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智慧家长
——書羽
同取向才能产生共鸣,
有共鸣才能有效引导。
(十四)巧妙引导孩子的兴趣取向
如何因势利导,巧妙孩子的心智取向?这也是许多家长了面临的实际问题。
初中二年级的下学期,女儿迷上了当年十分火爆的探秘小说《鬼吹灯》,那几年这个小说火的很呀,孩子们大大小小、男男女女都在看。上课偷着看,回家接着偷着看,学习兴趣转移,精力分散,功课自然会退步。各班老师开各班家长会,全体总动员,号召家长回家都仔细观察一下孩子的动态,加强家庭管理,配合起来堵杀《鬼子灯》。配合学校的倡导,我也留意起女儿,果然也发现了反常现象。原先她在自己的房间里写作业,房间门是不爱关的,但是最近爱关门了;以前写完作业,总是要出来客厅休息,叽叽喳喳一会儿,吃点零食什么的,再去做复习和预习。现在晚饭后就急着进房间,一进去就关门儿再不出来。爸爸自己做的美味零食、夜宵,也吸引不出来了。有天,估摸着作业该是已经完成了,我敲了敲她的房间门,听着里面一阵儿小动静之后,女儿才应了声儿,开了门儿。四目相对的刹那间,小丫头明显的神色慌张:“妈妈有事儿吗?”
虽然故作淡定,但却忍不住回头看看自己的书桌。“我能进来吗?” 我这一问,她又一次回头看了看书桌。于是我直截了当:“最近听说有本小说叫《鬼吹灯》,很火!你也在看吗?” 女儿一惊。因为我一向比较委婉,突然改变风格,她有些慌乱,再次看向书桌。我走过去,拿起翻开的化学练习册,掩盖在下边的果然是《鬼吹灯》。我再拿起一看,是第二册。以女儿反常的时段推测,她应该是刚刚开始接触这本书。于是我问她:“怎么没从第一册看起?” 愣了半天,回过神来,她有些无奈:“第一册同学自己在看,我只能先跟她借第二册,等她看完再换。” 放下书,我没在说什么。第二天早晨起床也没提,一切如往常,女儿忐忑着上学去了。
中午放学,“妈妈,我回来了!” 音量声调,不如往常欢快。我却如往常一般,笑着将她拥入怀中,然后指着餐桌说:“去看看,我的宝贝,今天妈妈给你上了道大菜!” 小心翼翼地看着我,又看看餐桌上的礼品袋,她还是打开了,然后一脸惊诧:“妈妈,这是一整套《鬼吹灯》!”
“是呀。书,得从头看。借别人的书,看得不从容。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家每天中午的全家‘天南海北随便聊’,改为全家共读《鬼吹灯》;晚上的‘开心一刻’也改为开心分享《鬼吹灯》。”我平静地宣布新的家庭活动事项。女儿看看我,看看她爸爸,不像假的,立刻兴奋了:“太好了!爸爸妈妈,我向你们保证,绝对不带到学校去看,更不会在上课时看。” 爸爸对她竖起了大拇指。此后,我和先生有了新任务。每晚她写作业,我们提前看《鬼吹灯》;第二天中午,女儿再看同一章节时,我们俩查阅相关信息、资料;晚上分享时,我们俩就从物理、化学、生物的角度,分析书中描写的情景、状态和现象,有没有可实现性,同时链接出一些物理、化学的相关公式……。
等到读完当年已出版的,可以买到的九册《鬼吹灯》,已经是初三上学期了。可喜的是,女儿原本有些偏文科,但现在,除数学略逊外,理科已经成为强项。《鬼吹灯》居然平衡了女儿的各门功课,不再偏科了,不再烦理科的演算,还爱上了物理、化学和生物。尤其是生物,原来是学得最差的一门功课,现在却是常常满分。一谈生物,信心满满,兴趣满满!这为她以后报考医科大学奠定了有利的基础。现在巳是在读医学博士了,她还自己常提起中学生物基础的扎实,给她现在学医带来的优越性。
我们的智慧的爸爸妈妈们,其实孩子迷恋什么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正确的引导。中学生,这半大的孩子,正是寻找自我,强调自我的年龄,此时不可以强制,更是万万不能针尖对麦芒,否则结果只能是不欢而闹,孩子与家子两败俱伤。有共同的兴趣取向,孩子产生共鸣了,才容易认可我们的建议。这在成长心理学上就叫做:“走进去,引出来!” 因势利导,先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带着他(她)们走出那个“不合理”。
谢谢您的关注、转发,我是書羽,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