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婚姻情感

成功就要多出力打一字的答案

学党史悟思想,守初心担使命。这里是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百年风华•党史直播》。本节目由中共山东省委省直机关工委、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山东省地方史志研究院)、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与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联合主办。欢迎本期宣讲嘉宾:陈泽华老师。

陈泽华:历史学硕士,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年鉴工作处一级主任科员,山东党史学会会员,全省党史史志系统“守初心 担使命 跟党走”演讲比赛一等奖获得者,《中共山东年鉴》《山东年鉴》《山东微纪事》责任编辑,山东省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党史国史宣讲团成员,“史敢当”志愿服务队讲解员,多次承担山东党史讲解任务。参与了《红军将士在山东》《山东党史资料文库》《山东党史研究文库》《山东抗日战争实录》《山东抗战口述史》《红色齐鲁365》等书库的编纂。

陈老师为我们带来宣讲主题:《天地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致敬百年来无私奉献的英雄们》。陈老师,怎么会想到带来这样一个主题呢?

陈泽华:大家都知道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由于工作的原因,参与了很多关于革命英雄的纪念和宣传工作,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很多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新中国的成立、人民解放而奉献出热血、甚至生命的英雄们的光辉事迹,真的是感慨良多、深受教育。

其实我们是学习着先辈的英雄事迹而成长起来的一代。在我或比我更早的那些时候,英雄就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小学、初中课本中:“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为“可爱的中国”献出年轻生命的方志敏;在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的叶挺将军;”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为了新中国而舍生取义的董存瑞;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女英雄赵一曼、江姐等,我现在一说,还能想起当时学习时候的画面。

记得在学习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之后,语文老师告诉我们有两名英雄被树挂住而得以生还后,我和同学们有过很多猜想:是多么希望他们全都被树枝挡住!我想这种出自儿童纯真心灵的良好愿望更能说明英雄们真的不会死去,因为他们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今年有幸又重新学习了很多英雄的事迹,依然震撼着我的心灵!想想英雄们也是肉胎凡身,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持着他们面对各种各样的如今无法想象的艰难困苦仍然能够不屈不挠地斗争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我想是信念!坚定的信念!从这些英烈,这些民族的脊梁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不屈不挠、坚定而顽强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这种信念、依托着无数英雄先烈之身躯托起了我们的今天。

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为世界创造了极为重要的精神财富、物质财富,为人类的历史作出了卓而不朽的贡献。正是这种精神,这种以英雄们为代表的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使中华民族虽饱经风雨依然生生不息,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凝聚力。时勢造就英雄,以英雄为代表的一代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肩负起历史与时代所赋予的重任,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一切的精神,正是民族之魂,是如今生活于和平年代的人们要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也正因如此,我今天的宣讲,想要为大家讲述他们的故事,和大家一同感悟这群红色历史人物崇高的品格与气节。

主持人:您说的没错,一切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牺牲的人们,为摆脱外来殖民统治和侵略而英勇斗争的人们,为中华民族掌握自己命运、开创国家发展新路的人们,都是我们民族永远的坐标,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那么陈老师,请开始您今天的讲述吧!

陈泽华:好的主持人,那么首先我就向大家分享沂蒙红嫂原型明德英的感人事迹。明德英,被公认为沂蒙红嫂的生活原型,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沂南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两岁时因病致哑。21岁时,嫁给了既无土地,又无房屋的贫苦村民李开田。乡亲们让他们去看墓林,林边零星地块可供食粮,林里的树木可供柴草……从此,一个茅草窝棚架在了墓地边。

