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描写如何写好文章的诗』如何写好环境描写…

  【九嫂写作体验】#萌新作者进阶计划#作业


怎样把文章诗词写的更有意境

  

  首先说,作品的意境是作者情怀的文本体现。就是说,你要写出深远的意境,你首先必须要有深远而美好的情怀。

那么,什么是美的情怀呢?我就不掉书袋了,来直观的。   

第一,你必须富有正义感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观”要正),而且你的心质还应该是纯真的,而不是世故的或者阴暗的。这里的纯真和单纯无关,是指的心地的襟怀坦荡和光明顺畅。现在我先用鄙人一首不算诗的诗行来说明:

    想起美来

    好似站在泉边

    恨起恨来

    恨不得举起刃尖

    觉得幸福了

    是躺在了蜜罐

    鼓起勇气了

    能笑过火海刀山

    □□□□

    诗人 你心的纯真

    恰似三岁幼童

    也似竹笋刚冒出的尖

    是高山下的小溪

    毫无城府话语潺潺

    □□□□

 (——摘自九嫂:《诗人,你心的纯真》

第二,你要具备美的心地、丰富情感和深远的联想力,善于发现美和感觉美。这里单独说出深远的“联想力”而不是丰富“想象力”是指“联想力”犹如有线的风筝,是在有感而发的有机联系的联想,而非天马牛不相及的乱发想象。联想力的丰富我随便举一个例子:

如:

我的心路

  源于史前的小树

  就一株——

  萌生于荒野

  探身向水淖的弱木

  汲水立土,受光蕴绿,

  生命的向上与繁衍

  是最原始最本能最自由的幸福

□□□□

  美丽的基因,

  在每一个生命体遗传

  牡丹盛开、白鹤丹顶、孔雀华羽

  多彩多姿的律动中

  永未变异的是美丽的追逐

  我的心路

  驾五色祥云沐七彩阳光披姣白夜幕

  往返于仙凡穿越于今古

  情不自禁设身其境

  悲喜哀乐着主人公美丽的感悟

  □□□□

  我欲流连上古,

  观——

  密林阡陌君子的猎舞

  篱边菊旁窈窕的淑女

  艳阳高照

  凤求凰情动莺歌燕舞;

  我曾伫立溪畔,

  醉——

  春雨如酥桃红柳绿

  薄纱轻雾中

  隐约回荡西施的笑语

  山前竹林后

  范蠡弄舟惊起一行白鹭

  □□□□

  我欲寻觅那个古渡

  走访那个心灵乐土

  风和、日丽、田间路,

  稻香、花艳、泉水舞,

  平等、安详、人和睦。

  桃花丛中耕牛,

  翠山屏前茅屋,

  丰收的篝火,

  欢乐的歌舞

  啊!陶渊明的王国里

  洋溢着最真挚朴素的情愫。

  □□□□

  我的心路

  匍匐于神州八千里山水

  溪水平,群鸟升

  群山静,泉独语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文人墨客风骚千古。

  ………

  美丽的基因,

  在每一个生命体遗传

  牡丹盛开、白鹤丹顶、孔雀华羽

  多彩多姿的律动中

  永未变异的是美丽的追逐

  □□□□

  我的心路

  驾五色祥云沐七彩阳光披姣白夜幕

  往返于仙凡穿越于今古

  情不自禁设身其境

  悲喜哀乐着主人公美丽的感悟

  密林阡陌君子的猎舞

  菊旁泉边窈窕的淑女

  艳阳高照

  凤求凰情动莺歌燕舞;

  ………

  我的心路

  匍匐于神州八千里山水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文人墨客风骚千古。
     ………

   (摘自鄙人随机心思录《美丽新路》)。


  这几十行诗歌是不成器的作品,我一直没有公开,我再次公开是想说明,丰富情感情形下,物象就会丰富,以及美好的情怀和易发的历史联想和感悟。当然,历史情怀还需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的积累。

