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国家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也越来越重视,研学旅行工作也在持续发展,各大研学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诞生,许多传统旅行社也纷纷开启转型模式。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研学旅行涉及到教育教学、专业培训、户外体验、安全防范、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基地营地、第三方确认、保险行业等许多部门,影响范围不可小觑。
研学头条作为研学旅行行业的新媒体,我们这次也有幸采访到了中国关工委健体中心核心素养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谢英新。
1
从您的角度角度看
您认为中国研学行业处于什么阶段?
我参加过很多研学旅行的会议,也听过很多老师讲解关于研学旅行的认识和经验。我个人感觉大家对研学旅行目的目标的理解还是不够清晰。对于研学旅行的认识,我们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见过一些研学路线、研学任务、研学课程等都是设计好了的。不管是小学、初中、高中,都是研学旅行机构、学校、老师们,代替学生们把一些事情做完了。实际上我们中国孩子最缺的就是经历、经验!在我看来,国家出台研学旅行政策,其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孩子们在各种研究学习过程中,增加他们的经历、体验。这是研学旅行的核心目的。可是各种各样的研学课程大家都做了包办代替。孩子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整理好东西,带上吃穿用具,上车就就睡觉,下车就拍照,旅行回来之后记录的研学过程,也都像流水账一样,没有任何创新突破的感悟。
之所以我说研学旅行是在包办代替,是因为应试教育导致一个严重的后果——绝大多数中国学生高分低能。国家早就看到了这个情况,因此十九大提出发展素质教育,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发展素质教育,教育部2019教育工作重点提出发展素质教育。我们国家的整体趋势是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研学旅行可以包含在社会实践课程中,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手段。
2
能否谈谈什么是素质教育?
研学旅行和素质教育二者又有何联系?
素质教育这个词已经提出几十年了,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意义。为了理清基本概念,我大致把素质教育分为3个阶段来阐述问题。
第一个阶段:国家在1979年、1982年开展了两次全国范围小学生的身体普查,发现小学生出现“小四眼”、“豆芽菜”体质,90年代之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升,又出现“小皇帝”、“小胖墩”。因此这个阶段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眼保健操、广播体操已经十数次更新迭代。这个阶段的素质教育可以称作身体素质教育。
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之后,江苏无锡一家学校发现学生“大背头”、“喇叭裤”、“流行歌曲”、“奇装异服”等等不良习气,因此规定学生的语言、行为、着装。共青团中央做了综合、加工工作。1981年2月,国家九大部委联合发文向全社会倡导“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所以我把这个阶段的素质教育称作行为与精神文明素质教育。
第三个阶段:1999年高考招生人数是108万,高考扩招之后2001年招生人数275万。两年时间多出167万的学生来,大学里出现一个紧急情况——没有老师教。因此当时大学做了一个动作,把品学兼优的学生留校任教。这些学生自己的知识还没学透,回过头来就去教学弟学妹,这时候教知识就出了问题。这个时候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凸显。另外一个更为深入的话题是学术上的“近亲结婚”——各校之间的理论体系没有杂交优势。
我在研究素质教育理论时看到一个典型案例“硫酸泼熊”事件。2002年清华大学刘同学小时候听说“笨狗熊”,长大后读生物学的书,说狗熊很灵敏。有一次刘同学买了火碱兑上水,跑到北京动物园往熊身上浇,他先后三次去北京动物园,用硫酸、火碱浇了五只熊。这件事曝光之后引起全国媒体巨大轰动,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指责他高分低能。
刘同学1980年生人,当时只有21岁,已经通过研究生考试。据听说刘同学现在在某科院研究所里做研究员,相当于教授职称,是一名准科学家。
高分低能不是指的智力能力,而是有另有所指。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中“能力”的定义是“某人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
能力的主观条件包括知识、经验、技术;
能力的客观条件包括资料、工具。
应试教育就只教了能力当中的一个条件——知识,学生缺乏经验,没有技术,不会查资料,不会用工具。能力有5个条件,我们的学生缺了4个,因此高分低能就是必然现象。
近几年教育政策发生改变,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广州等地都出台了开展社会实践的活动通知,社会实践进课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学生在能力当中的经验条件。研学旅行的目的也是如此。可是我发现有很多的研学旅行课程,都已经设计好了研学路线、研学课程、研学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孩子们应该自己动手做事的机会。
我想说的是研学旅行这件事。只有两类性质的事情是学生不能做的。
一是救援,假如旅行过程中孩子们发生意外情况,只有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或救护人员才知道怎样救人。
二是医疗救护,假如孩子们出现紧急情况,需要医治,也只有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或医生才能处理。
至于研学旅行学习目标设定、地点的选择、行程的规划、导游词讲解等等,我觉得这些孩子都能自己动手设计,而我们现在所做的大部分工作恰恰剥夺了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
研学旅行活动过程中技术含量最高的部分,就在于如何给学生设计研学活动中各种各样的任务,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接受挑战,自觉自发地接受任务,进而完成整个研学旅行的总体目标。这就需要有技术纯熟的研学导师,全程跟踪指导学生设计任务目标,把控研学旅行过程质量。最终把学生引向获得研学体验、思想启迪、人生感悟等等深度思维境界。或者至少是补充了单单只学习书本知识的不足。因为要给老师们备课研课,我就曾经去过醉翁亭、黄鹤楼、苏州园林、李白故里、苏轼三苏祠等很多地方,登过《观沧海》的碣石山,还到过《陋室铭》里“山不在高”的天中山,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
3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
您认为中国研学行业推进主要的阻碍有哪些?