全国抗战爆发后,明德英在家乡目睹了共产党八路军坚持抗战、为国为民的实际行动,从而对共产党八路军怀有深厚感情。1941年冬,大批日伪军包围了驻沂南马牧池村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11月4日,八路军一名小战士在反“扫荡”中负伤,冲出敌人包围圈,跑到马牧池村西河岸边,在坟茔、树木间不停地躲闪、奔跑,敌人不停地寻找、追赶。明德英看见了小战士的处境,迎上去将他拉进自家窝棚里,按在床上,盖上破烂不堪的被子。不一会,两个日本兵追赶过来,窝棚门矮得低下头都难走进去。日本兵发现她是哑巴,就比划着战士的身高、衣着,问她见到小战士没有。明德英毫不犹豫地朝西山指了指,两个日本兵急忙朝西山追去。日本兵走后,明德英上前揭开被子,发现小战士因伤口流血过多,已经昏迷过去。正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来不及烧水做饭,就将乳汁一滴一滴滴进战士的嘴里……小战士终于得救了。随后,她又和丈夫杀了家中仅有的两只鸡,做成鸡汤,一口一口地喂给小战士,她还天天用盐水为他清洗感染流脓的伤口。半个多月后,小战士伤愈归队。

1943年初,八路军山东纵队13岁的看护员庄新民和战友们按照上级命令,在反“扫荡”中一面救护伤员,一面掩护伤员突围转移。为减少伤亡,上级决定让庄新民等年龄较小的战士换上老百姓的服装。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庄新民与部队走散,不慎掉队,身体多处被山石划伤,与许多躲难的群众一起被日军抓住。由于年龄小,他没有暴露身份。后来,日军逼着这些被抓群众为他们向泰安城运送抢来的物资。在这些被抓群众中就有明德英的丈夫李开田。李开田见庄新民人小、瘦弱,多处有伤,就与他以父子相称,没有引起日军的怀疑。到泰安后,他们一起被日军释放。长达一个月的磨难,庄新民身体非常虚弱,伤口化脓,高烧不退,李开田背着他翻山越岭,跨沟过河,长途跋涉几百里,终于回到了沂南马牧池村的家。李开田和明德英夫妇冒着日伪军时常搜查的危险,在自家窝棚、附近墓地、村外石沟和草丛里,精心照料、掩护和转移着伤病的八路军小战士庄新民。由于长时间的疲累、饥寒和伤痛的折磨,庄新民奄奄一息。明德英精心照料他,终于把他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息,庄新民的伤口渐渐愈合,身体也渐渐恢复,依依不舍地含泪告别救命恩人,踏上了归队的征途,顺利地找到部队,重新投入到抗日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中。

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红嫂”遍沂蒙,明德英只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明德英救护八路军伤员的情节,后来被写入小说《红嫂》,编入京剧《红云岗》、舞剧《沂蒙颂》。沂蒙红嫂用乳汁救伤员的故事随之传遍全国,家喻户晓,明德英也被公认为沂蒙红嫂的生活原型,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和爱戴。新中国建立后,她先后把儿子、女儿、孙子等送入子弟兵行列,体现了爱党爱军的沂蒙精神。明德英老人于1995年与世长辞,享年84岁。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上将在探望她时,题词“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明德英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主持人:用乳汁抢救伤员,这在人类战争史上恐怕都是非常少见的,但是明德英这位生活在无声世界的农家妇女,却以自己博大的情怀,冲破根深蒂固的世俗偏见,谱写了人世间的大爱壮举,当真是可歌可敬!以明德英为代表的沂蒙红嫂,我想也正是沂蒙精神中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最好注解。

陈泽华:是的,就像主持人说的,沂蒙红嫂是非常伟大的女性群体。其实回顾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齐鲁大地女性的身影频繁涌现,遍布前线和后方。接下来,我想继续为大家分享另一位女英雄陈若克的故事。

陈若克是时任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的爱人。当时,中共中央派朱瑞到沂蒙山区组建八路军第一纵队并任命他为政委,以后又兼任中共中央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和中共山东分局书记,统一领导山东党政军的各项工作,陈若克当时跟随丈夫一起来到沂蒙山区参加革命。在沂蒙山区,人们对陈若克印象最深的是,她是一个积极向上、乐观勇敢的女人,在山东分局,谁都知道她喜欢穿列宁装,腰间系着朱瑞送给她的皮带,并别着个小手枪,打扮起来别具一番英气。

