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婚姻情感

工业原料之母哪种原料被称为工业原料之母…

“漂白水的单价从30涨到了55,几乎涨了一倍。”

“其他好几种的包材跟原料的价格也有一定幅度的上涨。”

“还有一些价格暂时没有变动,不过估计应该也快要涨了。”

收假回公司,采购跟我们闲聊时是这么说的,因为限电的原因,很多生产上游原料的公司产能收缩,很多原料的价格开始不同程度的上涨。

虽然之前大家都早有预料,但到了真正遇到原材料上涨的时候才真正地着急起来,于是才紧急开了个会商讨决定哪些货需要提前几个月定,避免后期上涨,增加成本。

不只是我所在的公司,这应该是许多生产型公司都需要面临的问题了,需要考虑控制住自己产品需要的上游原材料的成本,实在是没法控制了,然后才会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最低出货价。

而这一连串成本调整的牵动下来,再加上生产型公司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用电影响,所以最终许多的商品到了消费者的手中肯定是会有不同幅度的上涨的。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商品都会因为限电的原因而最终导致价格的上涨,因为无论是什么原因,上游的供应商涨价都有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出货量,价格涨得不合理的话,下游的客户接受不了,可能就会相应地减少进货量,甚至是客户直接就重新评估成本,并寻找下一家同类的供应商了。

所以上游供应商产品价格的上涨,在一定的程度上应该是一种无奈的选择,都会面临客户丢失的风险。

同样的道理,从生产原料的厂家,到生产民用端或者工业端产品的厂家,也都会面临这样的一个问题,除非成本跟利润顶不住了,否则通常都不敢轻易涨价的。

就比如说一些利润空间大的化妆品跟药剂类的产品,在生产原材料上,他们会面临价格上涨的可能,但在成品对标C端,也就是对标消费者的这一个出货端口上,因为利润还有很大的回旋空间,所以情理上,厂商应该会宁愿少赚一点,而不会轻易涨价去影响自己的销售量。

这根本的原因就是那个所谓的内卷竞争了,因为对于消费者的这一端,价格还是比较敏感的,涨价了大不了就去挑选其他可能没涨,或者是涨得不多的同类产品。

况且对于有一些非必需的产品,大不了就不用了,可对工厂来说则不同,他们都依靠生产销售这么几款产品来活着,所以上游的原材料就成了他们必须要采购的商品了,不买这一家的,下一家也必须要买,况且,因为原料供应商的数量,还有地区的运输成本,甚至是时效等等的原因,其实可供给工厂选择的机会并不多,有时,工厂甚至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

就比如说前面开头时说到的:“漂白水的单价从30涨到了55,几乎涨了一倍。”

经综合考虑之下发现,其实即便供应商把单价涨到了70,那依旧还是得要用他的,因为加上了运费跟时效,还有品质稳定方面的考虑后,根本就没法去选其他的供应商,而且最主要是,由于这原料生产工艺的问题,其他供应商也必须跟着涨了。

那我们干脆就拿这漂白水来做个例子说吧,这漂白水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次氯酸钠,它因为具有强氧化性而可以用来做漂白水,消毒液,除霉剂,甚至是清洁剂等等。

而这种成分的生产制作的方法非常简单,那就是利用电来电解盐水,然后就直接得到了,所以很明显可以看得出来,这漂白水的生产成本主要就是盐跟电,但相较而言,电的成本要比盐的大多了。

所以工业一限电,漂白水的单价也就从30提升到了55,这是有着非常直接的原因的,如果单价不上涨,工厂铁定血亏。

但这单价,其实对于一些利用漂白水来进一步包装或者是当作原料配成其他产品工厂来说,其实这还是照样处在了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的,因为它们利用这些原料做成的成品并出货的单价是远超这个数的。

就比如说,一桶25公斤漂白水的工业进价是50,一公斤耐强氧化性的凝胶粉的价格是200,而这1公斤的凝胶粉可以发泡出100公斤的水凝胶出来。

然后用1公斤的凝胶粉,加25公斤的漂白水,另外再外加74公斤的自来水,基本也就做成了一种叫除霉啫喱的东西,当然,里面还要混入一些可以稳定除霉啫喱的添加剂进去(成本估计在10左右)。

值得透露的是,一些除霉啫喱成分说明书上所写的溶菌酶之类的生物酶物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为那添加的成本太高,而且根本没有实际性的除霉效果,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所谓的生物酶根本不能加到里面去,毕竟次氯酸钠的强氧化性足以让那些生物酶失活,失去存在的意义了。

所以最终制作成一百公斤的除霉啫喱原料的成本也就在160左右而已。

市面上的除霉啫喱,通常都是200ml-350ml的包装,我们就以300ml的包装来算,那么在不考虑密度的情况下,一百公斤的除霉啫喱原料大概就可以填充330支左右的除霉啫喱瓶,而一支用来装除霉啫喱的瓶子,外加丝印还有包装等等,单价估计就是1而已。

这样算起来的话,一支除霉啫喱的整体原材料成本就是1.5左右,外加人工,租金,水电费等,摊分下来后的工厂成品出货的成本大概是2,而出厂价,估计也就是3到4到之间,有些甚至直接就被干到了3以内。

可市面上售卖的除霉啫喱,平均的售价估计是20。

如果我们按照4的出厂价来算的话,直接对接消费者的C端扣除了物流成本之后,他们平均每支大概还能挣12左右(还没算人工,推广及其他的成本)。

感觉是不是卖的要比做的好赚?是不是瞬间觉得财富的分配不合理了?

实际上,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市场上的规律是,一般都是做生产的都会比做买卖的难度小,不然那些生产型的公司,见到C端的销售这么赚,他们早就自产自卖了。

所以我们基本可以感觉得出来,有一些产品,即使使用的原材料的价格确实是上涨了,但也不见得它们的出厂价也会跟着涨,之前2的生产成本,原料再涨也可能不过涨到了2.2而已,这样的涨价幅度还不如经销商谈跟工厂谈出厂价格的时候所压下来的幅度大。

当然并不是什么产品都有这么大的利润空间,不会轻易地将原料涨价的成本压到消费者头上,就比如说一些比较大众化的快消品,因为竞争太大,所以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的利润空间已经被压得死死的了,只要原材料的成本稍微波动一下,直接到消费者手中的销售价就会受到影响。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工业原料之母,哪种原料被称为工业原料之母,工业原料之母是哪种原料,工业原料之母是什么,哪种工业原料被称为工业原料之母”边界阅读