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如何做笔记好看〉怎样做笔记整齐又好看! 如何做笔记好看还清楚

#秋叶书友会#

秋叶书友会

在上学读书阶段,以下场面大家一定不陌生吧:

场景一:同一个老师在同一个班级给不同的学生上课时,有些学生坐姿端正奋笔疾书,整个笔记本记录的笔记工工整整,经常被人下课作为笔记范本,而有些人也是全程关注老师,而真正记笔记却只有只言片语。

场景二:这本书我刚看过,一合上书,马什么梅;打开书,马冬梅;同样的一本书,有些人憋了半天没能GET到作者的意图,而有人很快就能把整本书中心大意说出来,更有甚者,不单只可以把这本书的寓意说出来,还可以从很多角度去阐述寓意。

如果我问你,你觉得得场景一得高分的人会是哪一种呢?按照我刚才描述的场景来说大概率可能都会说是:这还用得着问吗?肯定是前者啦。但如果我在前者换上普通学生或者学渣字眼代替,而后者用学霸,你会相信有这种人存在吗?

你听到这样的问题,第一直觉就会说:怎么可能?就算存在,要么就是你编的有么就是他天生就是读书的料。如果是教师工作者,我相信他们一定会碰到过类似于我们眼中“学霸”甚至可以称为“天才”的人,他们特征是读书好,玩的也好,是个全能型的人才。随着媒体和网络的发达,我们能够看见越来越多优秀的人真的不止长得漂亮还真的在各领域发展的很好的例子存在。

好,先让我们回到第一个场景,为什么读书笔记记得工整,老师的板书一字不漏的抄写,但就是得不了高分甚至还越来越低呢?

场景一的普通学生相信很多人经历过吧?我也不例外,上学期间,刻苦学习,老师的板书抄完不说,还买来大量的参考书,但成绩就是上不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就向我们班的学霸借笔记来看,可是问题来了,他写的我怎么一点也看不懂啊?怎么这一步就到下一步啊?什么鬼,算了算了,干脆不看了。当时就算通宵达旦看笔记,一上考场,会做的就是会做,不会做的还是不会做,当年的不会做的题目类型成了不解之谜,直至最近参加秋叶书友会,第14期共读的书本《好好思考》,在七天的时间与优秀的书友们一起读书打卡输出,我才幡然醒悟,当年那个谜团终于解开了。


好好思考

《好好思考》作者是成甲,逻辑思维“得到”APP《每天听本书》栏目作者,个人知识管理培训师,被评选为“中国最会学习的人”,在2016年“得到”年终盘点全年销量TOP10。

当年我写的笔记原来充当的角色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以为收集、记忆,多背,就当做是掌握这门课的知识,这也能解释文科类的知识努力一下就能及格有时高分,而理工科就始终不得要领。

原来每个学科背后背后重要的思维方式都是不一样,这也就是学校设立这些科目存在的原因;而且学科跨度越大,思维方式互补性越强。当年的乔布斯被誉为最有创造力的人物,他的创造力来源的核心就是计算机领域引入了人文和艺术的思维方式,创造全新的产品体验,这也就能解释当今社会牛人,像是秋叶大叔,在PPT本领域发展有建树还能在不同领域比如写作,时间管理,高效学习也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取得巨大的成功,必然需要足够深刻的人文积淀做支撑,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多读书,读好书,还要做到会读书。在书中介绍了3种读书方法,我在这里重点介绍前面2种。

一.查字典法+不读书法

查字典?不读书?一本书可以当做字典来用?读书还可以这样操作吗?

你可以去书店观察下,大部分人逛书店在没有书单不带有没有任何目的情况下,首先是被书名吸引,看看封面,嗯,你喜欢的风格,然后就开始看从第一章开始看起。

说到这里,你有没有中枪呢?很多人都是不会读书的,而且从头到尾这种读书方法都是错的,你有没有想过是为什么吗?

首先,我们看书一定要带着问题才高效。让我们切换到场景一,如果你课前预习,你已经知道哪些知识点是了解,哪些是掌握,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那你上课期间肯定就会做到有的放矢,不会全部笔记都做,浪费时间不说,还耗精力,而人的精力是宝贵的。遇到你不懂的,难点地方,你肯定就会打起十二分精神,把你卡壳的地方,也就是你有问题的地方,把关键步骤和思路写详细,学起来事半功倍。

所以我们去到书店,你可以先回想你最近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遇到的问题,然后根据你的问题来查找解决方案即可。

其次,这种书籍通常都是工具方法类和商业畅销的书籍,如果是小说类型就不合适。既然是查字典法,那肯定是不会把整本书看完,我们要收集大概10本左右相关的书籍,查找不同作者对同一个问题会有怎样的看法和方法,从而选取适合自己的方法。

这种方法优点是速度快,但是可能理解、记忆掌握的不牢固,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用上“不读书法”。

“不读书法”,是指一旦我们读书时看到对自己有启发的思维,我们就合上书,停止阅读。

你刚才才说我们带着问题去书中寻找解决方案,怎么就不读书了,这不矛盾吗?

