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子科技大学资环学院定量遥感团队周纪课题组在卫星被动微波与热红外遥感信息处理和参数反演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他们在遥感领域顶级期刊《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一区期刊,影响因子7.319;为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ISPRS会刊)发表了题为"Estimation of 1-km all-weather remotely sensed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based on reconstructed spatial-seamless satellite passive microwave brightness temperature and thermal infrared data"的学术论文。课题组博士生张晓东为论文第一作者,周纪教授为唯一通讯作者,电子科技大学为论文第一署名单位。论文合作单位包括马里兰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卫星被动微波遥感信息重构方法,基于频谱分析和多源遥感信息的时间标定,发挥我国风云气象卫星微波成像仪数据的优势,有效填补了国际上两颗重要的卫星被动微波遥感传感器AMSR-E和AMSR2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观测数据缺失,使得卫星被动微波遥感数据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无缝"。在此基础上,融合被动微波与热红外遥感数据,成功重构了2003-2019年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空间分辨率为1公里的逐日全天候地表温度。该成果不仅有助于解决青藏高原等多云雾地区卫星遥感地表温度缺失的问题,还可有效提高卫星被动微波遥感数据产品的时空完备性。
美国MODIS反演的地表温度(左)与本研究反演的全天候地表温度(右)的对比
近年来,周纪教授课题组围绕多源遥感数据的全天候地表温度重建与反演,在遥感领域顶级期刊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等发表了多篇论文,已在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等平台向全球发布了一系列地表温度遥感科学数据集。部分研究成果已成功用于第二次青藏科考、川藏交通廊道地质灾害监测模拟和国防等重要领域。
延伸阅读:
进入二十一世纪,地球的资源与环境面临空前未有的全球性挑战,相关学科的发展也得到了全人类广泛的重视,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包括地球科学各个分支的交叉与融合,也包括地球科学与其他学科门类的交叉和融合)正是这些学科在新世纪发展的主旋律之一。为了适应地球的资源与环境相关学科与电子信息交叉融合的需要,将电子科技大学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学科优势服务于地球科学相关学科的发展,培养一流的地球科学与电子信息交叉复合人才,电子科技大学于2012年新建了资源与环境学院,著名遥感专家李小文院士担任首任院长。
资源与环境学院坚持以电子信息为手段,以解决地球科学的难点科学问题为目标开展科学研究,注重与地球科学相关行业单位开展深入合作研究和国际合作,现已形成三个具有电子信息特色的地球科学研究方向:复杂环境定量遥感 、智能深地探测、生态环境监测,推动"电子信息+地球科学"特色科研的发展。学院自成立以来承担的相关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863项目等国家项目、国防科学研究项目和各种横向课题,还参与了973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近三年年度科研经费3000余万;近三年累计发表SCI检索论文近100篇,二区以上论文占总论文的比例逐年提升;多名教师曾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
关注"电子科大本科招生"头条号,获取更多关于985、211、"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电子科技大学最新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源:电子科技大学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