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原创稿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国家粮食安全了,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才有基础;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仓廪实,天下安。202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3730.6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面对全球粮食危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了。丰收连连让人欣喜,但粮食问题并非就可以高枕无忧。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风险增加,我国粮食产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处于紧平衡态势。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镇化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需求仍将呈刚性增长态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力更大、任务更重。必须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努力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实现这一目标,既要季季压茬、环环紧扣抓好粮食生产,也要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千方百计建好农田,夯实大国粮仓的产能根基。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国耕地家底并不丰厚,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人地关系紧张是基本国情。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既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也要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如此才能把有限的耕地资源用足用好。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如期实现10亿亩高标准农田累计建设目标,占我国19.18亿亩耕地的一半以上,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平均耕地质量可提高约1个等级,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2023年,我国将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4500万亩、改造提升3500万亩。
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在确保重灾区少减产、轻灾区保稳产、无灾区多增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田新气象给种粮带来好前景,“一季千斤、两季吨粮”在更多地方成为现实,为中国饭碗端得更稳、端得更牢、端得更好增添了强大底气。
今天的耕地是明天的饭碗。按照《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从2023年起,启动已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全国每年平均将改造提升3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目的就是要解决已建高标准农田设施不配套、工程老化、工程建设标准低等问题,进一步提高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地力水平。
展望未来,我们要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建设和管理并重,统筹协调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促进高标准农田高质量建设、高效率管理、高水平利用,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创造更多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