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空青
人生该是追求美的旅程。
静下来,读读诗吧。
【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696年,武则天当政,国号万岁通天元年。
武则天登基,从历史角度看自然是翻天覆地、振聋发聩的大事,对后世有着深远且颠覆性的影响,也留给后人无数津津乐道的话题。但对当时的人来说,影响不外乎两种,或者顺从,得以平步青云;或者叛逆,落身草莽甚至死于非命。
在当时,因为武则天而仕途受阻的文人有很多,绝大多数是因为反对武则天。但武则天毕竟当了皇帝,自己的反对无济于事。于是昂扬进取的热血变冷却,曾经的报国宏愿也当作梦幻泡影,日日饮酒、写诗,抒发胸中块垒。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便是这样一位失意文人——陈子昂。要讲的,是他最著名也最难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诗篇】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唐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诵析】
说这是陈子昂最难懂的一首诗,主要因为里面的寄托复杂且深远,很难全部讲清楚,当然不是指他的字面意思难懂。
陈子昂是在初唐第一个举起“复古”大旗的文人,更是一位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但是武则天时代,他的梦想无从实现。这才登上蓟北楼,面对浩瀚苍茫的天地,写下这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这首诗在义务教育七年级的课本上,暑假给我上初中的小外甥补课,讲的内容里面就有这一首诗。
我这外甥性格跟我很像,安安静静,给他讲其他诗歌的时候几乎不说话,但听得很认真。讲到陈子昂这一首的,他突然说一句话把我给吓了一大跳:“舅舅,这上面的字我都认识,我觉得我也可以写出来。”
还好是“童言无忌”,如果成年人说出这种话我肯定觉得他疯了。
并不是说现代人就无法达到古代人的水平,而是时代不同、语境不同、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也都不同,每一首诗在写出来的时候就几乎注定不会再有一模一样的诗歌出现。茶道里有“一期一会”的说法,写诗也是如此。
我当时就和外甥说:“这首诗你别看它字简单,字里行间是有诗人的真情实感还有很多人生大道理的。你还小,人生阅历还不丰富,写不出来这样的作品。但是也不用灰心,你可以用你的想象力去写别的主题呀,身边的一草一木都可以成诗。”
借着小外甥的一句“狂言”,我对这首诗也有了些新的认识,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读过《登幽州台歌》的人都觉得它说,但具体好在哪里却很难说清楚。
语言都是常用字,初中生也能认全;构思平淡直接;表现手法也简单,就是直抒胸臆。
上面这三点,可以作为这首诗的不足理解,但却也是此诗第一个伟大处。语言朴素、构思平淡、表现直接都是因为一个同样的原因:情感的热切。
这首诗里,陈子昂的表达方式是吼,是呐喊;因为感情在喷涌,所以顾不上雕琢修饰,就那么直截了当地喊出来,喊出一首千古绝唱。
第二个伟大处在哪里呢?在于诗中蕴含的哲理性。诗人本意并非阐释哲理,但对人生的思考也随着情感喷涌而出。
何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以按照通俗的理解,认为是古代的燕昭王与乐毅这一对明君贤臣,陈子昂斗转星移明君不出而痛哭;也可以再延伸一点,古人与来者,即前人与后人。
站在幽州的高台上,往前看,望不见古人;往后看,见不到来者。陈子昂好像意识到了什么。
意识到了,他正处在一个不平凡的年代,一个正在开创新规则的时代。这一句里,有难图报国的幽怨,更有对国家和时代的自傲。我们现在所处的情况其实与陈子昂类似,历史1000年一转,轮到我们来开创未来了,曾经的“盛唐”,就在不远处等我们。
这首诗还有第三个伟大处,那就它在文学史上的价值。昨天讲到王绩的《野望》,提到了其中的朴素之美,是对南北朝时期宫体诗的拨乱反正。陈子昂的“复古”亦是如此,诗中郁勃回荡的气魄,观察人生和历史所表现出的深沉、慷慨、博大对盛唐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先导作用。
陈子昂曾经称赞他朋友的《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这一句用给他自己的《登幽州台歌》再合适不过。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会立即删除!
你的关注与评论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编辑 空青
排版 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