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婚姻情感

中国最后一个朝代,中国最后一个朝代万顺天国百度百科…

新冠疫情以来,全世界笼罩在对立、冲突、分歧、严重不信任的氛围中,似乎二战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形成的全球化、地球村格局有毁于一旦的危险。而中国成为这个阶段扛起全球化大旗的重要力量,在国际场合不断释放维护全球化的信号。可以说,全球化与中国这三十多年的大变革休戚相关,也必将成为迈向复兴道路的关键所在。因此,维护全球化绝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与中国命运紧密联系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当今社会面临的全球化难题该如何破解,也应成为全体中国人都予以关心的话题。

历史是一面镜子,有时候前面的道路看不太清楚时,不妨回到起点,回头看看已走过的道路,看看可以给予我们一些什么启示。这不,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知名汉学家韩森(Valerie Hansen)于2020新冠疫情爆发年所著的《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开端》一书,便是从这个视角出发撰写的专著。读罢此书,你不仅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到一个你不曾了解的古中国和古代世界,而且可以从她所描述的上一个1000年找到一些对我们这新千年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公元1000年,为何那么重要?甚至被认为是全球化的开端?

这恐怕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其实,人类社会似乎每隔1000年,都是非常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如公元1年左右,不仅是基督教历史叙事中耶稣降生之年,恰好是古典时代的一个全球格局分水岭。

在此之前,世界各地的文明依然是在自己原本所属的地区内,建立小范围的多边体系,在此之后,世界各文明都进入了自己历史上的帝国时代。当然,并不是说这一切都是到公元1年就完成了,而是这个趋势在公元1年已经比较明显,不可逆转。

公元1000年的世界,比起公元1年,虽然在生产力和科技、文化水平上未见得有现如今这样突飞猛进的变化,如中国,此时正是宋朝,即将进入全面复兴儒学的程朱理学时期(而且这基本上持续到公元1900年代),但是世界格局也正在瞧瞧地发生变化:

领土更大、人口更多、分工更细的大帝国在世界各地纷纷建立,农业生产得以进入规律化阶段,从而有更多的粮食保证人口不断增长,这就导致一些人可以不必全职从事耕作,进而转为在市场生产商品,成为商人,一个初步的商品社会业已形成。

公元1000年,全世界的人口已经增长到2.5亿人(本书作者预测数据),当时的中国人口约为1亿。这样的人口格局与1000后的现在动辄70亿甚至即将到达80亿的人口规模相比,自然会让很多人觉得人口如此稀少,似乎不值一提。这个人口规模的意义就在于,人类社会到了这样的新阶段:

1、因为人口膨胀,有更多富裕人口会走出原生社会,去往其他地方讨生活,这就为世界各地人口的往来奠定基础。

2、在这样的人口规模下,人类不再满足于也可以不满足于所有的生产资料都由自己生产,各地产品的流通不再是贵族赏赐的稀有品,也有了被商品化的可能,这也是近代国际贸易的基础。

3、人类在全世界进行探险,进入未知领域的时候,不再有“擦肩而过”的可能,必然会发生接触,有人会碰撞,而有人会合作。

因此,韩森选定了公元1000年作为全球化开端的起始年份,也就不是为赋新词随便选择的路标,确实有其独到的历史眼光。

值得一提的是,韩森这本书有100多页的参考文献目录,这当然是非常令人钦佩的治学素养,但是,历史的书卷其实就摊放在那里,都是现成的二手资料,并不需要下地考古。不过,能够从这些历史中找到一条全新的能够将其串联起来的线索,却需要像一个优秀的考古专家一样,能够透过表面看到埋藏深层的隐秘,而这一点不是随便什么人花时间去看目录就有100多页的参考文献就能领悟到的,而这就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与伟大历史学家的根本区别。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这里的全球化并不是也不可能是现代意义的全球化,毕竟那时候还不存在现代全球化所需要的科技和社会甚至交通基础,但是,韩森从历史书卷中嗅到的全球化气息,已经诱人踏入那个陌生的古代世界了。

二、公元1000年左右的中国和世界,到底是什么景象?

世界史有云,意大利一个叫阿美利加的人第一个宣布美洲是一块新大陆。尽管地理学家们也给这块新大陆取名为阿美利加洲,但是人们仍旧说:“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并且一致把“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到达巴哈马群岛”的这一天定为发现美洲的日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普遍被认为是西方终于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开始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于世界的标志,自此后一种全新的工业文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然而,真的是哥伦布或者阿美利加第一个发现(从西方视角)美洲吗?

