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熏陶,我们都知道屈原是一位非常伟大的爱国人士。不受上司待见,多次流放,但他仍心系楚国,不肯出走他国,另谋出路。眼看着自己原本昌盛的国家,在秦国的奸计下,已然无望,于是在悲愤交加中,自沉汨罗江,埋葬了自己曾经的崇高理想。
可是,真是如此吗?
勇哥查阅资料,又发现了一说法。
据说,屈原与楚怀王的宠妃之间的暖昧关系被怀王知道后,楚怀王不能忍,就凭借他“老大”的身份以政治名义放逐了屈原,使他再也无法与郑袖见面。十几年后,楚怀王驾崩,为防止屈原与郑袖的关系卷土重来,自己死后不得安宁,楚国王室遵照楚怀王的遗命,派人对屈原进行了捕杀。追杀事件的发生的地点就是今天的汨罗江,兵士们最终在江边抓住了屈原,将他刺杀后装进袋子,捆紧了之后压上石块投入江心,演出了一幕残酷的历史悲剧。
但还是有百姓目击了这一谋杀过程,可是在当时的暴政下他们必须委婉地说出真相,于是导致了“端午节”的起源:在纪念另一个楚国英雄伍子胥的日子(五月初五)里,举行哀悼屈原的祭礼,用赛龙舟来隐喻当时追杀屈原的激烈场面;用包粽子来隐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惨事实——糯米饭象征着屈原的肉体,粽叶象征着装他的袋子,粽丝象征着捆扎他的绳索;而把粽子投入水里,则象征着屈原被人淹死的真相。
所以,这一观点,是指屈原没想为国自杀,而是被杀!
还有一些无良且无聊的史学专家认为,屈原自杀,其实是要追随他的上司楚怀王,大有为情自杀的意味。对于这一观点,勇哥感觉很无语,有点八点档狗血肥皂剧的即视感。
不过真正的历史真的是怎样呢?我们无从判别,相对而言,勇哥更喜欢一般意义上的真相,可以作为偶像了,不是吗?就让时间来揭示真相吧,历史学者们,别让我们失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