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西天取精】玄奘大师:西天取经历尽千辛万苦,舍身求法,矢志不渝,千古一人

一千三百多年前,一位大唐僧人,违抗朝廷禁止出境的规定,混在一群逃荒的饥民当中,悄悄从长安出发,踏上丝绸之路,西行五万里,到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因为他的缘故,大唐的声誉远播万里。

在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面临的是各种妖魔鬼怪。而现实中玄奘大师西行取经,所面临的却是官府的捉拿和严酷的自然环境。

01

玄奘俗家姓名为陈祎,公元600年出生于河南洛阳一官宦世家。祖上曾出任太守,父亲陈慧曾做过县官。

玄奘10岁时父母因病去世,玄奘跟着二哥到洛阳净土寺开始学佛,由于年龄尚小,只能做一个童子。

隋朝时期,国家为了保证军队和种田的需要,严格控制僧人的数量,考僧人比现在考大学都难。

玄奘13岁那年,隋炀帝突发善心,在洛阳选拔14名僧人。小玄奘当时13岁,还不够考试条件,考官见其相貌堂堂,询问后发现还是名门之后。

”你为什么要剃度出家呢?”

”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意思是将佛教发扬光大,广度众生。

考官觉得这孩子的气度非凡,将来一定会成为佛门里的伟大人物。

尽管玄奘年龄小没有参加考试,但考官还是给了玄奘一个珍贵的名额,同意他出家。

02

玄奘19岁那年,和二哥长捷法师

来到长安,四川等地四处游历,到处听讲,得到了很多名师的指授,声名鹊起。

玄奘出家8年后,正式受具足戒,戒律250条。受戒以后,玄奘具有了”比丘”的资格,国家正式承认是官方认可的僧人,可分得30亩地。

受戒后的玄奘道行更加高深,但玄奘并没有迷恋自己在四川取得的成就,再次回到长安研习佛法。

唐朝时期的长安是国际化大都市,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人都云集在这里。

玄奘在长安听了印度高僧讲经,大大拓展了他的眼界,感受到佛学发源地的魅力。

印度高僧告诉玄奘,印度有一个叫那烂陀的寺院,是研究佛法的最高学府,有一万多僧人在那里学习,那烂陀寺有一个叫戒贤的高僧,通晓一切佛法经论,是当世的佛法大师。

瞬间,仿佛有一盏灯照亮了玄奘的心田,他决定前往印度,在佛教的发源地寻求佛法的真谛。

当时的唐朝,正逢开元初年,国基未定,边疆不安宁,朝廷禁止国民出境,也就是不发出境通行证。

但玄奘的决心已定,他一边在等待合适的时机,同时偷偷的为西行做准备,到处找外国人学梵文,并积极锻炼体力,好应付西行时的各种困难。

03

玄奘28岁那年的农历八月,长安城因霜降造成了饥荒,朝廷允许百姓到有收成的地方去就食。

对于玄奘来说,离开的机会来了。他混在成群结队的饥民当中,偷偷离开了长安城,走上了西行求法之路。

玄奘走的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他从丝绸之路北线绕道中亚,先向西,经过现在的吉尔吉斯坦,乌斯别克斯坦等国,再南下到阿富汗,巴基斯坦至印度。

玄奘从长安出发到达第一个边关城市凉州,当时凉州军事行政官接到密报,”有僧从长安来,欲向西国,不知何意。”

