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民间刺绣 《狸猫换太子》
“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应该或多或少知道一些。现在一般认为,“狸猫换太子”最早出现在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中,它也是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的一个章回。该剧描述的是宋真宗赵恒在位时,刘妃与内监郭槐合谋,以剥皮狸猫掉换李宸妃所生婴儿,李宸妃随即被打入冷宫。真宗死后,原来的那个婴儿,也就是宋仁宗赵祯即位,包拯奉旨赴陈州勘察国舅庞煜放赈舞弊案。途中,包拯受理李妃冤案并为其平冤,迎李妃还朝,使其与仁宗母子相认。
不过,事实真是如此吗?目前来看,对这一故事的原型究竟发生在何时,史学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笔者在此说一下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观点一:“仁宗认母”与包拯毫无关系
包公包黑脸作为当今中国最家喻户晓的青天大老爷形象,其最辉煌的功绩,莫过于让“狸猫换太子”一案真相大白,替宋仁宗找回了亲生母亲,这个还被不少影视剧搬上了银幕,可谓人尽皆知。按照故事描述,它发生在仁宗亲政(1032年)之前。但史料表明,那时候的包大人还只是一个布衣百姓。直到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29岁的包拯才考中进士,得以进入官场。本来,他应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永修)任职,但后来由于其为孝敬年事已高的双亲,请求回到家乡附近任职,于是便来到和州(今安徽和县,包拯是庐州也就是安徽合肥人)做官。即便这样,包拯还是不能常在父母身边尽孝,故而只好选择辞官回家孝养双亲。直到父母去世,包拯守丧期满,他才在亲友劝告下来到天长县(今属安徽)任职。这时,包大人已经年满四十,步入中年了。所以,其实包拯的仕途历程中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根本就没有去过京城(今河南开封),也就不可能去帮助仁宗寻找生母。
观点二:历史上并不存在这出剧情,它是由发生在宋仁宗身上的两个真实故事拼凑出来的
第一个故事:据史料记载,宋仁宗既非真宗皇后所生,也非皇妃之子,而是侍奉真宗刘德妃的宫女李氏所生。仁宗出生后,因为其生母地位低,加之刘德妃无子,故而刘妃便将其视作己出,认为养子。等到仁宗继位,刘德妃自然就成了皇太后。此时,仁宗并不知道自己生母是李氏,而朝中大臣畏惧太后之威也不敢说。但刘太后仁慈厚道,当仁宗生母李氏病重时,刘太后将其由宫女晋升为宸妃。后来李氏病故,刘太后以皇后之礼给予厚葬。过了若干年,直到刘太后逝世,才有大臣向仁宗奏报:“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宸妃死于非命。”仁宗大怒,要杀死刘家全部族人。好在当时宸妃灵柩尚在,于是仁宗开启宸妃之棺察视。发现其葬礼实际上远超皇后的标准,最后,有近侍说明实情,刘后并未谋害李妃,仁宗这才息怒,命人重新安葬了生母。
第二个故事:仁宗一直无子,突然有一天民间有个青年自称是他的亲骨肉。仁宗听罢非常重视,急命有关官员核实清楚。当时,一位官员将该青年带至面前问话,发现其精神有些失常,便觉得这是个疯子,遂将其发配汝州。汝州距离包拯当官的开封很近,获悉此事后,包拯亲自查办,发现该青年的母亲当年确实是仁宗宫里的宫女,而且还有一个皇帝御赐的抱枕(宋朝皇帝每临幸一人,便送与对方一个抱枕为证)!再查下去,原来该宫女当年被临幸后并未怀孕,被逐出宫后就和乡间一男子结了婚,若干年后生下一女一儿。此儿就是这个自称皇帝亲骨肉的青年。查实清楚该青年不是仁宗的亲骨肉后,包拯奏明仁宗,将“谣言惑众”的青年斩首,这就是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假皇子”事件。
观点三,此故事背景发生在宋朝是作者虚构的,其实是取材于明朝成化年间的真事
明宪宗有一个非常宠爱的妃子万贵妃,她比明宪宗大17岁。成化二年(1466年),万贵妃生下一个儿子。母由子贵,该子被宪宗寄予厚望,视为储君的人选。可惜,第二年该儿子就夭折了,万贵妃此时已38岁,在古代已是不能再生育的年纪。明宪宗虽对万贵妃情有独钟,但他毕竟需要子嗣,所以也常宠幸其他妃子和宫女,期望可以子孙满堂。无奈的是,不管哪个妃子或宫女,只要怀上龙种,都会被万贵妃暗下毒手,或是强迫她们堕胎,或干脆害死母子,所以明宪宗一直都没有儿子。
