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刘同华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唯一的家园。让我们继往开来、并肩前行,助力《巴黎协定》行稳致远,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
——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的讲话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出自唐代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这是李白写给安州长史裴宽的一封信。裴宽出身于唐代望族河东裴氏,是唐玄宗时期的名臣。裴宽刚入仕途,有人给他送鹿肉,怕他不收,悄悄放下就走,裴宽无法退礼,无奈只得把鹿肉埋在花园里,但绝不沾口。当时刺史韦诜听后大为赞赏,于是聘裴宽为按察判官,并将女儿许配给他。唐玄宗评价裴宽“德比岱云布,心如晋水清”。李白这封书信写得情真意切,委婉动人,在其中表露了自己仰慕的心迹。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作为成句,首见于李白的这封书信,但是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这样的表述和思想则渊源有自。《论语·阳货》里面有这样一段关于孔子和弟子子贡对话的记载:“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把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孔子说:‘我不说了。’子贡说:‘您如果不说话,那我们这些学生讲什么呢?’孔子说:‘天说什么话了吗?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生长,天说什么话了吗?’”
《知北游》是《庄子·外篇》中的最后一篇,对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较为重要。《庄子·外篇·知北游》里面就讲:“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意思是天地之间有大美,四时运行有秩序,万物发展有规律。
班固的《汉书·王吉传》也提到:“凡南面之君何言哉?天不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中对“天地”“四时”“万物”的观察和认知,在这种庄严肃穆的大气磅礴中,可以体会到包罗万象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急功近利于一时一事的变化,不斤斤计较于眼前蝇头微利的得失。我们熟知的一个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蕴含着这样的道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是太史公司马迁在评价飞将军李广的盛德威名时所说,意思是只要我们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自然而然就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1955年4月,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亚非会议,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话题。美国则竭力阻挠亚非会议召开,把矛头首先对准新中国,极力挑拨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在大会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代表表达了和平友好的愿景,但有的国家则表示对中国有疑虑。
面对紧张的会场气氛,周恩来决定放弃事先准备好的发言稿,将原稿油印散发,另做了一个补充发言,他开门见山地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在发言中,周恩来强调“求同”而不是“立异”,他充满智慧的阐释、平等的态度,赢得在场人的高度赞许,一举扭转会议气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万隆会议十项原则,给我们留下了“团结、友谊、合作”的宝贵精神财富。
《巴黎协定》达成五周年以来,行胜于言,中国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是落实《巴黎协定》的积极践行者,而且我们将进一步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我们历来重信守诺、说到做到,这是无数次为国际社会所证实和共睹的。“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我们同样希望和相信,只要各国继往开来、并肩前行,一定会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局面,建设人类共同的、越来越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