1942年春节前夕,是日寇五万精兵对沂蒙山区实行“三光”政策的末期。这时,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和抗大一分校正返回沂蒙山区的中心地带,在费东大青山遭遇了日寇的袭击,陈若克怀着孩子和一部分武装隐蔽在大崮山的一个山洞里。这座山地势险峻、多悬崖峭壁、易守难攻,日军不敢轻易进山,就用飞机、大炮猛烈轰炸。敌人的每一次轰炸对陈若克腹中的胎儿都是一次极大的刺激,陈若克明显的感觉到腹中胎儿的躁动,剧痛阵阵,她担心要早产,孩子可能要在最不该出生的时候出生。两年前,陈若克曾为朱瑞生下一个孩子,但因为革命条件的艰苦,孩子生病夭折了,所以她这次想千方百计保住这个孩子。

晚上,趁着敌人炮火间歇的时候,他们组织突围。从大崮山撤退后,陈若克由于阵痛加剧,行动越来越缓慢,渐渐地与突围的队伍失去了联系,而在这时,陈若克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孩子要出生,孩子的哭声,引来了穷凶极恶的日军,陈若克母女被捕了。

陈若克被押到日本宪兵司令部,宪兵队队长亲自提审,但一无所获,他们对手无寸铁的陈若克动了大刑,但还是无济于事。敌人又换了一种方法来对付她,陈若克没有奶水,敌人就把一瓶牛奶送到牢里。“我们知道你是八路,很坚强。你也是个孩子的母亲,难道一点都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吗?”翻译官按着日本人的意思,试图说服陈若克。

幼小的孩子饿得几乎哭不出声,干瘪的小嘴,一张一合地翕动着,绝望地望着母亲。陈若克的心都碎了,那是她的孩子啊,陈若克强忍着,不在日本人面前掉一滴眼泪。她把牛奶瓶摔在地下,说:“要杀就杀,要砍就砍,少来这一套。”

经过这次斗争,陈若克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她把自己裹伤口的纱布拆下来做了一顶小白帽,又从自己破烂不堪的内衣上撕下一条红布,叠了一个小五星缝在帽子上,带在女儿头上。艰难地揽过孩子,咬破自己的手指,把流着血的手喂到女儿的小嘴里,说:“孩子,你来到这个世上,没有吃妈一口奶,就要和妈一起离开这个世界,你就吸一口妈的血吧。”她心里是多么的痛!这个孩子朱瑞还没来的及看上一眼!

1941年11月26日,日寇杀害了陈若克母女。她的遗体被日本兵派人看守着,抗日人士买通了看守官,运了回来。交给她干娘王换于。干娘卖了三亩田置了一大一小两口棺材,把她们娘俩安置好。朱瑞闻讯悲痛不已,到干娘王换于家里要看妻子最后一眼,干娘说啥也不让看,太惨了。陈若克的头被敌人割掉,身上体无完肤。唯有腰中还系着结婚时朱瑞送给她的腰带,那是他们爱的见证,也是唯一让送她最后一程的人们知道死者是陈若克的证物!

朱瑞在1942年7月7日抗日战争五周年纪念日撰写了《悼陈若克同志》:"她死得太早,是革命的损失!妇女的损失!也是我的损失!因为我们是衷心相爱的夫妻和战友啊!但她的死又是党的光荣!妇女的光荣!也是我的光荣!因为她和我的前后两个孩子,都是为革命而牺牲了……"

七年后朱瑞牺牲,他是解放战争期间献身于战场的我军最高级别的军事指挥官,他被称为“中国炮兵之父”,他牺牲在辽沈战役胜利前夕。朱瑞牺牲时才43岁,陈若克牺牲时只有22岁,他们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不到20天就惨死在日军的刀下。

