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在中国大陆上映的电影《魔兽》,不到一周就已经斩下了10亿人民币票房。当影院的大屏幕上出现泛着幽蓝光芒的暴雪公司的logo时,场下的欢呼和掌声足以证明《魔兽》经久不衰的人气。对许多人来说,《魔兽》是恣意青春,是热血岁月,无论何时,只要听见那句“For the Horde!Lok’tar Ogar!”(为了部落,不胜则亡)就能瞬间燃起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澎湃的激情。
作者 吾云
等等——“为了部落”不难理解,可是“Lok’tar Ogar!”这个看起来并不像英语的句子,是怎么翻译成“不胜则亡”的呢?其实,这是魔兽世界中部落通用的兽语(Orcish),“Lok’tar”的意思是“胜利”,“ogar”的意思是“死亡”,两者并举,用来表达不胜利毋宁死的精神。
《魔兽世界》游戏中有一个有趣之处,如果你不是来自部落,而是来自联盟,那么部落的人说话时,在你的面前显示的是一堆乱码,反之亦然。在电影里也表现了部落和联盟间语言不相通的情况,比如当霜狼氏族的兽人杜隆坦想和暴风王国的人类国王莱恩谈判共谋时,就需要同时掌握兽语和人类语言的半兽人迦罗娜从中翻译。哪怕是同样生活在一片大陆的兽人和德莱尼人也无法相互理解,电影中悲惨地成为邪能燃料的德莱尼人向兽人求情,也得通过“翻译官”迦罗娜的帮助。
像《魔兽世界》这样主题宏大、线索繁复的游戏,不少种族部落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这样设定起来,但是真要实践起来,到哪里找到这些听起来看起来和一般语言大不一样的语言文字呢?想要为游戏中的人物配上恰如其分的语言,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是就地取材,从古籍里搜索线索,去异域中寻觅灵感,把这些来自古代语言、方言、土著语言里的素材通过一定规则拼接成几句话,就足以生成一种看起来挺唬人的“新语言”。文字系统也是类似,如果嫌拉丁字母太普通,那么西里尔字母、玛雅文字等都是好选择。
当然,有人不满足于拼凑,一定要为了虚拟角色发明一种能在现实世界中站得住脚的语言,那就真真是一个浩大的伟大的工程。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音、词汇、语法等都要考虑得面面俱到,绝不容易。这件事情自然难不倒写下《魔戒》的西方奇幻鼻祖托尔金,他为书中的精灵族发明了精灵语(Elvish language),其中最著名的是昆雅语(Quenya)。托尔金除了是伟大的作家,也是一名语言学家,他掌握拉丁语、希腊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芬兰语以及许多印欧古代语言,不过他说“昆雅语的素材多样,但是自成一体,不太像任何一种我知道的语言”。人类的迁徙总带来语言的分化,形成方言或新的语言,昆雅语也不例外,随着精灵的分化,昆雅语也形成了梵雅方言和诺多方言等。不过要说《魔戒》电影里让人印象深刻的奥兰多·布鲁姆饰演的风度翩翩的精灵王子,他说的可不是昆雅语,而是托尔金为《魔戒》发明的另一种精灵语:辛达语(Sindarin)。为了精灵这中土最迷人的种族,托尔金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构建他们的历史和文化,甚至为他们创造了新的语言,足见其用心。
要说影响最大的、为虚拟角色创造的语言,当属上世纪末为了美国著名科幻大IP《星际迷航》创造的克林贡语(Klingon,克林贡语写作tlhIngan Hol)。其发明者是美国语言学家马克·欧克朗(MarcOkrand)。为了让这种语言听起来就不那么“人类”,欧克朗采取了许多手段。就拿克林贡语的语序来说,采用的是现实语言中罕见的“宾语-动词-主语”顺序。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看,一句话里主语宾语动词的位置怎么摆,是区分语言类型的重要特征。在一项针对世界上近1400种语言的调查中,使用“主语-宾语-动词”顺序的语言最多,有565种,这其中我们最熟悉的是日语;使用“主语-动词-宾语”顺序的语言次之,有488种,我们的母语汉语以及使用范围最广的英语都位列其中;而使用和克林贡语相同的“宾语-动词-主语”顺序的语言少得可怜,只有11种,当然比这类语言还少的是“动词-主语-宾语”这一类型,只有区区4种语言。
《星际迷航》超乎想象的影响力加上语言学家专业用心的创制,让克林贡语享受着几乎和自然的人类语言相同的待遇:谷歌翻译支持多种语言和克林贡语互译;Linux操作系统和国际互联网将克林贡语作为其支持的语言之一;克林贡语也是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承认的语言之一,语言代码为tlh……除了这些官方的认可,来自民间的力量也是不容小视,星际迷们不仅自己学习热情高涨,甚至有一个叫做d’Armond Speers 的人让自己的儿子把克林贡语当做母语来习得,让孩子成了克林贡语和英语的双语者。
如果你觉得学英语、学法语、学日语、学韩语都不够时髦,学拉丁语、学希腊语、学梵语又太困难,那么不如试试学习独特又小众的昆雅语或者克林贡语,或许会有不少奇妙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