(图)狸猫换太子
偶然机会,一次宪宗到内库,遇到一个纪姓女史,见她谈吐不俗,十分喜欢,于是当晚就临幸了她。有道是皇帝身边女人多,临幸没几天,明宪宗就忘了这个女人。可纪氏肚子很争气,怀上了龙种。当纪氏肚子渐大,终被万贵妃知晓,她嫉妒心起,立马命宫婢拿堕胎药给纪氏吃。好在那宫婢心善不忍下手,冒着杀头危险,为保纪氏腹中孩子,向万贵妃谎报说纪氏并未怀孕,只是肚子有“病痞”,故而肿胀。万贵妃听闻此说,便松了口气,只是把纪氏打发到安乐堂居住。因安乐堂是收容老病宫女之处,纪氏要想再见宪宗就难了。
在安乐堂中,纪氏生下了一个瘦弱男婴,他就是后来的明孝宗朱佑樘。太监张敏对明宪宗忠心耿耿,有心要保住皇帝唯一的儿子,又惧怕万贵妃势力太大,弄不好自己和皇子性命难保,所以他和纪氏商议后,把皇子交给了废后吴氏秘密抚养。
转眼六年过去,皇子艰难地长大。有一天,宪宗让张敏为自己梳理头发。他一边打量镜中的自己,一边叹息道:“我已年满三十,老之将至,却至今也没有一个儿子。”张敏见皇帝如此忧伤,终于按捺不住,立即伏地叩头,说:“老奴死罪,万岁已经有子了!”张敏将来龙去脉一一说出,宪宗大喜,马上亲自前去找儿子。随后,父子相认,皆大欢喜。可不久,纪氏便突然去世,很多人认为,这其实就是万贵妃下的毒手。张敏因害怕万贵妃报复,吞金自杀。其后万贵妃几次谋害朱佑樘不成,被活活气死。再不久,明宪宗也追随他的爱妃而去,朱佑樘得以登基称帝。
“狸猫换太子”故事中,有许多人可以从这里找到原型:万贵妃和刘妃一样嫉妒心重、阴险毒辣,而保全了朱佑樘的也是一个不知名的宫婢和一个太监(狸猫换太子中是宫女寇珠和太监陈琳)。当然,现实生活没故事编写得那么美好,这其中既没有包拯那样的清官,也没有“迎接生母”那样的完美结局。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应该不是发生在宋朝,而是明朝,原因有三:
第一,故事发生在宋朝缺乏史料支撑。
观点一中已经说明,根据史料记载,包拯确实不太可能参与审理此案,而且有史料证明刘皇后没有害死李宸妃。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宋仁宗是在李宸妃死后才得知生母秘密并开棺认母的。故而,“狸猫换太子”发生在宋朝极可能是杜撰而非史实。
那为什么“狸猫换太子”会成为许多人相信的故事呢?这或许与历史上确实存在“仁宗认母”事件有关,再加上《三侠五义》和各种影视作品的推波助澜,这个故事在人们心目中就根深蒂固了,很少有人愿意相信这是假的。
第二,“狸猫换太子”的诸多情节与历史真相不符。
分析观点二,这两个和宋仁宗有关的事确实存在,而且两者并无直接联系。后人看到的故事却情节连贯,显然是经过人为加工后重新创作的,这对宋朝没有发生“狸猫换太子”也是一种反证。
第三, “狸猫换太子”出现于明朝的可能性更大。
据史料记载,明孝宗的出生经历确实如观点三所述,与“狸猫换太子”故事情节相差无几,几乎都可以找到故事原型。但是这样却产生了新问题:既然一般认为 “狸猫换太子”最早源自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远远早于明朝,那怎么可能真相发生在后来的朝代?这一点,笔者认为,可能的原因,一是明清两朝都不同程度存在苛政,人们在评论当朝历史事件时,不免会心有余悸,担心牵连被治罪,故有意将故事提前到前朝,才比较安全;二是历朝历代,太多的东西都存在一定的时空互换,无论是文学作品、社会奇闻,还是官场评述,都不乏无中生有、以讹传讹、东拼西凑之事,这种情况比比皆是。一方面这是因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难以追根溯源查证真伪,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作品得到推广而特意在文字加工上下了功夫。在当时,将后人作品仿照前朝风格伪造发表并不难,故这样推断不无可能性。所以人们才会说,尽信书不如无书,道理正是在此。
综上所述,“狸猫换太子”故事的原型,应该是发生在明朝而非宋朝。
我们常说,以史为镜。对历史真相的研究,其实就是把这面镜子擦干净,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一些,这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大家起到些许抛砖引玉或拓宽思路的用处,如此则笔者就不枉受累一番了。
*作者:林森,鱼羊秘史特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