在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我们英勇杀敌的抗日战士和爱党爱军的革命群众越是艰难越是坚守,没有对共产主义的坚定理想,没有对共产党必将代表历史潮流,带领人民走向胜利的坚定信念,是不可能做到的。

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本质的属性。今天的共产党人面对的大都不再是革命战争年代生与死的考验,但面对的是商品社会中金钱和利益的诱惑,在诱惑面前我们更要牢记自己的理想信念,牢记自己入党时的初衷和誓言,如此才能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时刻守护作为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道德底线,才能够使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永不变质,永远具有战斗力。

主持人:陈若克的故事我个人印象也非常深刻。她曾经说过啊,妇女干部应当最坚决、最有气节、至死不屈,在最困难的环境下不动摇、不屈服、不妥协。最终,她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庄严的承诺,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她是母亲,更是党的战士、英雄!

陈泽华:接下来,我要分享的,是台湾驾机起义飞归祖国第一人,杜道时的故事。与祖国大陆一衣带水的台湾宝岛,由于历史原因,至今尚未回归母亲的怀抱。但就在这片肥沃富饶的土地上,许多仁人志士一心向着与自己同根同源的祖国,分别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保持着与大陆的联系,甚至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不计个人安危地返回祖国的怀抱。原国民党驻台湾空军第八大队上尉飞行员杜道时就是其中一位。

杜道时生于1917年,祖籍山东高唐,家境富裕的他却年少丧父,由母亲一人将他拉扯长大,出自书香门第的他从小就特别聪明伶俐,尤好读书,成绩在学堂一直名列前茅。1931年,举世震惊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踏遍了东三省。面对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的中国,本有志报考清华的杜道时,决定投笔从戎,去航空学校当一名军人,为早日驱赶倭寇贡献一己之力。在国民党航空学校毕业后,杜道时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飞行员。而这个时候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杜道时在学校获得的专业飞行知识恰逢其时地派上用场,立下大小军功无数,多次得到嘉奖。但是,当时国民党内部高层军官之间的尔虞我诈的氛围让他心生厌倦,国家民族几近沦丧,而他们却为个人私利争得你死我活,这让杜道时对国民党当局深感失望。1943年,杜道时听从上级安排,赴美接收新型轰炸机。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内,他接触到了美国记者斯诺的红色著作《红星照耀中国》,书中对延安生活的真实描写,让杜道时对纪律严明、团结奋进、廉洁奉公的共产党产生了好感。并且曾多次与同窗好友探讨红色读物的感想,共产党思想的进步与国民党当局的腐朽落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从这时起,年仅27岁的杜道时就对共产党心向往之。

抗日胜利后的1946年,国民党中尉飞行员刘善本成功起义,驾机奔赴延安,这让国民党当局大为震动,从此,加强了对飞行员的控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但“前仆”必有“后继”,刘善本的成功起义无疑给杜道时等进步军官起到了模范作用,从那时起,杜道时加入中共的心更坚定了!

杜道时有位叫做杜鸣的堂弟,当时就在胶东统战部从事地下工作,通过有效途径,他与堂哥杜道时取得了联系,明确表示,党中央对他即将发动的起义表示支持,对他加入中共也极为欢迎,同时明确了起义当天所使用的落地信号,还在上海建立起了地下联络点。1949年1月,淮海战役打得国民党溃不成军,于是乎,他们加紧了逃台计划,而杜道时所在的空军第八大队,也于此时先期抵达了台湾新竹。由于当时国民党已经军心涣散,因此纪律相当混乱,第八大队内已有至少三分之一的下级士兵全部逃散,这给杜道时的起义带来了契机!