  还有,瞬间而不是刻意的联想是需要灵感和具备丰富的生活体验的即阅历的,往往是痛彻体验的有感而发,而不应该是空洞乏味的。

  如:假如看到一朵花儿凋落,你会想到什么?我举出一个例子:

  

   《花儿落溪》


    花儿落溪

    馥郁骤然降临于水

    拥塞了清凉的小溪

    浸透这一截

    绽放和凃败的交替

    □□□□

    花儿落溪

    特写瞬间惊诧后的对视

    落点,临界将来与曾经

    定格为一幅水彩的立体

    艳红一点与苍白底色截然对比

    □□□□

    花儿落溪

    涟漪在空旷的寂静里

    放大了一声悠长的叹息

    相知与无猜的和声戛然而止

    只是,陡然间

    颠覆了懂你与陌生的比例

    □□□□

    花儿落溪

    飞溅最不屑的水珠

    你的释然稀释了你的惋惜

    固守的,是嘴角微笑

    嬗变的,是眼角泪滴

    □□□□

    花儿陡然落溪

    我们,同时收回余光

    ——惊诧的对视

    永恒的誓言被瞬间的背弃蹂躏

    曾经的会意与现在的恍然大悟

    都变得毫无意义

    一朵娇艳远去

    微澜速复于平静

    吞噬了许多冗余的解释

    (节选九嫂获奖作品《花儿落溪》)

  “花儿落溪”只是一个很平常的物象,但是或许许多人视而不见,但是我看到后就马上联想到了情殇。于是,许多意境勾连而出。就把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引申到了“一方”突然提出“分手后”的另一方的感悟。形象、贴切而深刻。比如,林黛玉看到花般凋零就去葬花,是在其承受着巨大的心灵创伤之后的同情心的迸发和特殊人物的特殊举动,所营造的极度悲戚的意境。这,当然是在典型人物的前提上的。假如,你没有对人物的前期塑造,你现在去葬花,就会被人笑痴了。

大家很容易看出来一个人的情怀是品德、文史修养、艺术想象力和感情厚度及其价值观的综合反映。

当然,写出意境还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具备必要的文字表达能力。

  因此,要写出意境不是一朝一暮就能实现的事,您要从各方面日积月累。



  一、什么是意境?意境的含义?

  《辞海》里说:“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

  《人间词话》里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我们常说,文章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

  先说物境。物境就是客观主体(在理论上说是“物象”,也就是我们所要描写的对象)的描述,也可以说就是物质的景色,包括观照客体(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

比如说我们写月亮,同是一个月亮,有人看的是月色皎洁的银光千里,有人看到的则是月半弦勾起相思情,而太白老兄则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同是李白有时还能看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总之,即使是物“境”就不能是物“镜”,不能生硬地“照相”过来,直板描述过来就算是完事了。物、景是主观体验的观照,肯定是因事而观,必然带有主观倾向而发感受。你要把这个主观感受写出来才算是有了第一步物境。

王昌龄《诗格》里说:“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我们置身于景中之前,肯定不是梦游出来看景,注定已经带了某种主观感受,我们以此主观经验来看、观、思,并且生动传神地表达出来才是写好了“物境”。

情境 把个人的感情,情绪,见解,理想等思想的东西,提炼,引申,表现出来。“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就是这个意思。

再说情境。情境就是对观照客体的主观感受。你赏景、观月,不可能就是为了瞪着眼直直地看而看,没有丝毫的心理体验。这个心理体验,肯定会有带着你预设的心理情节而随机产生的情绪加深或思维“结论”。这种已经加深的情绪或思维结论就是“情境”。还是举“观月”的例子。有的人看到月光皎洁,可能回想起“月光下的风尾竹”是那么的朦胧含蓄,可能就会联想起美好的往事;有的人看到月半弦勾起相思情,就会旷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祈愿;李白兄,因经常远离故乡,思乡之情早已淤积在胸,自然而然就想到了“低头思故乡”(当然,我以前在《中国古诗词最高水平35首》里曾经说过,其实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稍浅薄的诗作,就是他只是简单地“物境”化,而缺乏更深远的“意境”);老先生的另一首咏月光的就好,看到月亮,联想成“对影成三人”则更加浪漫,由于月光的清冷,顿生孤独之情,或许而发散出“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情绪也未可知。若是杜工部,或可尤发“今日月光明,明日无喜雨”,再生发出“石壕村”哭声的忧国忧民情怀也不是不可能。于是,“情境”油然而出。