不然。公元1000年的时候,北欧维京人就出发航行,前往美洲,在可能是现在加拿大东部和格陵兰岛之间的岛屿登陆。这一次登陆,他们还完成了物品交易,维京人获得了当地人的“深色毛皮”,而北欧人也拿出了用羊毛织成并染成红色的布条。

这场相遇的意义是什么?当北欧人遇到当地美洲印第安人的时候,彼此其实是势均力敌的,双方在武器上并无优势,这与哥伦布时代完全不同,那时候的欧洲人已经有火枪和加农炮,在武力面前,就没有什么平等交易可言,显然公元1000年左右的全球化更具有现代人向往的感觉。

与此同时,还有一批北欧人则向东而行,在东欧开辟新的道路,他们就是罗斯人,成为现在俄罗斯及斯拉夫人的祖先。他们与当地妇女通婚,完全融入当地社会,他们形成了一个贸易联盟,并且引入了拜占庭东正教,进而扩展了基督教世界的版图。

这群人利用两边都有亲戚的优势,做的是什么生意?

从御寒角度出发的毛皮贸易自然是刚需,但是还有一类现代国际贸易已经不可想象的刚需也是他们主要赚钱的工具,那就是贩奴。

如果按现代眼光看,这是被谴责的非人道行为,但是在前工业时代,对劳动力有需求,也就意味着奴隶贸易几乎是无所不在的,因此,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奴隶买卖都是“大生意”。

当时的社会,欧洲和中东对奴隶的需要很大,特别是当时的两大城市——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拉克的阿拔斯哈里发帝国首都巴格达,当地居民都会用自己的财富来购买奴隶。

后来,斯拉夫这个词,就慢慢变成了“奴隶”(slave)。

在俄罗斯历史上,伊凡雷帝、斯大林、甚至彼得大帝的历史地位可能都存在争议,但大公弗拉基米尔则毫无争议地被认为是近代俄罗斯的奠基人备受尊崇。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大公就生活在公元1000年左右,并且他就是其父亲军事领袖斯维亚托斯拉夫与一名奴隶所生。

弗拉基米尔大公作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为俄罗斯选择了皈依基督教。这也是公元1000年左右发生的重大事件之一,在这个历史时期,世界各大国都基本确定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奠定了近代宗教版图——这意味着共享信仰的群体,将成为军事盟友和主要贸易伙伴,虽然他们依然会与其他信仰的群体保持联系,但他们与同宗教的关系显然更加密切,而这是全球化非常重要的一环。

很多人想象不到,现在的世界火药桶之一、文化形态令人望而生畏的中东地区,在公元1000年会是那个年代最为强大、富庶的地方。如果说现在的世界语言是英语的话,在公元1000年的世界语言就是阿拉伯语。当时,巴格达是世界知识中心,而中文主要记录的还是公元前的古文经典,那个时代的新科技、新知识都是用阿拉伯语写成的。而希腊文、拉丁文、梵文、波斯文的书籍,都被翻译成阿拉伯文,进而通过这个译本向全球扩散。

当然,能够支持阿拉伯语作为全球知识传播载体的,还是中国的造纸术,这也是那个时代全球化的标志之一。得益于这些,才有了后来通过这些阿拉伯语文本进而复兴当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文献,这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发端。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地方是,那个年代的伊斯兰文明有许多非常优秀的女性学者,通过对伊斯兰文明经典的统计发现,其中有数百名女性学者。而一本1201年的词典,其中列出的学者中女性有23%。

以上种种也不禁让人感叹,文明的走向,可能并不是沿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的。

那个时候的中国又是什么模样?

公元1000年左右,北中国被辽王朝统治,而中部地区和南部地区主要是由宋王朝统治,宋辽在1005年订立了澶渊之盟。在中国历史书上,这一直被视为屈辱性的事件,毕竟宋王朝每年要向辽王朝支付大量财富,是文弱的体现。

但是,这件事也意味着战事消弭,两边都可以致力于发展经济。

从辽王朝来看,北京成为辽帝国的都城之一(当时称“南京”),这也是北京作为都城之始。辽在当时又称为契丹,并且以正统中国自居——中国成为china,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当然这是为何全球化是1000年开始的又一例证。

从宋王朝来看,宋朝把贸易发展转向南边,东南亚成为主要的贸易伙伴。

可以说,公元1000年左右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全球化的地方。不仅是港口城市的居民,了在内陆的人,都受到这股全球化的影响。

那个年代,最为流行的全球化产品是香料,而中国是最大的买家。我们知道,古人受限于水资源稀缺,其实不经常有机会洗澡,另外他们的服装其实也没办法如今人穿的那样被清洗——丝绸物品很难洗干净,而穷人穿的主要是用麻或韧皮纤维做成的,因此根本不具备清洗衣物的条件。

因此,香料在公元1000年的重要性远胜于现在。当然,中国与世界,特别是印度洋地区的贸易很早,但是当时只有贵族才能买得起,但是到公元1000年的时候,已经拥有更广泛的消费基础,很多普通人也会购买香料来美容。

