后才可跟随母亲外出走动。图片来源:野生动物友好基金会官网
作为体型最小的熊,马来熊不能高枕无忧地活在森林里,虎、豹等大型猫科动物,甚至蟒蛇都是它的天敌。当然,遇到危险的马来熊也会奋起反击,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学者比克莫尔曾在苏门答腊岛发现一只马来熊与老虎同归于尽。不过,马来熊的最大天敌其实是人类,盗猎和森林砍伐造成栖息地丧失严重威胁其种群数量。
每头雄性马来熊需要至少15平方公里的森林栖息地,才能有足够的食物来保证它们生存。东南亚地区大规模森林砍伐,造成了马来熊栖息地大量丧失并且日趋碎片化。
熊胆的医学功用可替代
为了得到熊胆和熊掌,亚洲庞大的马来熊制品市场促使盗猎行为持续活跃。我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官网的信息显示,2004年1月,云南省查获走私马来熊熊掌38只;2008年,云南腾冲海关查获非法运送贩卖马来熊1只;2009年云南森林警方解救了1只马来熊幼熊。
事实上,熊胆中有益人体肝胆健康的主要成分——熊去氧胆酸,早已可以通过人工合成的途径获得,并且成本不高,疗效甚至更好、更安全。“原装”熊胆的胆汁是多种成分的混合物,可能存在有害的代谢废物,相比之下,合成品的杂质少,有效成分含量确定。可以说,熊胆的医学价值并不是不可替代的,猎熊取胆没有必要。
森林砍伐、盗猎和走私对马来熊的生存构成重大威胁。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的评估,由于栖息地丧失和猖獗的盗猎,马来熊种群数量在之前30年内缩水了三成,目前在IUCN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易危”(VU)级。马来熊在我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最新版《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中位列“极危”(CR)等级。加强马来熊的资源调查与保护刻不容缓。
(如需要转载,请注明作者及转自《环境与生活》杂志)
责编:叶晓婷
网编:吴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