研学旅行政策的出台,目的是鼓励家长、老师带着孩子走出去多多实践获得经验。我听说北上广深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研学政策,会有一些补助给到学生,剩下的部分由家长承担。这样的通知发下去,家长就有愿意积极参与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没有研学补助的,这个文件通知就不好正式下发。因为教育局、学校不愿意担责任。担什么责任呢?就是向学生、家长乱收费。在研学旅行政策之前,教育部曾经三令五申出台政策治理教育乱收费现象。所以教育局、学校即便理解和认同研学旅行的目的意义所在,在行政推动层面也有所顾忌。
另外家长老师们还有一个共同的担忧,孩子们都出去玩了,会不会耽误考试成绩?虽然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但是家长和学校仍然无法改变“分数至上”的观念。考不上重点学校,研学旅行开展的再好也没有作用。老师学生要拿出时间去死记硬背、刷题占分,分数是非常现实的,是各级教育系统、各级教育局、学校老师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这就导致了绝大多数家长和学校不看好研学旅行这件事。什么时候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形成科学体系了,社会实践活动这一项的权重高了,或许研学旅行行业会更好过一些。当然未来要出国留学的学生和已经占坑的优秀学生等等有出路的学生例外。
4
您对中国研学行业人才梯队建设
有什么好的建议?
我觉得需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要通过培训提高各级管理部门负责人、学校、老师、家长等人对研学旅行的认识。通过培训讲清楚研学旅行是怎么回事,素质教育是怎么回事。通过培训让大家认识到研学旅行可以补充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足,补充课堂教学、社会教育不足,补充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不足。我在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培训中讲到研学任务设计的话题,这是一个技术活,需要研学旅行导师熟稔任务设计,引导。
还有一个重要的话题是研学导师的认证,至少在目前,研学旅行这个行业还没有规范。
教师持证上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中有明确规定。
导游员资格证也有相关规定,由国务院旅游行政部门颁发证书。
但研学旅行导师的认证的认证和管理还处在混沌状态。混沌的原因就是大家都还没搞清楚研学旅行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一回事。
研学旅行行业想要发展起来,还需要教育管理部门进一步补充对“乱收费”的解释,建立和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同时教育质量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也要跟上,增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一项的评价权重。如果单纯只为了完成任务而开展研学旅行,研学旅行的本意将被误读和扭曲,教育成本陡增,势必造成教育资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后记:正如谢老师所说,研学旅行是一种有助于孩子们积累经历经验的学习方法,我们要清楚认识到做这件事的意义所在,要理解孩子们在应试教育中的缺失,理解国家政策目标宗旨,这样在设计教育活动研学旅行课程时,就能有的放矢,补上学生能力当中的经验条件,补充应试教育不足。
研学头条作为研学旅行专业的新媒体,我们通过对“研学人”系列的专门访谈,让不同的专家发表不同的观点,提出不同的建议,其目的是为了让大家进一步把握中国研学旅行的正确方向,共同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研学旅行事业,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文章整理至公众号研学头条,研学头条带你发现研学旅行的乐趣,关注研学头条的那些人和事儿,每天为你献上研学旅行的最新消息、政策、行业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