在新竹期间,杜道时与共产党地下工作者保持着密切联系,值得一提的是,杜道时的太太李淑静也是一位相当优秀杰出的女性。在杜道时筹划起义的过程中,由于国民党的严密监控,许多事情不便明目张胆地进行。这个时候李淑静便挺身而出,充当起了丈夫与起义人员之间的联络人。大概三月中旬的样子,杜道时及其他其余人员得知了将有几架飞机要出动的消息,十分欣喜,他们精心筹备起了一次劫机计划。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走漏了消息,当一切计划都开展地相当顺利的时候,大队长张培义却突然以“集中保管,避免锈蚀”为由,对部队中所有士兵的枪支进行了收缴。正所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手上没有了家伙什,拿什么来起义呢?不过这个时候对大陆心驰神往的杜道时已经顾不上许多了,他决定铤而走险,放手一搏!

机会终于来了!4月10日早餐后,为了分散敌人的注意力,与往常一样,杜道时携妻女一同在沙滩上散步,正在思考如何成功起义之际,一位身穿绿色布夹克的男子进入了杜道时的视线。定睛一看,原来是老朋友郝子仪,时任机械员的郝子仪与杜道时志同道合,为一次完美的起义计划做了最后的准备。六天后的4月16日,机会终于来临!当晚十点,郝子仪兴奋地告诉杜道时一个好消息:蒋经国的表弟毛尚贞将于次日驾机飞抵南京,并安排他备好一架飞机。这对于心心念念想抵达大陆的杜道时来说,无疑是件天大的喜事,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就这么突然出现在眼前了!次日夜半,杜道时睁开惺忪睡眼,抖擞精神,奋然起床,再将一把装满子弹的枪挂在脖子上,并将所有紧要的物品收拾妥当后,便到达了机场。

大概4点的时候,郝子仪也现身机场,按照原计划,他带着杜道时登上了事先早就安排在机场跑道上的飞机。手表的时针已指向五点,一轮朝阳已从地面慢慢升起,东方已是一片透亮。坐在驾驶舱的杜、郝二人兴奋异常,在完成一系列起飞准备后,杜道时果断启动发动机,飞机顺利升空,冲上云霄,朝着徐州方向驶进。但当他们到达陇海和津浦铁路交叉点上空后,他们就遭到了身后敌机的疯狂袭击。为了迷惑敌人,凭借着几十年积攒的飞行经验,杜道时开始低空向东飞行,由于敌机油耗较多,根本不敢再去骚扰杜道时所驾驶的最精良的333号飞机。

杜道时经历千辛万苦,驾驶飞机到达徐州机场上空后,按照事先预定好的联络信号,摇摆机翼、放下机轮,投下一个张开的白色保险伞,以期地面的解放军能够及时接应。但由于事先没有沟通好,加之徐州机场已多次被国民党飞机袭扰的缘故,正在杜道时准备降落之时,还是遭到了高炮部队的袭击。就在强大而密集的火力向杜道时飞机袭来的瞬间,他果断俯冲,巧妙地避开火力点,转离市区。并且利用高超的驾驶技术斜插跑道延长线,最终让飞机有惊无险地降落在跑道的二分之一处,惊险程度,让人唏嘘不已!

于是历经七个小时的艰难飞行,躲过枪林弹雨的疯狂袭击,杜道时带着200多个弹孔的飞机成功降落徐州机场,达成了他梦寐以求的愿望!在沿着挂梯踏上徐州土地的那一刻,杜道时兴奋地立即将帽檐上的国民党党徽摘下,当听着熟悉的乡音时,更是激动地淌出两行热泪。杜、郝二人的成功起义,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起到了促进作用。三日后,百万雄师过大江,国民党害怕再有飞行员驾机起义,所以不敢出动空军力量,南京顺利解放。

后来,他们乘专机抵达首都北京,在中南海怀仁堂,他们还受到周恩来总理和朱德元帅的亲切接见,在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由杜道时、郝子仪带回的一架美国大运输机,也随着游行队伍出现在天安门的广场上,接受最高领导人的检阅。他们之后又参加了西藏航线的开辟,直到1985年才正式退役,此外,杜道时还出任了航空学院飞行技术检查主任以及副团长等职务,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飞行员,为我国空军的发展与强大做出了卓越贡献。

