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黄禹锡“黄禹锡事件案例分析?

1896年12月10日,瑞典化学家诺贝尔与世长逝,他的一生不仅在科研上孜孜不倦,专利发明达到355项,还建立起了横跨五大洲20个国家的商业帝国,开设公司高达一百家,这也为他带来了无数的财富。

在他逝世前一年,诺贝尔立下遗嘱,决定将自己的大部分遗产(920万美元)作为基础资金,设立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或医学奖、和平奖等五个奖项,每年获得的利息分为5份,分别颁发给该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科研人员。

1900年6月,根据遗嘱诺贝尔奖正式设立,并在次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此后每年颁发,延续至今。而在1969年,瑞典银行增设经济学奖,值得注意的是,该奖项并不在诺贝尔生前立下的遗嘱中,而是由瑞典中央银行捐赠款项而设立的。

尽管经济学将属于增设项目,但依旧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与其他奖项规则相同,因此被习惯性称之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尽管诺贝尔经济学奖目前为止只颁发了五十次,但与其他诺贝尔奖项不同,自首次颁发以来,经济学奖未曾停发过。增设经济学奖的原因很简单, 世界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了经济学的作用,加之世界经济的研究也越来越频繁,所以有必要设立该奖项。

截止至2019年,诺贝尔奖共授予了919位个人和24个团体,美国有327人斩获诺奖,位列榜首,日本也有榜上有名有27人获奖,华裔获奖者有5人,而中国籍诺奖得主是医学奖屠呦呦,与文学奖莫言。

但令人疑惑的是,经济发展不比日本缓慢,创造出“江汉奇迹”的韩国,为何却没有一个人获得诺贝尔奖呢?

难道是韩国人不醉心于诺奖归属,风轻云淡?这显然也是不可能的。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狂热追捧“诺奖”的韩国屡次折戟,至今无一人获奖呢?


首先,说韩国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韩国前总统金大中曾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作为韩国国民心中十分尊敬的领导人,金大中甚至被誉为亚洲曼德拉,1998年当选为韩国总统后,面对的的局势并十分紧急,金融危机席卷亚洲,韩国也不可能独善其身,之前韩国人均GDP达到了一万美元,而随着危机爆发,韩国实体产业大规模倒闭,工商业也面临崩溃,百万人口被迫失业,失去了固定的收入来源。

而金大中上台后,迅速解决了经济危机,带领韩国走出了金融风暴的阴霾,并且积极推行“阳光政策”,什么是阳光计划呢?实际上就是朝鲜半岛的三大原则:和平共处、避免挑衅、不许有吞并的意图。

但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长期缺乏信任基础导致朝鲜与韩国并不信任,双方依旧摩擦不断,而不论局势如何,金大中始终没有放弃和平的理念,而这也是经济早已超越北方朝鲜的韩国,所能释放的最大诚意。

皇天不负有心人,金大中长期坚持的和平理念,终于在千禧年促成了朝鲜与韩国的“世纪会谈”,这次会谈极大程度缓解了半岛的紧张局势,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金大中也在这一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金大中获奖是确切缓解了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可谓是实至名归;但在诺贝尔和平奖路越走越窄的今天,这个奖项就逐渐变了味道,甚至在网络上出现了这么一句讽刺诺贝尔和平奖的话:“你们随便颁,发对了算我输”。

例如2009年奥巴马获奖,就引发了很大不满,很多人嘲笑诺奖委员会把和平奖授予给了一个“尚未做什么,没有任何成就,到目前为止一切都还是口头承诺”的总统,而之后的奥巴马真的推动和平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加之近年来的种种神奇提名,这都令诺贝尔和平奖蒙尘,甚至与最初设立的初衷背道而驰。

而这也让很多人对这个奖项的认同度迅速下降,加之与科研方面无关,因此和平奖相比其他几个奖项含金量本就不高。

自从1998年开始,韩国确立“文化立国”战略。不仅鼓励文化创作,还设立众多文学奖项,但直到如今却从未有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同时期,仅比韩国早两年确立“文化立国”的日本,如今已有大江健三郎、川端康成两位名家战火诺奖,而经济发展远不如韩日的中国,莫言凭借着《红高粱》也填补了空白,同样处于汉字儒家文化圈,为何中日韩三国同文不同命呢?

首先,诺奖的颁发往往具有“滞后性”,因为科学需要用时间来检验它的正确与有效,而1980年的韩国,人均收入不到日本的1/4,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日本经济发展最辉煌的时候,总量达到了美国的70%,超过英法之和,两者所投入的科研经费也是大不相同的。

而诺奖三四十年的滞后性,对应的正是如今日本诺奖获得者的井喷,而随着中韩基础科学的不断投入,按照30年左右的获奖周期,再来检验如今的研究成果,例如美国在1894年超越英国,但13年才拿到第一个诺贝尔奖,二战后德国一败涂地,但美国人拿到的诺贝尔奖数量还不到德国人的一半。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之后,美国才彻底发挥出强大的实力,得奖的数量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并持续至今。

韩国能不能拿到诺贝尔奖,这很难说;但种花家目前的投入与发展速度,20至30年后大概率也会出现诺奖得主井喷。

这就不得不提韩国自“汉江奇迹”以来的浮躁风气了,2004年10月,韩联社和韩国科学文化财团进行了这样一项问卷调查,以“挑战诺奖的韩国科学家”为主题,调查结果显示韩国科学家黄禹锡极大可能会获得诺奖,而黄禹锡也非常开心兴奋,认为自己的成果得到了认可,并确信在十年内出现科研领域的韩国诺奖得主。

但不就之后,2005年的那个秋,是黄禹锡生命中注定难逃一劫的岁月,这位国民级别的大科学家,被认定为学术造假,不仅论文被撤销,奖项被收回,还被认定为构成欺诈犯罪。

正如江晓原所点评的那样,黄禹锡失去很多。当取消造假指控后,当年他快得到的科学成果,已经落入别人囊中。这就像是在竞选中常见的“故事”:在竞选的关键时刻,有人指控竞选者有“性丑闻”,等竞选结束后,调查也结束了,尽管结论是诬告,而卷入丑闻的竞选者已经失去了当选的机会。

韩国整体社会氛围过于浮躁,学术权威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地位象征。比起振兴学术界,韩国政府只给那些有望获奖的学者提供巨额研究费用。并且韩国政府还有从海外邀请有望获奖的研究人员的打算,这种类似争夺奥运金牌一样的举动实在偏离了学术之路。

而韩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看似与日本相像,但实际是完全不同的,韩国经济依靠产业转移起家,热衷于研究创新转移至本国的产业,而这也能促进经济效益,但本质上还是原有科学基础的衍生,加之韩国从事基础研究的历史较短,且科学技术的投资政策过于注重研究成果,偏离了学术本质。而诺贝尔奖对领域内的改进往往并不热衷,尽管韩国也有很多优秀的发明,但缺乏原创的共性,导致诺奖评选对其并不感冒。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