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的粉丝文化发展为自黑的草根文化,又迅速发酵成共同制造一起大事件的文化。这和社交网络用户定义自己的方式极其相似。最初以信任为底层机制的社交网络,在时间货币不断积累的情况下,发展出了用“买买买”来定义身份的新方式。
现在,新一代“年轻人”在继续崛起,被认可的需求可能再度发生变化。英三嘉哥观察到,在贴吧中新的“年轻人”开始对曾经盛行一时的自黑文化不感兴趣了,甚至连“爆吧”和“出征”这样的大事件也在逐渐淡化,就像曾经年轻的我们如今也不再讨论QQ秀一样。在百度百科,关于“爆吧”的持续更新到2016年4月就戛然而止了。或许未来还会有新的网友提交更新,但持续将近三年多的沉默已经表明这个人群对“爆吧”早已意兴阑珊。
成长起来的新一波“年轻人”开始对“二次元”表达了更为浓厚的兴趣,“二次元”展露了许多新的文化迹象。
回到“出征”和“爆吧”中来,媒体率先在“出征”事件中看到了组织者们将网友分在不同的组别,用以撬动一个大规模的网络事件,这些是典型的强运营。当人群明确时,强运营会率先造就社群文化。
就像许多明星贴吧就明确规定,发帖必须遵守一定的格式,这些约束会对新人造成非常强的影响,最后一路沿袭下来,我们此前在社群分类的讨论中提到了豆瓣小组中的“咆哮组”,每个帖子都必须带上诸多感叹号,就像用户正在咆哮那样,这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一些网站则用强而细的规则约束所有用户,这可以在降低成本之余获得收入,也意外形成了“感谢”文化——每个用户都彬彬有礼。
那么,如果面对不明确的人群,采用“弱运营”风格的社群,如何形成属于自己的社群文化呢?我们回到贴吧中去看看。在百度贴吧中还有许多非常有意思的社群文化,广为人知的有如下几种:
混个脸熟
常见于新人进入贴吧后打招呼、自我介绍等行为,目的是为了融入贴吧。贴吧甚至将用户分成两种,经常互动、打招呼的用户被称为“脸熟党”,贡献优质内容的用户被称为“名人党”。
“新人没人权”
新用户发的帖子即使内容再好,也会秒沉。而12级以上老玩家发的主题帖子哪怕是一句“呵呵”,也会有许多用户跟着回复“呵呵”。关系仍会对用户产生一定的影响。
百度镇楼
用户早期认为,新帖主题上加上这句话就不会被删除,因此大部分主题帖的第一楼都会是这句话。
15字回复
贴吧用户曾认为回复帖子不足15字时,不会累积贴吧经验值,因此故意将一些回复凑成15个字,例如“你们见过这么整齐的15个字吗?”“这么整齐的15个字人家最喜欢了”“他们都说打出15字才是最标准的”“我也没办法因为我要打15字啊”等,没想到意外成为一种文化。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讲述者一本正经地讲述着显然十分荒诞、违背常识、不可能真实的故事。
签名文化
设计个性十足的签名档
贴吧的运营负责人彭梧曾经说过这些文化诞生的原因,彭梧也是知名媒体人,后来加入百度贴吧,负责运营部门。他认为,这和权力是否掌握在用户的手中有很大的关系。
贴吧的权利掌握在用户手中,甚至连吧主(吧主更多是社群意见领袖,而不是权力拥有者)都可以被大家投票罢免,过去几大贴吧中都发生过无数次这样的事。包括我们刚才提到的“帝吧”,吧主更是被更换了数轮,其中几次吧主的变更还在贴吧用户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历史上发生在“李宇春吧”和“帝吧”吧友之间的第一次“爆吧”事件,就和吧主更替有着很深的关联。
与强运营相比,权力掌握在用户手上的主题吧迸发出更为炫目和多样的社群文化,社群文化层出不穷,这一点恐怕连贴吧当年缔造者都没有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