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作者说:“我今天想去一个地方”,欢迎去豆瓣app关注Ta。
6月下旬,现在这家公司面试的那天,我其实不想来,后来觉得反正闲着也闲着,最好是扫墓,看人,听话音。
所以面试时我也只是一问一答、随话接话,并没有什么主动、积极、踊跃之象。后来公司老总说,会有个笔试让我写篇文章来看看,我说好啊,心里想的是反正也是让我回家写好再发来的,写不写也是全凭我意,但谁承想这是“当堂作文”。老总当时就拿出几张草稿纸让我立刻下笔,我想反正也是逃不掉了,那就随便应付一下好了。拿到题目一看,竟然是“以《家乡的食物》为题,写一篇800字的散文”!我心中的吐槽之情开始翻涌:这不是中小学生作文么!而且我家乡好像也没啥特别有特色值得强调的物事与味道,何况20岁以前辗转多地,到底哪一城算是我的家乡也没有定论,这让人怎么写!没办法,只能胡说八道了。我把家乡定位在童年时生活的小镇塔河,以四季为线索,以乡愁为内核,笔迹潦草龙飞凤舞地胡扯了1、2000字,胡乱交了差。没想到两天后,对方来函说对我笔试的内容还颇为满意,可是只有我自己知道那篇文中有多少敷衍潦草和胡编乱造。
家乡的食物,塔河的味道,我今天下午闲闲地想了一下,好像还是没有什么好说的。我们也不过是寻常人家,虽然不愁温饱,但东北边境荒寒,食材种类单一,又是身处闭塞小镇中,无人有觉悟去挑剔食物的优劣,也没有那么高的境界去特意强调生活质感。若说平常的住家饭,也不过就是青菜炒肉片,今天黄瓜明天笋,后天茄子与茭白而已。纯粹肉食的话,也都是类似于红烧排骨、炖鸡肉羊肉之类的简单菜色。那时饭桌上的内容就像是三毛对厨事的理解:几片洋葱几片肉,炒一炒就变成一道菜。她笔下这种“生活的艺术”其实是一种最日常质朴的生活质感,全国皆然。她做的洋葱炒肉片,是“家中味道”的代名词,是最温暖的意象,在天南海北亿万家中的餐桌上具象出来,无分地域、没有流派,都是美好的“妈妈味”。我家的食物,也就是这样的“妈妈味”,并没有东北色彩,不贴地域标签,那些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东北乱炖配锅贴之类的特色菜,我从来没在家中吃过。
不过,如果说有东北特色的食物,我家不是完全没有,腌酸菜是每年冬天必有的食物。制作酸菜的原材料是大白菜,我认识的浙江人,几乎没有人喜欢这种蔬菜。但在寒冷北地,大白菜是冬季的恩物,因为它可经霜,又耐存。大白菜的品德,用舒国治的话说,就是“十字花科中最雅驯、最富态、却完全不失它最坚贞有个性的气质。”5岁之前家住平房时,大白菜是种在自家的塑料大棚里的,冬日窖藏在地窖中。那时除了种白菜,还种西红柿、小辣椒、青椒、都柿、锦灯笼(姑娘)等。每到果实成熟之季,小院中五彩缤纷、香风飘逸,果实坠在枝头随风摇曳、珊珊可爱。只是这些蔬果的味道,都和我的记忆一起,消失在岁月深处了。搬到楼房之后,无地窖可存粮,只能腌菜过冬,于是家家厨房中都有一个酸菜缸,就像汪曾祺文中提到过的江南人家厨房中都有臭卤缸一样。腌酸菜的做法特别简单,就是挑选新鲜脆嫩又苗条的大白菜,一层层码在缸中,边码边撒盐,然后压以大石浇以开水,封缸阴存两个月,就可食用。酸菜味道酸冲鲜香,可以和多种食材用多种制法烹饪出多道菜肴,做出的菜都个性浓烈极其下饭,只是我至今也不能欣赏这种强烈的味道。