至于杜道时的太太李淑静女士,由于当时起义匆忙,她被滞留在了台湾。但是,在杜道时起义成功后,性格倔强,又十分有主见的李淑静带着女儿杜文更曾多次前往空军第八大队要人,表现出相当无畏大胆的革命精神。在经过软禁、抄家、驱逐等一系列不幸事件后,最终由地下党的同志引渡回了上海,解放后,几经辗转,才与时任空军司令部副科长的杜道时久别重逢。

在同丈夫一起参加完开国大典后,从1955年起,她被分配到第一汽车制造厂工作,1985年3月,时年68岁的李淑静病逝于西安。而此时的杜道时已经年迈退休,赋闲在西安长期居住,一如既往地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奔忙着。由于他的特殊贡献,还被授予了三级解放勋章。1992年,时年75岁的杜道时因病在西安与世长辞。他们的女儿杜文更,毕业于吉利大学英文系,接受良好教育的她曾以海月作为笔名,先后出版了《绿香蕉的故事》,《冬青树》两本书,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有句名言说:纵然是深沉的黑夜,也遮不住一丝光亮。弃暗投明,志趣高尚的杜道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句话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主持人:好惊险跌宕的故事,7小时生死一线,200多个机身弹孔,艰辛背后正是杜道时的拳拳爱国之心。陈老师,请您继续为我们分享下一个故事吧!

陈泽华:好的,接下来为大家讲述“一马三司令”的故事。我来自于淄博市周村区,在我的老家一直流传着“一马三司令”的故事,我很小的时候就听我奶奶讲过,今天我也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马耀南、马晓云、马天民三位烈士的故事。1900年,他们的父亲马懋伟与本村富户女安氏结为夫妇,婚后生下三个儿子:长子马方晟,字耀南,1902年出生;次子马方杲,字晓云,1906年出生;三子马方普,字天民,1910年出生。就是这三个男儿,长大后都纷纷踏进抗日烽火,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解放英勇献身,成为抗日英烈。在我的家乡有句民谣:一马三司令,得了抗日病,专打日本鬼,保护老百姓。说的就是他们一家三兄弟的故事。

马耀南,七岁上私塾读书。1919年进入周村高等小学学习。时值“五四”爱国运动爆发,革命洪流席卷全国,年轻的马耀南积极投入了这一爱国运动,喊出了时代最强音:“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我们要做中国的主人!”192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l924年,马耀南于济南省立一中毕业。同年,他考入天津北洋大学攻读机械工程学。1930年,马耀南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到河北省永清县中学教书,决心走教育救国的道路。后来他还到江苏南通市一所大学任教授。

1933年,长山县乡绅们联名邀马耀南回本县当了长山中学校长。他面对长山县教育界死气沉沉的景况,决心全力以赴,振兴教育事业,实现自己的凤愿。他处处以身作则,选聘有学识的教师,大力培养民主校风。他把学校门前挂的“闲人免进”的牌子摘掉,换上“欢迎参观”的新牌子,欢迎群众对办学提出批评建议,学校与群众的关系非常密切。长山中学经过马耀南校长几年的辛勤治理,一改旧貌,师生思想活跃,民主空气高涨,成为一所颇有声誉的学校。

1937年12月24日,日军飞机轰炸了长山城,炸弹落在了长山中学和县政府附近。国民党县政府和县武装大队随之南逃,社会一片混乱。长山中学的党组织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把师生拉到长山九区的卫固一带进行抗日,并打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的番号。由马耀南任第五军司令员、马天民任第一支队司令员、马晓云任第七支队司令员,“一马三司令”由此而来。