这是因为读书不一定都要花时间在“读”上,如果你是想要掌握知识,那你最应该花时间的地方是“思考”和“练习”上,而非“阅读”。

还是举我们读书期间的例子:考试的时候,我们在遇到模棱两可的答案或者是不会做的题目时,记忆一定是非常深刻的,考完试我们都会跟同学对答案或者交流怎么做。

你不是说在读书的事吗?怎么扯到考试呢?别急,且听我娓娓道来。

在《认知天性》这本书里指出,当他们听到一堂讲的非常明白的课,或是读到一本写得十分透彻的书时,他们很轻松地就接受了其中的观点,这让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明白了,不需要学习了。换言之,他们并没有去想什么是自己不知道的。等到考试的时候,她们就发现自己想不起关键概念,也不能在出现新问题时灵活运用这些概念。同样,当他们重读自己的课堂笔记和课本以至非常流利时,这种流利让他们错误地以为自己掌握了重点内容、原理,以及真正学习的内涵,错误的相信自己能随时想起学到的东西。

所以,我们要调整读书的时间分配:用20%的时间阅读,80%时间来思考。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如果只有半小时读书,成甲老师是这么做的:

(1)拿出一本书/一篇文章,看目录或快速浏览,翻到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2)一旦读到自己觉得有用/有趣的地方,就停下来合上书。

(3)从打开书到结束读书时,一般不会超过十分钟。那剩下的时间就是思考提问。

(4)拿出纸和笔向自己提问

(5) •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自己有启发?他在解决什么问题?

•生活中还有类似的问题吗?自己能把这个启发点用在生活中吗?

•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

……

二.关键词法-寻找更系统的思维模型

查字典法+不读书法,用到的是快速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的方式,能从阅读中快速获取解决各种问题的有效策略。但缺点是:只是知道这本书某一章节,会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那有没有一种先整体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观点,又能值得逐字逐句去阅读,成甲老师提出了:关键词法。

“关键词法”,就是把阅读的单位上升到从全书中找分析逻辑的系统思维,换句话来说,就是先思考这本书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再看作者用了哪些知识、概念和思维模型分析这个问题,然后把重要概念、思维模型以关键词的形式找出来,组织成揭示问题的知识结构,即关键词网。

首先,解释下什么叫思维模型,简言之,就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就好比刚才的查字典法+不读书法用来解决快速获取片面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我们怎么操作呢?

我们拿到一本书,先看封面封底,序言,后记还有目录。通常来说目录就相当于关键词网,当然我们有时觉得有些章节我们并不需要搞懂,那么目录就能不作为你的关键词网,这时我们看书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提问用3W提问方式,它们分别是:是什么,为什么还有怎么做?

在这里我推荐彭小六的九宫格笔记工具


九宫格笔记

第一步:问题区域:1.2.3就是用3W提问方式,然后围绕3W把书中和问题相关的关键词都找出来,

第二步:在看书找关键词的过程中,可以用折页,圈出关键词,贴便利贴等各种方式。

第三步:把你认为九个关键词填到下面九宫格里的主题1.2.3里,搞清楚它们是如何回答核心问题。

AHA!是你认为对你有启发的点,或者是你认为很经典的字词句可以作为你日后的写作素材。

总结:就是你看完这本书你的行动,行动要符合SMART原则。

举一个栗子:某次语文成语接龙测试

SMART原则一 S(Specific)——明确性,目标就是成语接龙,不能是文言文,古诗词。

SMART原则二 M(Measurable)——衡量性:如何衡量掌握的程度呢?根据教育部发布每个年级应掌握的成语词汇量。达到多少个是及格,良好和优秀。

SMART原则三 A(Attainable)——可实现性:根据设置的标准,划分到每一天应该掌握的个数。

SMART原则四 R(Relevant)——相关性:根据成语的意思看有没有与之相关,比如相近或者相反的意思的成语也收集。

SMART原则五 T(Time-based)——时限性:以一周或者是半个月为周期检验测试。

我反思我自己20年来的学习经历,发现如果我一开始就知道《好好思考》做笔记用的是“查字典法+不读书法”采取的是快速阅读和碎片化阅读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再用上“关键词法”采取的是主题阅读和深度阅读解决整本书的主旨的方法,那么这20年来内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练习,熟能生巧的过程。这样我们真正把时间用在剖析自己思考的过程,长期看反而是最高效的方法。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如何做笔记好看,怎样做笔记整齐又好看,如何做笔记好看和整齐,如何做笔记好看还清楚,如何做笔记”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