年节的大菜通常是爸爸做,他更有大厨气派,对食材更敏感,对烹饪技巧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有一年过年,从初一到初五,每天家中都会请爸妈熟识的好友来家中欢聚,这让爸爸过足厨师瘾,每天菜单都是十二道菜,冷热荤素兼具、山珍海味齐全,把小小的饭桌叠的满满当当。让我印象深刻的几道菜是珍珠丸子、樱桃肉、红烧桂鱼、蒸皮冻和香芋扣肉,味道不输饭店手艺。可这些菜也是不南不北、南腔北调,毫无东北气质。
除了家常三餐和年节大菜,让我一直念念不忘的,还有妈妈做的甜品与小菜。每到冬天时,她就会做红豆馅与冰淇淋。红豆馅是用来做豆包的,精选饱满粒大的红豆,蒸得豆皮涨裂豆粒酥绵。可能她在其中调了蜂蜜,所以豆馅儿吃起来绵润香滑醇甜的同时,还带着清雅的蜜韵。这红豆馅,通常都是刚做好就被我和姐姐吃得精光,很可怜地没有完成做成豆包的使命。冰淇淋是用牛奶、奶油和鸡蛋做的,没有繁复的技巧和花样的调味,但是奶香浓郁、口感顺滑、味道清甜,在冬日暖室中食之最是清新降燥、滋润唇舌,让人充满幸福感。小学时候,我身体太差,隔三差五卧床不起、挂着吊瓶。这些甜美的点心,就是消除我寂寞的良药,让我不致只能孤对幽窗、熬度长日。
妈妈腌制的小咸菜也是一绝,她最拿手的是辣白菜、蒜茄子与糖蒜,用这些来搭配清粥做早餐,最是温养脾胃,极为熨帖。犹记得暑假之时,我和姐姐常常起居无时,上午起来之后各人热一碗清粥,夹几碟咸菜,坐在饭桌旁闲闲的吃,这一吃便是一个小时。那时候,时间似有无限多,光阴就那样缓缓地漂浮在房间里空气中,可以供我们尽情挥霍。上午的阳光如同薄薄的轻雾从窗外漫溢进来,流过窗台上的花草、流过餐桌的一角、流过我们的皮肤。抬头一看,姐姐头发上的淡淡柔光很美。我们吃早饭时,都任凭思绪奔驰至迷离幻境,而后白日梦醒之时,再交流分享各自“由一条蒜茄子引发的联想”。啊~那时简直是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当去外面的小馆子吃饭时,我总是点上一盘辣炒海螺丝,吃完一盘再打包一份,回到家之后,半夜一边看电视剧或动画片一边吃。但是饭店做的海螺丝总是浓油赤酱、勾芡太厚,看起来一片汪洋红海、黏黏糊糊、腻腻歪歪,味道也实在是重口,但这并不影响我吃的兴头。可还是家里做的要更胜一筹。海螺丝这种螺壳类海鲜,又被称为海瓜子。个小肉少,肉质呢,又不像花螺田螺脆嫩,味道呢,也不如香螺车螺鲜甜。而且它必须要求新鲜,若不及时烹食,它的肉质就会变得既软又糜,味道也会变臭。尽管不足之处不胜枚举,但海螺丝的包容性很强,和不同的食材或调味料组合,都能够饱饱吸入其味道或汤汁,使螺肉的味道变得丰盈腴厚又充满层次感,让人食之吮指不已!能让人吮指的,一定就是成功的好味道。家中做炒海螺丝,通常就是搭配红椒圈绿椒丝、花椒大料八角,还有香菜之类的配菜香料同炒,烹炒之时稍微点入些料酒、酱油、糖盐就好,仅仅如此便滋味十足。大学寝室中的老大听我讲过多次辣炒海螺丝的美味,心动不已。某一年寒假回家,她就让她的妈妈做给她吃。等到开学后,她跟我描述了好几天海螺丝的美妙味道。她家做海螺丝是用自制的牛肉酱炒。我没有吃过此种制法,但想必水陆两种食材的鲜美,必定能碰撞出别样的味道火花!