  三说意境。主观体验加上主观感受而生发的感慨或结论或引申联想就是文章。而所谓“意境”就是这种文章的审美强度,是以语言文字的物化形态荷载着的作者的心灵世界的作品感动力。

也就是王昌龄所谓的“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就是说,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的空间,亦或是客体的情境与意象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综合的审美境界,有些境界是只能意会而不好用语言再表达了。

二、怎么营造或者说写出好的意境。

  先举一个本人拙作:听交响乐《江河万古流》感怀:

      ………

    浊浪万里

    道不尽男儿英雄气骤

    挽长弓气吞如虎,浩气贯长虹

    清波千顷,

    掩不住英雄多情万缕

    猛回首,剑眉下竟有热泪横流

    边关烽烟落日红

    静听衡阳雁归声,

    伴江河千徊百折,悠悠

    ………



  其实,弊作写的并不含蓄,也不太符合现代诗的要求,我在这里只说其由“听”而生发出的历代爱国英雄的悲壮情怀。

再举一个例子:“天地空旷,是四大皆空还是注满了冷光?
思想抓不住一颗星,满是彷徨”(摘自九嫂《品味孤独》)。当然这个孤独的意境是不太健康的情绪,但是是本人一定时期真是心绪的反映。

再如:节选鄙人的一首习作《站在水墨的桥头相望》

扬眸,

是想把情长止于月亮,

才知,

春雨也悲怆,

背对一束久梦的目光,

却如芒。

□□□□

你我,只间隔着一阕怅惘,

不忍转身,去伤害

那一丛烁如目光的海棠。

无际的渴望长成草荒

都穿进一线秋水,去想象。

□□□□

早已读熟了

那溪浅浅的忧伤

垂柳的缠绵,

荷花的馨香,

也让水墨色的桥头

染了蜡黄。

箫声渐微,我就知

你青丝遮目,

垂首坐在

那块婉约的青石板上。

………

这就是借用桥头的刹那凝思,营造了一种爱而不能的忧伤,爱的距离的审美感受。或许,那位女主并不在现场,但是作者想象她心思沉重,怎么沉重法?“你青丝遮目,垂首坐在 那块婉约的青石板上。”。



有时,状述出好的物境,或许不用铺垫情境,也能产生深远的意境。如: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经典民歌,就是真实、生动地层现了塞北草原辽阔苍茫的北国风光,与江南水乡的秀美迥然不同。“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简洁空灵,“风”是动力,有了“风”,由静态的美转化为动态美,就是没有再阐述情境的情况下戛然而止,却风格浑朴自然,悲壮激越,折射出北方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让读者体验到了深远的意境。

再如: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

其它的,如王安石的《北山》、王维的“空山”分别营造的清幽宁谧、闲适自在的格调和作者惜春的感情,以及禅道寂静的气氛大家很熟悉我就不一一例举了。

最经典的当属顾城的《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就是说,作者要从实显的“境” 营造出隐藏的“意”,需要首先选择适合主观表达欲求的“物境”,描述美好的“情境”,然后营造深远的妙不可言的“意境”,但必须是“情”“境”相连而且“物”有所“值”得“生发情境”,并且物境、情境、意境和谐自然,而非“无事生非”驴唇不对马嘴。

营造意境贵在含蓄不能直接表露,更不能直接灌输,而在于基于气氛渲染之后让读者的“被动”感受,然后的“主动联想”,是言在此“物”,情发“旁边”,氤氲漫天,思想则浪漫开来的产物。

意境的营造还要注意目的的“真”、“善”、“美”。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志”要正能量的志,而非阴险狡诈的“谋”。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描写如何写好文章的诗,如何写好环境描写,如何写好心理描写,如何写好场面描写”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