1938年元旦,日军占领长山城。为鼓舞军民斗志,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在马耀南、姚仲明的策划下,由廖容标率30名队员,化装成农民,夜袭长山城,且一举成功。守城的33名伪军被一网打尽,收缴步枪17支和一些弹药。1938年1月19日,五军又在小清河上的陶唐口伏击了日军的一艘汽船。日军地区联队长为首的12名日军全部被击毙。

1938年3月,马耀南召开有邹平、长山、桓台、淄川、章丘五县代表参加的联合抗日会议。他在会上说,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有志儿女,有良心的中国人,都要一致抗日,各方面人马应以抗日为目标,团结联合,增强抗日力量。各界人士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枪出枪,有粮出粮。在这民族危亡之际,不挺身而出等待何时?五县联合抗日会议,把鲁北地区的抗日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至1938年4月,五军队伍扩大到5000人之众。1938年6月,部队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马耀南任司令员。同年10月,马耀南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率部与日军多次作战,围攻周村、破坏胶济路、坚守邹平城、激战刘家井子,重创敌人。

1939年7月21日傍晚,马耀南率领部队转移到桓台县四区(今桓台县田庄镇),当地汉奸知道后,将情报告诉了日伪军。第二天上午9点左右,战斗打响。马耀南立即组织部队反击,当他突围至牛旺庄二里地外的大寨村东西大街中段时,事先埋伏的敌人疯狂向马耀南射击,马耀南胸中数弹,从马上摔下,匍匐到一磨盘旁,想以此作掩护,打击敌人,残暴的敌人,蜂拥而至,向马耀南胸膛连刺数刀,马耀南倒在血泊之中,为民族解放献出了年仅37岁的生命。

1939年10月13日夜,马天民带领警卫员到长山城西大辛庄搜集枪支,次日破晓,日伪军前来包围了村子,马天民急忙出村往西,敌人的机枪、步枪一起朝他射击,他英勇反击,边打边撤,来到一片墓地,一个伪军认出了马天民,大喊:“他是马司令!他是马司令!”,敌人嗷嗷叫着,更加疯狂扑向马天民,马天民终因敌众我寡,连中多弹倒在血泊之中,惨无人道的敌人,用菜刀砍下马天民的头颅,把烈士的头颅挂在长山十字街头的一根高杆上示众。马天民牺牲时年仅29岁。

1944年8月10日,时任渤海军区第六分区副司令员的马晓云,率军攻打青城县王家庄的日伪据点,敌一碉堡久攻不下,决定用炸药将其炸毁,为确保爆炸成功,马晓云亲自检查由他的警卫员搬来的60斤重的炸药,正在此时,敌人一颗炮弹正中炸药,炸药爆炸,马晓云被极其巨大的爆炸气浪推出,撞在六、七米外的墙上,壮烈牺牲。年仅38岁。

2005年,周村区正式在马耀南的老家设立“马耀南故居”;2014年,国家民政部公布第一批300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马耀南、马晓云位列其中。2020年,马天民入选第三批抗日英烈。

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中说到“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民族更是如此。回想中华民族百余年的屈辱史、回想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历程,革命历史中的英雄人物身上就更能深刻地体现出中华民族五干年来生生不息的强大、顽强的民族精神,这是我们绝不能够丢失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在这里学习英雄的事迹、大力弘扬革命的精神,就是希望大家要更加坚定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意志,在新的时代里,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回报社会。时代呼唤英雄,让我们争当新时代下的英雄吧!

结语

感谢陈老师的精彩讲解!明德英、陈若克、杜道时、一马三司令……每一个英雄的故事都是一首荡气回肠的赞歌,每一个热烈燃烧的忠魂之中,都蕴藏着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就像陈老师所说的,让我们从英雄故事中汲取砥砺奋进的力量,进一步坚定信仰,在重温历史中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继往开来,不断前进!感谢您收看本期节目,下期《党史直播》,我们再见!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成功就要多出力打一字的答案,若要成功须出力打一字,若要成功需出力,(打一字),出力便成功打一字”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