而国际贸易的发展,也让宋王朝意识到,完全可以通过这一财政收入来维持国家运转而不是盘剥百姓,这对维护因为连年军事而愈发艰难的国计民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周边国家,同时与辽王朝和宋王朝往来,被卷入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化,也受益这一进程。比如朝鲜半岛的高丽王国,在当时成为文化印刷中心,各方往来于此,也因此保存了许多古代典籍。

三、公元1000年的全球化启示

1000年前的人和事,已经成为历史的灰烬,当年活跃在历史舞台的大帝国,除了中国以外,基本上已经堙灭历史长河。甚至作为中国历史一部分的辽王朝,连文字都没怎么保留下来,许多当年发生的故事,也只能通过汉文等资料来了解了。

但是,这一段全球化早期的历史是真实存在过的,而且能够给当今世界的全球化以启示:

1、全球化不仅有利于1000年前的人民,也必将有利于下一个1000年的人民。

肇始于公元1000年的这场全球化,在公元2000年以来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总体来说,通过各地资源的交换,更多人的生活得以改善,世界整体文明水平得以发展,目前全人类都被全球化深刻影响着,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性、革命性变革。

这一点虽然很容易理解,但是在现如今逆全球化占据一定声量的当下,这个结论显得尤为重要。逆全球化者认为,全球化对本土部分产业、部分居民是有伤害的,因此不能继续这样的全球化。但是,这种观点恰恰是建立在1000年来的全球化成果基础上的,如果没有全球化,人类社会将倒退到什么程度,那些逆全球化的人能否接受没有全球化进程的那种生活?这就很难回答了。

历史的选择虽然有各种可能性,但是其结果就是单向道的发展,不可能逆转了。值得庆幸的是,1000年前的人类选择了对1000年后的人类最合适的选择,进而让我们有了今天这样的生活局面。当然,处在这个新千年的我们,也要在这个关键的节点,作一个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今后1000年的选择。

2、全球化不可能是毫无损失的。

1000年前的这场全球化,全都是得益者吗?

并不是,我们刚刚提到的这些奴隶肯定不会认同这一点。

同时,那些赫赫有名的公元1世纪到公元9世纪的国家、民族,也在这个过程中,堙灭在全球化的浪潮中。

当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们会发现,那些在公元1000年左右最负盛名的人和事,也早就不在今日的浪潮巅峰。

这对当事人来说,肯定是巨大的阵痛,不能接受也是自然。事实上,就在公元1000年左右,也曾爆发过对抗。最早的对抗就来自中国,公元879年,当时还是唐朝末年,黄巢率领的部队就曾攻击居住在广州的外国商人,而当时广州是中国最大的港口。公元996年,开罗居民爆发暴乱,反对来自意大利阿马尔菲海岸的外籍商人。1181年的拉丁大屠杀中,居士坦丁堡的居民杀死了数千名意大利商人。

当然,凡事皆有外因和内因,也不能认为这些对抗全都是逆全球化的因素,但是当地人嫉恨外国人的财富,认为外国人靠损害本地人而获利,确实是这些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些事件在当时来看,都引发巨大的震荡,并且都造成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比如黄巢起义,最后导致了唐王朝的覆灭。但是,放在跨度为1000年的历史长河来看,这些事并没有影响全球化的大进程。

小历史的朝向可以被人为改变,但大历史的走向并非是历史的小气候可以逆转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牺牲者,甚至是对抗本身也成为一种牺牲,而这恐怕也是历史不可避免的走向之一。

3、全球化进程的关键之一在于抓住历史际遇,避免犯下历史性错误。

公元1000年左右发生的事情也告诉我们,大历史虽然有不可逆转性,但是每一步的走向依然是当时的一个个决策串联起来的过程。谁从全球化的进程中获益,谁又被全球化所抛下,有其历史的偶然性。

比如当时的中国,虽然面临“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把握住了公元1000年的全球化进程,以自己擅长的造纸、丝绸、陶瓷为主要卖点,成为这一轮全球化的主要受益人。而面向1亿人口的中国市场,东南亚人通过自己新发现的香料,与阿拉伯半岛的乳香和没药进行竞争,从而脱颖而出。

能够成功做到这些,需要的不仅是自身优势,同时也有面对陌生事物时候保持一种宽容之心。比如 ,维京人会随意杀死土著人,而不在意这些人是否有威胁,这就很难在这一轮全球化中获得最大化利益,最后也就湮灭于历史长河中。

那些成功的古人,做对了什么?

他们试着学习对方的语言,努力建立平等、互惠的交易,并且对新的事物保持开放心态,他们就是凭着取得了公元1000年这场全球化的胜利。

当然,当今及以后的全球化,应奉此为圭臬。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中国最后一个朝代,中国最后一个朝代万顺天国百度百科,中国最后一个朝代是什么朝代万顺天国,中国最后一个朝代是什么朝?,中国最后一个朝代是哪一年”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