当时他们找到玄奘,勒令他打消西去的念头,往东返回长安。

玄奘当然不会返回长安,他下定决心潜往边关,在当地佛教领袖慧威大和尚的帮助下,隐姓埋名,昼伏夜行,沿着河西走廊一路往西来到了瓜州城。

在瓜州靠一个胡人的帮助,玄奘骑着一匹瘦老赤马,渡过了水流湍急的葫芦河,离开瓜州,准备偷越国境。

04

作为一个没有出境通行证的人,首先要设法偷渡的是名声显赫的玉门关。

为了绕过玉门关,玄奘先要偷越重兵把守,关卡重重的边关五峰,每一峰都有重兵把守,五峰之间是荒寂无人的大沙漠。

夜晚,玄奘偷过第一峰,在取水时被守关将士抓获,好在抓获他的指挥官也是佛教徒,不但放他过去,还带他绕过了两峰。

第四峰指挥官和第一峰是宗亲,玄奘也很顺利的通过了。

指挥官还帮玄奘绕过了第五峰,进入了八百里瀚海《 莫贺延碛》。

这是一条古代丝绸之路主要的通道,在今天的甘肃瓜州和新疆哈密之间,上无飞鸟,下午走兽,复无水草,称为死亡之地。

走了100多公里后,玄奘迷路了,慌乱中还打翻了装水的皮囊。沙漠里无水,他觉得已经不可能走出八百里沙海了。

想起自己的誓言:”若不抵达印度,绝不东归一步。”

玄奘在至少四天五夜滴水未进的状态下,靠打坐维持体力,但最终陷入完全昏迷当中,生命正在远去。

夜晚。罕见的陈阵凉风,使他在距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又站了起来。用最后的力气向西挺进。

奇迹就在这个时候降临了,筋疲力尽的瘦老赤马发现了水源,池水甘甜,清澈如镜,是这匹识途的老马,最终拯救了玄奘的生命。

玄奘九死一生,凭着他的坚定信念,最终走出了莫贺延碛。

走出沙漠,玄奘还经历了一百一十个国家,五万里行程,历经重重磨难,最终到达心中的圣地那烂陀寺。

05

公元631年秋天,在经过整整4年的艰难跋涉之后,玄奘终于抵达西行目的地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鼓声震荡在天空,宣布中国僧人的到来。

在佛教史上,那烂陀寺是最具盛名的学术之地,玄奘在这里整整学习了五年,之后又云游印度各地,经过几次辩经以后,他的名望已经传遍了整个印度。

在他准备回国的时候,那烂陀寺

收到了一封邀请信,东印度的国王召见玄奘大师,请他讲经。

同时,威名显赫的戒日王也征召玄奘。印度两个最有势力的国王,互不相让,一场战争似乎就要开始。

戒日王兵强马壮威震印度,压力之下,东印度国王最终屈服了。

戒日王与玄奘见面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召开全印度的教宗学术辩论会,辩论会的论主是来自大唐的高僧玄奘,戒日王本人担任辩论大会的主持,全印度各个教派的智者和大德都必须参加观看中国僧人讲经,并针对他的观点进行辩论。

这是印度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讲经辩论会,除了戒日王和东印度国王,还有十八位国王到场,僧人到会者几千余人。全印度的高僧大德都到了,他们或博学多识,或口才出众。

大唐高僧玄奘登上宝座,开始阐述自己的观点。根据印度的规矩,辩论要设定奖惩制度,作为论主的玄奘主动题出,如果有人能够破解他的观点,一定斩首相谢。

没有人想到中国人不给自己保留任何退路。戒日王派人将玄奘的论点抄写了一份,悬挂在会场门口,等待有识之士批判。

辩论大会上,玄奘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在耐心等待对方发难,然而整整一天过去了,竟没有一个人报名挑战。

五天过去了,辩论者仍然没有出现。接下来好多天过去了,还是如此。

玄奘10岁开始学法,青年时期遍访中国名师,自西行以来,15年间研读各家经典从未停歇,加上无与伦比的语言天赋和个人魅力,玄奘已成为佛教历史上名副其实的大师。

公元66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六百五十七部佛经带回大唐。此后二十年,他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献给了译经事业,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共译出佛教经论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五部,占据整个唐代译经的一半以上,是我国译经史上的一大壮举。

玄奘大师是我国佛教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他超于常人的意志力和对信仰的始终坚持令人钦佩,他代表的是一种精神,鲁迅先生称他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公元664年,高僧玄奘圆寂于陕西玉华寺。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西天取精”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