直到现在,我仍在到处搜寻海螺丝吃。可惜的是,大学毕业之后,我所在的各省各市都无此种简单廉价食材,我只能网上订购。那些网上的海螺丝,我吃过麻辣味的、酱香味的、清煮味的、鲜卤味的,各有其妙、各擅胜场。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尽管它们并不难吃,却也从未让我心满意足,因为那并不是我记忆中童年少时的味道。我从来没有网购生鲜海螺丝自己做,因为一怕伤感二怕失望,也许这更是一种情怯,因为找不回的永远是最好的,复制过的永远是变味道的。我想我已永远失去这道家乡的味道、这组记忆的编码了。
还有就是校门口的美食,夏天的炒冰果、冬天的麻辣烫、春秋的牛肉面。尽管塔河的夏天很凉爽,但我们每天放学仍要买一碗炒冰果。这是用时鲜水果自由搭配和冰沙一起制成的冰品,水果的清香与甜蜜融入了清凉冰爽的冰沙之中,然后在口中慢慢化开的感觉真是美妙到了极致!麻辣烫料足味厚温度高,在动辄-30℃的漫长冬季里最是暖人身心。有一次和同学去的太早,店家还未开伙,我们甘愿等一个小时,就为了吃到这麻爽香辣的味道。那家店没有煤气罐没有天然气,用的还是灶火柴芦。那日天空铅云密布、积雪尺厚,店内却温暖如春,柴火哔啵作响,烟火气十足。现在回想,那场景颇有“清晨天欲雪,能吃一碗无”的江湖情致。春秋之时,晚自习之前和同学结伴吃牛肉面,我和其中一人比赛谁更能吃辣,于是争相往自己的碗里倒辣椒油。原本清鲜明澈的汤底,被我们糟蹋成了一片火红。那家店中牛肉面的味道倒是无甚特别(可能也是被我们折腾的吃不出原味了),我怀念的,其实是年少时的活泼与无忧。
若是说活泼与无忧,便想起了童年每到春夏之时,便去山间野地里采摘的蘑菇与野果的时光。那时我们几乎就住在山脚下,枕山而居、逐河而嬉,虽身处红尘之中,却又仿佛幽居隐地,真可谓不啻仙人之境。每到春雨初霁,我和发小都会提着小篮子上山采蘑菇。那些不知名的蘑菇,油黄色的、白玉色的、圆润如球的、平展如掌的,我们都会采摘下来,回家之后让妈妈们洗净晒干,或汆汤或炒食,或包馅或油炸,那一篮小蘑菇,可以变着花样做好些天的蘑菇宴!还有田间地头林木中的各种小野果,像是蓝莓与小草莓,我们随时爬山、随处可得、绝对天然、百分百有机!每一种浆果,都色如宝石、果肉饱满、汁液充盈、酸甜可口!将果实放在齿间一咬,必皆“轻质触必碎,中藏半泓水”!如今想来,童年时期,天之厚我,可谓至矣!
忆当年野蔬村酿,想如今各国通吃。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的口味早已经变宽了、变杂了,包容性更强,也几乎不挑剔了。“东辣西酸南甜北咸”,全国各地的主要菜系,有特色的算是吃得七七八八了。世界各地的美食,虽不能说惯吃常吃,但欧美、日韩、中东、东南亚等地的食物也品尝了若干。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美食国界变得模糊,人们的口味也逐渐趋同。我身体中并没有娇气的蛋白酶、也没有必须通过吃家乡菜才能中和过来的PH值、我肠胃上的大门也一直洞开无需童年食物的编码作钥匙。我的心中,并没有那一碗非它不可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我想,当我不再执着家乡的食物时,就是我真正远离故土的开始吧。我已经离家太久,离家太远了……
(全文完)
本文作者“我今欲去一地方”,现居杭州,目前已发表了17篇原创文字,至今活跃在豆瓣社区。下载豆瓣App搜索用户“我今欲去一地方”关注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